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2021-08-31邝满源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椎间盘

邝满源

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属于腰椎间盘突出最为严重类型,具较高的发病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该疾病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临床采用保守治疗效果不大理想。目前,摘除髓核手术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最佳方法,但采用常规开放手术对患者创伤大,出血量多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不利于其术后康复[2]。本研究对2019年1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选择2019年1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确诊是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签署知情相关同意书;排除标准:其他腰部疾病,手术禁忌证,肝肾功能疾病,精神心理障碍;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2岁,平均(49.13±4.06)岁,23例L4~5椎间盘突出,24例L5~S1椎间盘突出;研究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4岁,平均(48.35±4.51)岁,22例L4~5椎间盘突出,25例L5~S1椎间盘突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检查与对症处理干预,对照组给予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研究组实施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两组术前利用CT和MRI对椎间盘突出、椎管、腰椎、附件骨质结构、椎间孔和侧隐窝等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给予评估;椎间孔镜仪器选择Joimax椎间孔镜设备系统(德国生产),采用TESSYs术实施指导患者行侧卧位,健侧垫高;于L4~5旁正中的10~12 cm处和L5~S1旁正中的12~14 cm处行手术切口,椎间盘定位则选碘海醇和亚甲蓝混合液;定位针选于正位图像的中处与棘突连线,而侧位则选择在上关节突腹的下缘与上位椎体后下缘;实施浸润麻醉,逐层将皮肤切开,利用C臂机定位对相应的椎间孔进行穿刺;成功穿刺后沿着导丝分别采用6#、7#、8#、9#可神经保护钝头骨钻将部分关节的突关节磨除,椎间孔逐级扩大。工作套管置入椎间孔镜,将压迫神经根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黄韧带和增生结缔组织切除与修整;神经根的周围组织松解,破裂纤维环以双极射频进行消融且皱缩成型,将髓核切除游离;术中实施直腿抬高试验,肉眼见神经根可牵拉滑移自如。术后,患者自觉麻木、酸胀、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工作套筒旋转查看视野内是否存在残余碎片、出血等,若无异常将内镜和工作套管移除,缝合切口1~2针。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添加神经根阻滞治疗,椎间孔镜退出前需将冲洗液抽净,注入3 ml甲钴胺、复方倍他米松和利多卡因混合液(剂量比例为1∶1∶1)。其他术后操作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分析两组疼痛情况: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值0~10分,分低疼痛轻;参考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两组功能障碍情况,分愈低功能障碍越轻;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3-4]。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资料选取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评分

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术前 术后1 d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n=47) 7.53±1.27 4.65±1.18 3.33±1.06 1.31±0.59研究组(n=47) 7.45±1.68 3.41±1.17 2.40±0.83 0.87±0.26 t值 0.260 4 5.115 8 4.735 8 4.678 6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ODI评估

研究组术后ODI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ODI评估比较 [%,(±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ODI评估比较 [%,(±s)]

组别 术前 术后1 d 术后1个月 术后6个月对照组(n=47)80.03±19.35 47.16±11.76 34.77±9.73 13.70±4.20研究组(n=47)79.15±18.24 39.37±13.31 23.14±7.38 10.21±2.12 t值 0.226 9 3.006 9 6.528 8 5.085 6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疼痛、麻木、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骨科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好发于青壮年,一旦患上该疾病,如治疗不及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5]。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多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6]。神经根阻滞通过将营养神经药物、麻醉药物和激素注射在椎管内神经根旁,可起到止痛、营养神经、抗炎作用,利于患者早期康复[7]。为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本研究对本院收治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资料分析。

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ODI比对照组低,研究组疼痛、麻木、复发及排便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6.38%,比对照组的21.27%低,结果与刁浩峰等[8]研究结果相符。表明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使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能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减轻疼痛程度,还能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考虑可能是:随着微创技术快速发展和成熟,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因具创伤小、出血量少及并发症较少的优势,被广泛实施于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临床和患者欢迎[9]。本研究结果,临床实施TESSYs术,可彻底清除脱出椎间盘组织,完全松解神经根,通过射频技术将纤维环成形,其手术治疗效果理想[10]。TESSYs术虽然效果确切,其适用范围较广,但由于其与手术者操作水平有关,术后患者也易出现疼痛、疼痛、麻木等不良反应,这与马尾神经水肿、切除椎间盘不彻底、神经根水肿等有关。但经过神经根阻滞治疗后可降低患者疼痛发生率[11]。神经根阻滞治疗主要使用3种药物,其中复方倍他米松可抗过敏、抗炎,能使细胞膜稳定,有效抑制炎性因子合成和释放,使局部血管渗出、充血减少,能够对神经根的周围炎性反应和过敏反应进行有效抑制[12]。利多卡因能在短期内对局部的交感神经传导进行阻滞,使疼痛减轻。甲钴胺可营养神经,能够修复脊神经。三种药物联合使用有利于修复患者神经,改善其短期预后[13]。受外部环境与样本例数等因素,两组住院费用待临床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临床使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联合神经根阻滞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改善患者功能障碍,减轻疼痛程度,能减少其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椎反弓对C4~5节段椎间孔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半躺姿势最伤腰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