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视域下武术表演的社会效应及路径探析

2021-09-06代俊

拳击与格斗·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优化路径

代俊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调查法、口述史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视域下武术表演化趋势的社会效应及优化路径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人类社会学理论,试图分析武术表演化趋势的社会成因,诠释武术表演化趋势的利弊,梳理武术表演化趋势存在的问题。针对媒体包装过度,武术实质失踪;武术表演滞后,武术演员失本;竞技武术冲击,武术文化失意的现实困境,破除武术表演化困境的策略有:加强传承人的传播成效;挖掘武术表演核心价值;推动武术与媒体的融合,进一步探寻武术表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社会变迁;武术表演化;社会效应;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75(2021)12-097-02

信息化背景下,武术依然有着独特的文化引领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以其特定的时代核心价值铸造着中国脊梁,描绘着中国蓝图,塑造中国伟大形象。在新时代谋求武术表演合理化发展的新途径需要澄源正本。从体育社会学的视角进行系统辨析,探析武术表演化发展的社会成因,研讨该现象发展利弊,详细梳理武术表演化趋势的现实问题,因势利导地正确把握武术的“表演化”特征,探寻武术表演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武术表演的内涵

21世纪20年代,中国武术在文化浪潮中繁衍生息,中国武术向舞台表演艺术化发展。武术表演呈现多元化:武术与舞蹈、武术与戏曲、武术与歌剧、武术与音乐、武术与服饰等。武术表演形式具有多样性,是武术技艺与舞蹈、戏曲、歌剧、音乐、服饰等的融合,属于娱乐性、表演性、艺术性极高的综合性文化节目。在相关文献的收集和归纳中,发现现代学术界对武术表演各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各位学者在武术表演概念研讨中有着独特的见解。学者李彪认为:现代武术以攻防技击为主,武术表演是自由肢体艺术。[1]而学者马晓晓认为:现代武术表演有三种审美境界,现代武术表演是武术与艺术融合的审美境界。[2]显而易见,武术表演是武术表演形式的总称,是武术表演与舞台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

2武术表演化发展的社会成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不稳固的初期,武术表演没有特定的形式。伴随生产力的进步,经济基础逐渐牢固。在经济的带动下,社会各层次不断变迁,社会实现渐开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推动着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的快速变迁、政治格局的规划、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演艺事业的繁荣,武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武术的“表演化”具有经济政治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娱乐艺术价值等。

3武术表演化发展的利弊权衡

3.1武术表演化发展“利”之权衡

3.1.1艺术与教育价值

中国武术至明清时期便具有表演的性质,武术表演核心是以中华武术的具体内容为主,兼有艺术性的展示成果。武术表演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设置特定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在这种表演形式下,不僅可以体现武术表演的外在之美,更能彰显武术表演的内在之意,既可以发挥武术与舞蹈肢体运动结合的美学功能,也能成为重要的载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武术表演艺术价值的提升与塑造受古今中外的影响,例如以前的剑舞、军舞以及现代的舞台剧等。作家希勒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想要把感性的人发展为理性的人,首先就要让他成为懂得审美的人。”武术表演主要以直观视觉传达艺术美学意图,这体现了武术表演与其他艺术表演的区别——不完全统一性。人民群众可以在武术表演中的武术动作、音乐韵律、武术形象等潜移默化作用下感受武术的艺术美学[3]。

3.1.2文化与传播价值

武术表演的产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融合释家、道家、儒家、医家、兵家多家核心精髓。武术从最客观的层面诠释了武学的本质特征,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技术、规则制度、传承习俗。伴随武术的发展产生的武术表演是武术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载体,武术表演是一种肢体艺术美学,在阐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6年,中国武术表演团在德国柏林进行表演,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赢得了异质文化同仁的一致好评。[4]从此,中国以武术表演推开了世界之窗,无数次的武术表演为全球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武术表演也为我国与各国构建了外交平台。[5]

3.1.3经济与娱乐价值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的影响下,人民群众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也带动了武术表演经济产业链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迅速提升。武术表演在以往形式的基础上融入各方面元素,武术舞台化进一步带动了表演服饰道具产业链的发展。[6]传统武术表演以高超的技艺和精美的服饰为主,时代变迁下现代武术表演更加注重融合舞台、灯光、乐器、道具等方面的辅助功效。目前,武术表演市场化形式突出,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7]。

3.2武术表演化发展“弊”之权衡

我国经历着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在社会文化变化形态下,传统武术面临各方面文化思潮冲击、理论实践教育脱节、传承无继等多维挑战。传统武术表演在西方体育思想与现代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逐渐渗透下呈现出定位认知偏差,这让传统武术表演的发展步入不可逆的“东施效颦”期。目前,人民群众在看待传统武术表演是什么等问题上表现出元认知偏差,传统武术表演渐渐陷入以“能打与不能打”为标准判断传统武术真伪的认知僵局。[8]在社会形态的快速变迁中,人民群众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有偏差。传统武术长期被“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等污名戏谑,出现了对武术套路的诟病[9]。

4社会变迁中武术表演现实困境

4.1媒体包装过度,武术实质失真

影视媒体包装下的武术表演是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产物。影视媒体包装可以快速吸引受众的关注度,带来相应的宣传效应,影视媒体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武术影视表演在高新科技电脑特效加工制作下给屏幕前的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当人们亲身接触经历过中华武术以后,会发现中华武术并没有影视剧中演的刀枪不入、飞天入地般无敌。在亲身接触后,人们经常觉得中华武术非常乏味枯燥。武术表演由于过度包装和艺术夸张会使人们对中华武术表演认识产生误解。

4.2武术表演滞后,武术演员失本

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武术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彰显了新时代“创新”的重要性。武术舞台表演剧以武术演员为整剧的核心灵魂,武术演员以眼神、表情、动作等形式将舞台表演剧中人物的特性真切地展示给观众。参加表演剧的表演者以武术馆校学生为主,文学修养水平不足,不能正确对人物进行揣摩,导致武术与表演脱节,降低了武术舞台剧整体的表演质量。[10]

4.3竞技武术冲击,武术文化失意

在现代竞技体育思潮的影响下,竞技武术更加科学系统化。竞技武术的竞赛评分细分标准削弱了武術的技击性,这使竞技武术逐渐呈现体操化与艺术化的发展趋势。竞技武术在传播国际武术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现代竞技武术的文化系统尚未形成体系。[11]竞技武术虽然在一定形式上剥离了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但仍寄托于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理论体系。由于竞技武术和传统文化之间没有密切相连,不能有效地传达中华优秀武术的文化内涵。

5社会变迁中武术表演优化路径

5.1追本溯源:加强传承人的传播成效

郭玉成教授提出:武术的主要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12]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传播中华武术前首先要注重武术传承人的培养。常言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媒体流量时代下武术专业网红群体传承人是继承与发展中华武术的关键,所以注重武术传承人的保护是武术有效传播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在制度上制订系统的武术传承人体制,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保护正统武术传承人的权威性与代表性。经济的支持有助于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对正统武术传承人进行相应的经济扶持,可以加强正统武术传承人对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正统武术传承人的人文素养。

5.2盛世厚德:挖掘武术表演核心价值

“尚武乱世可安天下,盛世修德可化人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渐提升,现代美好生活需求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富足与充沛,也有精神层面的寄托与归属。[13]中华武术是武术人的灵魂寄存方式,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的物质精神生活可以在中华武术文化中得到满足。武术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进行了传播,可从文化内核的本质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武术教学过程中关注礼仪对受教育者行为规范的影响,在武术技术动作教学中传达武术文化和阐释礼仪文化。[14]强化中华武术文化和武术礼仪,有助于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而学校武术教学积极开展武术技术课程与文化课程,注重技术与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3革故鼎新:推动武术与媒体的融合

在武术表演传播中,互联网自媒体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武术表演应调整自身布局,主动与互联网媒体相结合,树立国家形象,借鉴流量媒体的多元化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提升武术表演的广度与宽度。[15]武术表演网络化主要考虑怎么经过自媒体平台完整有效地传达中华文化的价值核心与具体内涵。引进武术领域专业摄影团队,加强中华武术与中华艺术的融合,对武术套路表演进行全方位拍摄,打造5D立体化动作形象。[16]武术表演人群应主动加强自媒体技术的应用,积极学习流量平台的使用方法,同时采用武术表演录制的短视频或武术仪式培训录制的短视频传播中华武术。其次是调整师徒传承的方式,确保武术文化简化传播方式。另外,还可使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增加武术表演在电视平台上的转播。[17]

6结语

由此观之,人类社会变迁中武术表演应切合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内涵。以武术文化为导向,加强武术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弘扬武术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内涵,探寻武术表演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追本溯源,加强传承人的传播成效;盛世厚德,挖掘武术表演核心价值;革故鼎新,推动武术与媒体的融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破除人们对武术表演化的传统认知。

参考文献:

[1]李彪,王国志.现代武术表演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5.7(08):83-86.

[2]吕福祥.竞技太极拳的舞台表演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06):660-661.

[3]李娅楠吕福祥,苏健蛟.武术表演创意平台构成要素及其理论体系架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11):70-76.

[4]郭芬鹏,曹电康,李晓栋,赵岷,于海莲.武术表演文化的功能及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2021.42(02):21-22+24.

[5]苏奕敏,王岗.武术影视文化价值回归与文化传播责任担当[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6.32(02):57-63.

[6]吴丽晶.武术服饰美对武术传播的影响分析[J].纺织报告.2021.40(10):125-126.

[7]丁心怡,李雨衡对武术套路表演的商业价值探讨[J].武术研究.2021.6(10):64-66.

[8]杜俊儒,王明建.“污名化”与“去污名化”传统武术发展的困境及应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7):143-156.

[9]姚宗勋.意拳[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10]李丹丹.社会变迁下武术表演的演变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

[11]罗应景,杨建营.新媒体时代中华武术“网红”传播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21.28(05):65-69.

[12]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 (02):51.

[13]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J].体育与科学.1992(01):32-36.

[14]金鉴才.再论艺术的觉醒和基础的危机——关于当前书法创作的若干问题[J].书法.1999(01):2-7.

[15]郭玉陈.中国武术与国家形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10.

[16]吴攀文,贾俊刚,虞定海.武术文化传播中的新媒体应用[J].新闻与写作. 2015(01):102-104.

[17]罗应景,杨建营.新媒体时代中华武术“网红”传播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21.28(05):65-69.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优化路径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我国结构化面试困境及优化路径分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