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经济作物发展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9-04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王桂芳火惠霞

河南农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经济作物产区十三五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王桂芳 火惠霞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经济作物发展在政策驱动、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等综合因素的引领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品种结构、周年供给、劳力成本、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化程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就“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经济作物发展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一、发展成效

(一)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经济作物整体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生产总量持续增长。一是大宗作物稳步发展。2020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75.38 万hm2,产量7 434.91 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4.95%,9.45%;油料播种面积159.75 万hm2,产量672.57 万t,分别比2015年增长21.78%,24.78%。二是特色作物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11.33 万hm2左右,产量在“十三五”期间增长了10%;水果面积持平略减,稳定在45.33 万hm2左右,产量增长约9%,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水平有所提升。同时,棉花、桑柞蚕等纤维产业受国内外市场、劳动力成本以及比较效益的影响,出现了持续萎缩的局面。

(二)产业发展布局更趋合理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以优质花生、优质果蔬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优势逐步形成,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优质花生基本形成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区和豫南、豫西、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区两大优势种植区。油菜主要集中在信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在豫南沿淮形成了以周口市、驻马店市、南阳市为主的优质白芝麻种植区域带,占全省白芝麻种植区域的80%以上。优质蔬菜集中在40 个蔬菜大县,形成豫北、豫南、豫东、豫中四大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及豫西山区越夏蔬菜生产基地。优质水果形成以灵宝市、三门峡市陕州区、洛宁县为中心的豫西苹果优势产区,中东部平原梨、桃传统产区,以及西峡猕猴桃、新郑大枣和内黄大枣、荥阳石榴和开封石榴、济源玉皇李、渑池仰韶杏等特色杂果生产区。食用菌形成以南阳市、洛阳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为中心的豫西、豫西南、豫南的香菇优势产区;以辉县市、清丰县为中心的平菇优势产区;以商丘市、濮阳市为中心的双孢菇优势产区。优质茶叶形成大别山区、桐柏山区及汉水流域三大茶区,其中,信阳市、南阳市和驻马店市等地茶园面积和产量占全省茶园面积和产量的98%以上。同时,优质桑柞蚕、优质棉花产业也在调整中形成具有特色的优势产区。

(三)生产布局日益集中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各种经济作物继续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产业带、特色产业群初步形成。花生优势区域种植面积占比在90%以上,优势芝麻产业带面积占比在80%以上,双低油菜优势区域种植面积占比在85%以上,苹果优势产区占比达到90%,西瓜优势产业带占比在80%以上,优势茶叶区占比在98%以上,柞蚕优势区占比在96%以上,桑蚕优势集中产区占比在90%以上,棉花优势产区种植规模在95%以上,占全省60%以上的蔬菜总产量集中在40 个大县。

(四)品种结构明显改善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经济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特色专用品种快速发展。全省油料、蔬菜良种覆盖率均稳定在95%以上。特色产业中,苹果良种覆盖率在85%以上;茶树无性系良种引进取得新突破,无性系茶园面积接近30%;蚕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五)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经济作物质量呈现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发展态势。油料优质率稳定在90%以上,水果优质果率在60%以上,棉花霜前花率稳定在85%以上,全省蔬菜、茶叶、苹果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结构类型不尽合理

河南省棉花、油料等大宗经济作物品种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等综合性能表现好的品种较少,特别是专用品种少;特色园艺作物中,大宗蔬菜、低档蔬菜品种面积仍偏大,名特优新品种、高精细蔬菜品种面积所占比例不足,耐储运、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水果、茶叶等出口品种少,水果无病毒苗木、茶树无性系良种所占比例小,覆盖率低。

(二)产品周年均衡供给能力不足

河南省蔬菜供给能力比较典型,一年当中最明显的是“冬春淡”,每年12 月至翌年4 月需要从南方调运蔬菜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出现“冬春淡”的主要原因是河南省设施蔬菜占比较小。此外,由于市场体系不完善、信息网络滞后、流通效率不高等,导致一些经济作物年际间产量变幅大,局部供需失衡现象时有发生。

(三)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

经济作物生产田间管理环节多、工序烦琐复杂,需要较多的劳动力投入。但随着打工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在高位持续攀升,经济作物生产的利润空间不断遭受挤压,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弱化,棉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四)创新技术转化较慢

近年,河南省棉花轻简育苗和机械化移栽、蔬菜(食用菌)集约化育苗、油料全程机械化栽培、茶树无性繁殖、蚕桑小蚕共育等技术虽有突破,但由于操作技术含量较高、一次性投入较大,个体农户和普通合作社应用的积极性不高,产业化程度较低。多数经济作物为应季生产,储存和加工能力弱,精深加工比例低,冷链物流体系滞后,销售型龙头企业数量少,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产品不多,竞争力不强。

三、发展对策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和体系网络优势,不断创新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广泛开展技术示范展示、技术培训和生产指导,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普及率,为推进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建设生产示范基地

在优势产区和重点县,打造一批轻简化栽培、标准化生产的示范基地。培育典型,树立样板,辐射带动经济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产业带,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组织试验示范

围绕生产“瓶颈”和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开展现代技术集成与熟化。通过试验示范,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全面提升劳动效率,提高种植效益。逐步建立现代生产技术体系,为经济作物产业提档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三)实施“三品”提升

适时推进以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为重点的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促进园艺产品提质增效、产业提档升级和农民持续增收,逐步实现向智慧园艺产业发展转化。

(四)加强监测预警

在优势产区和主产县,进一步健全生产信息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数据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生产和预警信息,积极引导群众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促进经济作物产业向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作物产区十三五
川酒2021实现总营收3247.6亿元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勃艮第分级制度详解
法国波尔多产区迎来10周年庆
保护地高效经济作物的栽培技术
油茶的家族种植与相关诉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