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玉精神:书写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

2021-09-06仲艳妮

党史文汇 2021年8期
关键词:右玉种树县委书记

仲艳妮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的天然风口地带,曾是一片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中央及山西省委领导下,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防风固沙,坚韧不拔改善生态环境,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如今的塞上绿洲,铸就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其内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迎难而上和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久久为功和利在长远的实干作风。右玉精神在该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人民群众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由悠久历史文化滋养而成,用红色老区革命情怀浸染而成。2011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右玉精神。201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报告》上对右玉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70多年过去了,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右玉精神集中体现了右玉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真挚为民情怀。无论是求生存、谋发展,还是奔富裕、促转型,他们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宗旨,同右玉人民想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创造出了经得起历史、人民和实践检验的伟大业绩。

用种树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右玉群众生活艰苦,“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风沙侵袭威胁着人民的生存环境。所以“让人民在这里活下去”,是县委领导班子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首要问题。1949年6月,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洗去战尘到右玉上任时,这里百废待兴,发展粮食生产、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在全国大力开墾荒地、提高粮食产量的形势下,张荣怀在右玉徒步调研4个多月后,没有延续右玉以往垦地种粮、只图眼前利益的做法,而是提出彻底改变右玉面貌的“缓慢式”发展思路。这缘于他在调研中发现,右玉的地越垦越多,粮食却越打越少,这种广种薄收、掠夺自然的路已越走越窄。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只能是加剧土地沙化,最后必然导致人民失去生存依托。右玉人要想生存,就得先让树扎根。只有大力种树种草,恢复植被,生态好转后种粮才有条件,吃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机关干部到苍头河畔,栽下改天换地的第一批树,迈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第一步,也拉开右玉70多年绿化河山、改造家园的大幕。此后,21任右玉县委书记沿着这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路走来。如今,山岭光秃、风沙肆虐的右玉变成了“塞上绿洲”,森林覆盖率从不到0.3%扩大到现在的5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种树带来了良好生态,区域小气候形成,平均风速降低29.2%,年均降水量较周边地区多出三四十毫米。从近5年的统计数据看,右玉县年均气温已从1949年的3.6℃上升至5.2℃,无霜期从不足100天增长到123天。

用种树解决人民群众的富裕问题。纵观右玉种树70多年,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人民不是为了种树而种树,而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种树。在这一理念引导下,右玉的县委书记们“不仅要让右玉长林子,更要让这林子长票子”,他们为右玉的发展殚精竭虑。1983年,袁浩基担任右玉第12任县委书记。下乡调研时百姓的穷苦生活现状刺痛了他的心。彼时右玉有9万多人口,粮食产量低到不可想象。袁浩基看到老乡家锅里煮的都是山药蛋,没有蔬菜和油料;有的人家只有一床被子,炕上连张席子都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和深思熟虑,袁浩基和县长姚焕斗达成共识:要让群众摆脱贫困,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同步发展农林牧副,走一条“反弹琵琶”之路。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袁浩基带领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首先在右玉大力发展沙棘产业,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林业产品,全县的林业综合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其次是大力发展种草事业,仅1984年全县就涌现出种草专业户280户。大面积的人工种草,不仅大大提高了草地生产力,还改变了靠天养畜的落后面貌,带动了当地畜牧业发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战老虎坪”“三战黄沙洼”到21世纪实行“三大战略”、建设“三大基地”,绿树变生态、生态变资源、资源变财富、财富保生态,靠绿树林海、成群牛羊、遍野清风、蓝天碧水,右玉走上了富裕之路。70多年的绿色实践也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右玉秉承生态兴县、旅游立县的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煤电循环、清洁能源产业为龙头,带动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2018年,右玉顺利摘帽国定贫困县;2020年全县域实现基本绿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631元和10025元,分别增长4%和10.1%。主要经济数据在朔州市增幅持续保持前列,右玉正步入转型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知重负重、敢打硬仗、勇于奋斗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实践中始终传承的优良传统和宝贵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战胜重重困难、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的制胜法宝。右玉精神集中反映了在党中央及省委领导下,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在改善生态、追寻幸福生活过程中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勇气和魄力。植树造林看似简单,但右玉地处塞外高寒地区,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气温3.6℃,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化面积达76%。面对黄沙、黑风、干旱……栽3年扶3年,勤浇勤护又3年,要种活一棵树,比养大一个孩子还难,但右玉人民没有被艰难困苦吓倒,条件不足精神补,资金不足干劲补,白天不足晚上补,机械不足人力补,硬是凭着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气概,绿化了一座座荒山。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间,全县农民义务投入2亿多个工作日。在300多万亩土地上,右玉人民摸爬滚打在沟沟梁梁、山山水水之间,没有报酬,也不讲报酬。从大人到小孩,从妇女到学生,家家户户用得最多、磨得最亮的就是铁锹。即使是1953—1955年连续3年遭受历史罕见干旱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糠菜半年粮,常年食不果腹,仍然义无反顾地扑向黄沙洼、老虎坪、杀场洼……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就这么一年年、一棵棵把树种活,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史上的奇迹。

各级领导干部早已习惯脚踏一双胶鞋、手握一把铁锹,与群众同劳作的野外生活。每到植树季节,县委书记、县长一线指挥,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他们扛铁锹,背树秧,吃炒莜面,喝沟泉水,脸被晒成黑铁色,嘴角泛起血泡,手被磨出老茧。他们的脸与群众一样黑,他们的手同群众一样粗。在工地上分不清谁是群众,谁是干部。曹满荣是右玉县党史办原主任,下肢先天残疾,可他和别人一样上山挖坑种树从不间断。山坡地势陡峭,他上去后无法站稳,必须跪在地上,用铁锹先把石块刨出,再挖出土,围成鱼鳞状,这样一来二去手上全是血泡。最不容易的是浇树,送水车上不去,只好人工提,大水桶不能用,只能用脸盆往上送,浇一棵树得往返好几趟。凭着这股子劲,右玉一道道山梁变成了绿色。老曹说:“苦是苦透了,可现在一片绿生生,这心里也美透了。”

广大右玉人民不管千难万苦,造林绿化的心从来都没有变过,他们个个都是“绿化英雄”,甘愿为一草一木献出一切。毛永宽生前是威远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人说,他是为植树护苗累死的。1979年一个夜晚,气温骤降,他披了一件外衣就往村外的苗圃跑,忙了大半夜才把苗子苫住。第二天早上发着高烧依然坚持上工地,昏倒后再没有醒来。那一年他才31岁。刘政是李达窑乡乔家堡村护林员。2000年夏,一场暴雨冲倒村后的水泥电线杆,压断了3棵松树,老刘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就搬。电线杆滚砸在他胸前,大口的鲜血喷洒在和他倒在一起的松树上。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把我葬在松树根下”。张一生前是杨千河乡党委副书记,2005年4月的一天,他拿出自家的2000元到代县为乡里进树苗,选苗、起苗、装车,忙到凌晨3点多。苗圃老板劝他打个盹再走,他说:“山上还等着树苗哩,一误就是一上午。”车子刚上公路,张一发现有几捆树苗没有绑好,下车拽住绳子想再紧一紧,这时迎面一辆载重车呼啸而来,把他撞出20多米远,张一不幸遇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右玉的绿化史,是右玉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壮烈写照。

右玉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用勤劳和智慧硬是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打造成“美丽中国示范县”“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绿色是右玉人的骄傲,因为它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70多年来右玉干部群众顽强奋斗得来的。不屈的右玉人民不仅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银行”,更铸就形成了伟大的右玉精神!

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实干作风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作风。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长远目标与不懈追求,这是“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的接力赛”,需要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右玉精神充分传承和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实干作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认准一个目标走到底,换人不换方向、换届不换目标,把右玉打造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创造了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右玉历任县委书记始终从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立县之本、执政之基,排除一切干扰,带领干部群众顽强执着地为大地披绿增翠。从20世纪50年代“哪里能栽哪里栽,先让局部绿起来”,到60年代“哪里有风哪里栽,要把风沙锁起来”;从70年代“哪里有空哪里栽,再把窟窿补起来”,到80年代“适地适树合理栽,再把三松引进来”;从90年代“乔灌混交立体栽,绿色屏障建起来”,到21世纪“退耕还林连片栽,山川遍地靓起来”,再到新时代“绿水青山秀塞外,金山银山富起来”。截至2020年底,右玉累计造林面积近2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70多年的生态建设让右玉的生态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提起右玉的县委书记们,人们常说他们是“飞鸽牌”的干部做着“永久牌”的事情。21任县委书记中,常禄任职时间最长,有8年之久。他下乡常带着3件宝:剪刀、卷尺和望远镜。路过树林,他随时会停下用大闸剪修剪树上的枝杈;总会不由自主地去量树的高度和树围,为的是了解树的生长习性;望远镜是用来察看远处林子的生长情况、有没有牛羊进林子啃树、有沒有人偷砍滥伐树木,一旦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常禄爱树护树,更是时刻考虑右玉的长远发展。他认识到,右玉林业要长远发展,必须有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必须是“永久牌”而不是“飞鸽牌”,是可以扎根右玉不会飞走的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右玉第一所林业专门学校挂起牌子。学制两年,学费由县里承担。第一届就招收了150多名学员。实践证明,右玉林校的建立为右玉的林业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这些专门人才有些留在县、社林业部门,有些回村成为大队的林业技术员,大部分都奋战在右玉造林第一线。

如果说右玉的县委书记们跑的是绿化“接力赛”,老百姓跑的就是种树“马拉松”。在右玉,从天真烂漫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把种树作为天经地义的义务。人们自带干粮,翻山越岭,顶风冒沙,没有人讲报酬、要名利,没有人不出工、不出力。正如右玉第18任县委书记陈小洪所说:“没有右玉百姓,就没有右玉的今天。”70多岁的造林大户韩祥,从戴着红领巾开始种树,60多年造林不止,他说“幸有我来,山不孤单”;云南姑娘余晓兰嫁到右玉30多年,栽果树、育苗木,响应政策治“四荒”,培植各种树苗100多亩,她说“我要把这里变得和我的家乡一样美丽”……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一代代右玉人接力不止,正如韩祥所讲:“我的孩子将来接我的班继续干下去,不仅是我一家人干下去,要把这种献身于林业建设这个精神几代人传下去,这是右玉的根本。”

右玉精神是右玉一届又一届县委领导班子带领人民群众在70多年的造林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升华,是党的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生动体现,是人民群众改变生存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铸就的一座丰碑。右玉精神为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指明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丰富借鉴,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树立典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右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功在长远的实干精神,在于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我们抓任何工作的落实,都应该这样去做。”新时代,我们弘扬右玉精神,就要更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右玉精神的重要论述,做右玉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和自觉践行者,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不断创造新辉煌。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右玉种树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的榜样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遇见右玉蓝
右玉的故事
记住右玉故事 弘扬右玉精神
种树
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委书记要敢于担当
沁园春右玉精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