APP下载

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创造绿色天地

2021-09-06徐凡

党史文汇 2021年8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造林

徐凡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清末,林木被大肆砍伐,昔日的原始森林被开垦成田地,加之山火不断,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退化成一片荒山秃岭。南下的沙尘暴在此加强,不断扩大的沙地有南移趋势,时刻威胁着首都北京。面对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担起绿化荒原的时代重任。1962年初,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党交付的重托,用心血浇灌大地,用生命呵护绿色,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建成了上百万亩人工林。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牢记使命:塞罕坝精神的核心

20世纪60年代初,京津地区面临严峻生态形势,国家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拨出巨资,调集精兵强将,在塞罕坝筹建大型机械化林场,准备构筑一道防沙固土、保卫京津的防线。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下达建立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通知。24日,国家计委批复塞罕坝机械林场设计任务书,要求林场从1962年至1981年完成造林74.6万亩,新育苗4300万亩的任务。

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384名建设者齐聚塞罕坝。这群年轻创业者有从林业部及各地林业系统中选调出的优秀干部、专家,也有来自东北林学院、白城林业机械化学校、承德农业学校的毕业生,还有承德当地林场选调来的干部职工。他们肩负“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和重托。

塞罕坝建场之初,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头两年造林成效很低。1962年春,经过千辛万苦机械造林1052.5亩,到秋天存活率不足16%。塞罕坝人不气馁,接着干。1963年春又造林1233亩,到秋天成活率仍只有16%。面对失败,一些人产生了退缩甚至放弃心理。关键时刻,塞罕坝机械林场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带领刘文仕、张启恩等班子成员,带头把家从北京、承德等城市搬到塞罕坝。这一举动迅速稳定了人心。随即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到造林地块逐项逐块查找问题。经过细致研究,林场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改为全光育苗法育苗,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树机、造林工具和造林方法。

1964年初春,塞罕坝人在马蹄坑展开一场造林大会战。虽然北风凛冽,所有人干得热火朝天,浑身被汗水浸湿,脸上尘土和汗珠混行。大家吃住在山上,大干了几天,机械造林516亩。20天后,树苗成活率达95%以上。面对满山茁壮成长的落叶松苗,王尚海激动地流下热泪。马蹄坑大会战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在高寒地区机械栽植落叶松的先河。

随后,塞罕坝大规模造林全面启动,到1976年累计造林70万亩,但打击也接踵而至。1977年,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木受灾,其中折干、劈裂、严重弯曲的树林面积达20万亩。苦干15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近半。面对一片狼藉,许多干部职工失声痛哭。1980年,林场又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灾情持续3个多月,直接导致12.6万亩林木枯死……在一次次困难面前,肩负使命、怀揣梦想的塞罕坝人并未退缩,含泪清理完死树枯枝,栽下新树苗,从头再来。到1982年,造林达110多万亩,4.8亿余株,保存率达70.7%,创下全国造林保存之最,并超额完成建场总体规划中的各项目标任务。

20世纪80年代后,为提高森林覆盖率,林场狠抓林业科研,解决了石质山区造林绿化成活率低等难题,使造林成活率在低投资情况下提高到80%以上。人工造林范围扩大至荒地、沙地、石质沙丘等条件艰苦的区域。同时,林场干部职工坚持“三分造、七分管”,从防火治虫到间伐出材,直面各种困难,用坚韧不拔、敢闯敢试的精神,摸索出一整套造林护林的有效办法,从根本上保证了造林能成林,成林能成材,造一片,活一片,绿一片。

攻坚造林、良种引育、资源结构优化、森林质量提升、林业可持续发展,让每亩地都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是新一代塞罕坝人的使命。和前辈相比,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已大大改善,但仍要经常在冰天雪地或蚊虫肆虐的深林里作业,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苦闷,始终把这片林海当作终生事业,把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当作人生最高追求。

为了履行使命,一代代塞罕坝人作出巨大牺牲。位于海拔近2000米的大光顶子山头的“望海楼”,见证了塞罕坝人对使命的坚守。望海楼是一座防火瞭望哨,每隔15分钟,防火员必须通过望远镜观察林场,确认无火情,再打电话向总部报“平安”。由于远离人烟,条件简陋,加上没有假日,坚守在此的防火员必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瞭望员一日三餐基本是土豆、咸菜,饮用的是雨水、雪水或到几公里山下背回的沟河水,照明工具是油灯,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工具是磁石电话,了解外界的唯一手段是收音机。如今的百万亩林海中,挺立着9座这样的防火瞭望哨,住着18名瞭望员。生活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他们依然需要24小时不间断瞭望,定点报告情况。瞭望员常年坚守在这些偏僻的瞭望哨中,有些已堅守10多年。

从半个多世纪前毅然来到塞罕坝的384名开拓者,到如今新一代的守业者,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重托,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将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成“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面对赞誉与成绩,塞罕坝人从不夸耀自身的功绩:“我们没有别的想法,就是要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始终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塞罕坝人把国家需要、人民福祉当作个人理想和追求,始终以造林绿化为崇高使命,兢兢业业,百折不挠,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无论是第一代塞罕坝人的战天斗地,还是第二代塞罕坝人的坚韧不拔,抑或是第三代塞罕坝人的选择寂寞,牢记使命的精神贯穿始终。

艰苦创业:塞罕坝精神的支撑

塞罕坝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3℃,最低时达到-43.3℃,-20℃以下的天数为年均120天,年均积雪期长达7个月,无霜期仅为64天,6级以上大风天气年均76天。大风天气,飞沙走石,室内室外都难以逃避。到了冬天,夹着雪花的“白毛风”更是令当地人闻之色变。冬天最冷时,睡觉都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胡子、帽子、被子上都会落下一层霜。

林场初建时,不少人没有房子住,他们只能自己动手改造仓库、牲畜棚做宿舍,这样还不够住,就搭马架子、盖窝棚、挖地窨子解决住宿问题。严冬里,马架子和窝棚被厚厚的积雪压塌是常事。地窨子阴冷潮湿,条件更是恶劣。除了住之外,吃饭问题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难题。塞罕坝山高路远、运输困难,粮食大量外运根本指望不上,只能自力更生,而坝上只能种植一些适应高寒地区生长的土豆和莜麦等。创业者们吃的是黑莜面、窝窝头、清水煮土豆和咸菜,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水。若是能吃到盐水泡黄豆,那就是难得的美味了。

除了生活条件恶劣外,创业者们的工作条件也极差。塞罕坝地域广阔荒凉,造林时由于远离住地,干部职工必须吃住在山上。没地方住,他们就在山上搭窝棚,在沼泽地里挖草坯盖“干打垒”房屋。每天早上起来,草鋪下面已化出一层冰,铺的褥子、毡子全被冻住,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外出巡山、勘测时,往往单程就有几十里路,都是难行的土路。有时到较远地方勘测,还得架上牛车,拉上锅灶和被褥,以便晚上露营,还得提防野狼袭击。春天雨水少风沙多,由于劳动强度大,汗水顺着脸往下淌,一天下来都成了泥人。8月份开始下雪,常常大雪封路,寸步难行。每天巡山几十公里,齐膝深的积雪,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力气,衣服穿在身上常被冻透,晚上归来棉衣变成了硬邦邦的冰甲,棉鞋冻成了冰鞋,走起路来哗哗响。当时造林主要是在春季,而塞罕坝的春天十分寒冷,使得本就繁重的工作开展起来更加艰难。即使是相对轻松的选育幼苗工作也无比辛苦。职工们每人每天得蹲着选上万棵苗子,早春时节里寒风袭人,他们的手被冻裂,收工时腿都不听使唤,站不起来,腰也直不起来。整个人就像僵住了一样,好半天才能动。

这些困难没有吓倒满怀创业激情和理想的塞罕坝人。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山栽上树,看你变不变。”还有人在马架子宿舍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以明志:“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在三代塞罕坝人中薪火相传。第一代塞罕坝人在风沙蔽日的荒原上,战胜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干旱等困难,让沙地变成绿洲。第二代、第三代塞罕坝人与艰苦、寂寞为伍,在护林营林上埋头苦干,大大提升了林场的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时代在变,林场的任务也在变,但塞罕坝人始终传承着艰苦创业的好作风。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支撑。塞罕坝的百万亩人工林,是在闯过一道道技术难关、经受住一次次考验中营造出来的;塞罕坝的生态修复,是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换来的。第一代人筚路蓝缕、迎风斗雪,第二代人默默坚守、日积月累,第三代人再度出发、开拓创新,三代人艰苦奋斗、久久为功,才有了塞罕坝的奇迹。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程中,塞罕坝人始终保持奋发拼搏的精神状态,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科学求实的进取态度、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最终成功书写这段绿色传奇。

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特质

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人视林场为家园,将绿化当事业,几十年如一日,造就了百万亩林海,不仅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也为京津地区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从荒山造林到生态育林,从提供原生木材到提供生态产品,塞罕坝人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造林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首要任务。为确保任务按时完成,林场建场时就确定了“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的原则并长期坚持,保证了资金重点用在林业建设上。广大职工从一开始就住地窨子、窝棚、草房子、圆仓。后来经过多年发展,住房才慢慢向砖瓦式结构演变。

塞罕坝的创业者把造林放在第一位,为了早日绿化荒原,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在建场当年春季就开始了试验性造林。传统上的造林季节是春季,时间很短,因此限制了造林进度。马蹄坑大会战机械造林成功后,林场不满足于现有进度,在造林季节上大胆试验,先后在雨季和秋季试验造林获得成功。这凸显了塞罕坝建设者们战天斗地的坚韧、开拓创新的勇气和他们对绿化山河的使命感。

秉持着恢复绿色的理念,塞罕坝人在大面积造林任务接近完成时,又将目光投向沙荒地治理。1975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在坝上西部的三道河口建立分场。三道河口林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东南边缘的延伸地带,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接壤,北与克什克腾旗隔河相望。境内土壤贫瘠,沙丘林立,气候干旱,造林难度很大。塞罕坝人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研究,逐步探索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治沙、造林办法,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对这里的沙地进行综合治理。经过几十年治理,成功育林1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0.3%增长到70%以上。这片人工林海现已成为塞罕坝林场的唯一纯生态型林场,它驻守在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前沿,锁住了这条曾不断南移的沙龙,有效阻止了沙漠化的加剧,减少了沙尘暴的侵袭。

坚持不懈造林,使塞罕坝机械林场超额完成了建场时规定的建设任务。随着造林任务的基本完成,从1982年起,林场进入森林经营期。在经营方向上,坚持以用材林经营为主,兼顾防护效益;在培育目的上,执行以中小径级木材为主的原则,划分好用材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经济林等林种,并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林场的防护作用和生态效益得到进一步巩固。

进入新世纪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顺畅。塞罕坝人多年以来严格控制林木采伐量,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不破例。逐年的消耗量均低于蓄积采伐限额规划,一般年采伐量相当于年生长量的20%左右。自我设限、自我加压,不仅没有限制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发展,反而促使他们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潮流中,开拓了一条康庄大道。

从1962年到2016年底,塞罕坝的森林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增长近5倍;森林覆盖率由18%提高到80%以上;林木總蓄积量由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33倍,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如今塞罕坝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场实现了从单一的林业产业到现在生态旅游、绿化苗木、风电、森林碳汇等多业并举,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2017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颁奖大会上,塞罕坝林场第一代职工陈彦娴代表林场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根,深植于塞罕坝人的思想深处。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塞罕坝人战天斗地,屡败屡战,一次次重整旗鼓跟大自然较量,也是一次次对大自然的重新认知。因此,他们敬畏自然也善待自然,爱好绿色也守护绿色。从相争相持到和谐相处,塞罕坝人明白只有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未来才有希望。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特质。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造绿不止,护绿不停,这是对绿色理念的彻悟和坚守,也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和担当。塞罕坝人明白,要想做“乘凉者”,首先要做“种树者”;要想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首先要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

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是一座美丽的高岭,更是一座令人景仰的精神高地。他们始终牢记使命,用“绿了荒原白了头”的坚守,耕耘出一片绿色的生命之林。他们传承着艰苦创业的场风,始终保持着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塞罕坝的示范意义,不仅在于将荒山秃岭修复成“华北绿肺”,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道路,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励更多人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

塞罕坝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它如同一面旗帜,引领共产党人继续坚守初心和使命,拼搏进取,永不懈怠;如同一座灯塔,指引奋进者前行的方向,干事创业,百折不挠;如同一把火炬,照亮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新时代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要坚守初心,始终把党的使命扛在肩上,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必须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在本职工作中开拓奋进;必须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不断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不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造林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塞罕坝点兵
林场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