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患者远期残余肾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1-08-31尹晶晶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尿素氮终末期肌酐

尹晶晶

终末期肾病为各种慢性肾病疾病的终末阶段,我国是全球范围内慢性肾脏病高发国家之一,发病率约为11%且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由此使得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病率亦呈现出同步上升态势[1]。肾脏替代治疗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延长其生存周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近些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肾脏替代治疗手段越发多样,在临床中尤以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常用[3-4]。然而,已有临床研究多集中于近期疗效的对比,很少有远期残余肾功能的对比,而残余肾功能则是制约透析效果以及患者存活率的关键性因素,所以明确以上两种透析手段对远期残余肾功能的影响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指导,故本研究围绕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对患者远期残余肾功能的影响展开探讨,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肾内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具有透析指征: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15 ml/(min·1.73 m2)/非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10 ml/(min·1.73 m2)或者是尿素清除率 <2 ml/(min·1.73 m2)[5];(2)规律透析治疗且具备随访12个月条件;(3)年龄<80岁且存在残余肾功能;(4)患者和/或家属如实知晓本研究方案内容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肾移植治疗;(2)健康状况差,预期生存周期<3个月;(3)复治的终末期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膜透析组与血液透析组,各50例。腹膜透析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8~69岁,平均(58.50±10.50)岁;原发病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28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7例;病程2.5~10年,平均(6.34±1.12)年;射血分数:55%~61%,平均(58.00±3.00)%。血液透析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6~68岁,平均(57.00±11.00)岁;原发病类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30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5例;病程2.2~10.5年,平均(6.41±1.09)年;射血分数55%~62%,平均(58.50±3.5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分组对比。本研究已经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血液透析组采取血液透析治疗,仪器设备为北京中西华大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GZY01JHM-2028B血液透析机,德国贝朗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HIPS12聚砜膜透析器,标准碳酸氢盐透析液。透析液流速500 ml/min、血流速度200~300 ml/min,透析频率每周3次,每次透析时长4 h。腹膜透析组采取腹膜透析治疗,仪器设备为福州东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东泽PD-GO腹膜透析机,广州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低钙腹膜透析液,血流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设定,透析频率每周3次,每次透析时长4 h。

1.3 观察指标

选取肾功能指标、残余肾功能为观察指标。肾功能指标包括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排泄量,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3、6个月测定。残余肾功能(ml/min)=[尿肌酐/血肌酐+尿尿素氮/血尿素氮]×24 h尿量×7×0.5[6],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重复测量数据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以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排泄量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与血液透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素氮比较 [mmol/L,(±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素氮比较 [mmol/L,(±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F值 P值腹膜透析组(n=50) 18.78±1.04 12.34±1.06 9.61±1.09 5.04±0.77 5.568 0.000血液透析组(n=50) 18.82±1.01 12.49±1.11 9.87±1.06 5.11±0.85 5.432 0.000 t值 0.227 0.187 0.203 0.333 P值 0.789 0.832 0.815 0.687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比较 [μmol/L,(±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比较 [μmol/L,(±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F值 P值腹膜透析组(n=50) 578.98±25.10 353.41±22.19 247.63±19.72 155.77±10.23 11.324 0.000血液透析组(n=50) 577.64±26.82 354.67±23.03 248.59±20.12 157.92±10.45 11.259 0.000 t值 0.532 0.474 0.511 0.747 P值 0.487 0.520 0.495 0.33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排泄量比较 [g,(±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排泄量比较 [g,(±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个月 治疗3个月 治疗6个月 F值 P值腹膜透析组(n=50) 2.12±0.15 1.77±0.23 1.12±0.17 0.70±0.05 3.167 0.022血液透析组(n=50) 2.10±0.10 1.80±0.25 1.16±0.15 0.72±0.07 3.067 0.038 t值 0.101 0.124 0.133 0.097 P值 0.901 0.878 0.859 0.912

2.2 两组患者远期残余肾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残余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血液透析组均低于腹膜透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远期残余肾功能比较 [ml/min,(±s)]

表4 两组患者远期残余肾功能比较 [ml/min,(±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6个月 治疗12个月 F值 P值腹膜透析组(n=50) 4.67±0.43 3.88±0.12 3.17±0.15 3.324 0.011血液透析组(n=50) 4.65±0.40 3.34±0.14 2.59±0.11 3.159 0.024 t值 0.089 3.047 3.077 P值 0.953 0.039 0.037

3 讨论

3.1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近期疗效相当

终末期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常见病症类型,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肾功能的不断下降,患者体内多余水分及毒素大量潴留,引起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并对患者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7]。肾脏替代治疗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常用治疗手段,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发布的指南,只要终末期肾病患者存在透析指证就需要及早接受透析治疗,以遏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8]。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治疗1、3、6个月时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血肌酐、24 h尿蛋白排泄量)均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组间比较腹膜透析组与血液透析组数值相当,据此结果表明,在终末期肾病治疗中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均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近期疗效。总结原因如下:血液透析为当前临床中应用范围最广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借助弥散、对流吸附以清除血液中各种内源性及外源性毒素,再经过超滤、渗透等功能去除多余水分、补充碱性离子、钙离子以改善患者内环境[9]。腹膜透析则是借助腹膜将体内代谢废弃物彻底去除、纠正水电解质乱目的。二者虽然作用机理不尽相同,但均是通过清除体内代谢废弃物实现治疗目的,短期内腹膜透析具有的优势难以充分体现,故二者近期疗效相当。

3.2 腹膜透析较血液透析更有助于保护残余肾功能

并非每个终末期肾病患者均彻底丧失肾功能,残余肾功能不仅可以维持终末期肾病患者体内液体平衡,还可以作为其生存率的强预测因子,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的残余肾功能不断降低直至最终消失,所以保护残余肾功能尤为重要[10]。本研究发现,与血液透析组相比,腹膜透析组治疗6、12个月的残余肾功能更高且二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据此表明该肾脏替代治疗手段更有助于保护终末期肾病患者远期残余肾功能。之所以得出该论断,原因在于血液透析需要将血液引出体外,对患者机体内环境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尤为明显,使得残余肾功能受到进一步损伤而快速下降[11]。腹膜透析对机体内环境及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较小,对残余肾功能提供了较大的保护作用,使其下降速度更为缓慢[12]。故尚存在残余肾功能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建议首选腹膜透析治疗。

综上所述,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近期疗效相当,但腹膜透析远期残余肾功能更高,可作为优选肾脏替代治疗手段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尿素氮终末期肌酐
类风湿关节炎髋关节终末期受累髋臼内陷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透析及非透析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管钙化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探讨心理干预在终末期肿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作用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术史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血肌酐升高非小事,你的肾可能已“坏了一半”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尿蛋白正常了肌酐为何还是高
酶法与苦味酸速率法测定肌酐的优缺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