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T-CT对临床Ⅰ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2021-08-31双江李桧林李娟榆林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陕西榆林719000

贵州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隐匿性实性腺癌

双江 李桧林 李娟(榆林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陕西 榆林 719000)

在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下,肺癌筛查日益普及,更多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早期便被检测出[1]。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种,属于非小细胞癌。目前来讲,解剖性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虽然是治疗早期NSCLC的标准方法,但由于ⅠA期肺腺癌发现早,淋巴结转移率比较低,且其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争议,是否有必要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还需进一步研究[2]。本文分析评价PET-CT对临床Ⅰ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临床ⅠA期肺腺癌患者100例,男61例,女39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6.82±5.12)岁。纳入标准:病理检查确诊为肺腺癌;术前1个月内接受PET-CT检查;肿瘤直径≤3 cm;cN0M0期,阴性淋巴结指淋巴结CT短径低于1 cm,PET-CT检查SUVmax低于2.5[3];在我院接受解剖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病理切片完整,可复阅。排除标准:属于多原发肺癌者;术前新辅助抗肿瘤治疗者;5年内伴有其他肿瘤病史者;实施亚肺叶切除术者。

1.2方法

1.2.1PET-CT检查 100例患者均在术前1个月内接受PET-CT检查。选择美国GE 公司 Discovery ST 16 PET-CT扫描仪进行检查,PET示踪剂选择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放化纯度大于95%。检查前,需空腹时间至少6 h以保证检查时血糖处于正常区间。根据体质量,经由静脉,注射3.70~4.44MBq/kg示踪剂18F-FDG,静息状态下平卧60~70 min,排尿后,进行PET-CT扫描,扫描范围从颅顶一直到股根部。CT扫描时,管电压设定120KV,管电流设定150 mA,螺距为1.75,球管旋转时间为0.8 s/转,层厚设定3.75 mm。PET扫描时,采用3D采集方式,层厚设定3.27 mm,经由CT衰减矫正及迭代法重建,获得PET图像。100例患者均接受胸部屏气多层螺旋CT(MSCT)扫描,设置参数管电压为120KV,自动管电流,噪声指数为13,层厚设定5.00 mm,重建层厚为1.25 mm。

1.2.2图像分析 由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分析图像,其收集资料包括:(1)原发灶长径:根据多平面重建(MPR)图像,测量肿瘤原发灶最大径。(2)原发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4]:以肿瘤原发灶为准,设置感兴趣区(ROI),系统自动测量经瘦体质量(LBM)校正后的SUVmax。(3)结节类型:依据肿瘤原发灶密度,分为纯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实性结节3类[5],还存在实性成分与非实性成分的结节,于病变最大截面分别测定病变整体与实性成分的长径、宽径,计算平均值,记D整体、D实性成分,如果D实性成分/D整体大于80%,判定为实性结节[6]。(4)原发灶位置判断:若位于肺野外1/3,则判定为外周,其余判定为中央。(5)T分期:参考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7]第八版的TNM分期标准,肿瘤最大径≤1 cm判定为T1a期,肿瘤最大径>1 cm且≤2 cm判定为T1b期,肿瘤最大径>2 cm且≤3 cm则判定为T1c期[8]。

1.2.3病理切片复阅 参考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肺腺癌的新分类标准[9],由1名肺癌研究专长的病理科医师负责复阅。针对浸润性肺腺癌,将增量设定为5%,记录分析不同肿瘤细胞的生长方式所占百分比,包括附壁型、乳头型、腺泡型、实体型与微乳头型,将比例最高的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判定为肺腺癌的病理亚型。以不同病理亚型预后情况为准,把病理结果分成4级:(1)1级,原位癌与微浸润性腺癌;(2)2级,主要是附壁成分;(3)3级,腺泡成分为主以及乳头成分为主;(4)4级,实体成分为主与微乳头成分为主[10]。病理N分期借鉴AJCC第八版的肺癌TNM分期标准,N0表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表示同侧支气管周围和(或者)同侧肺门淋巴结以及肺内淋巴结转移,N2表示同侧纵膈与(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11]。

2 结 果

2.1病理特征 本研究100例患者,17例纯磨玻璃结节,21例部分实性结节,62例实性结节。其中,19例伴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9例pN1期,10例pN2期。19例有隐匿性淋巴结转移者设为转移组(n=19),无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81例患者设为无转移组(n=81),经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的原发灶SUVmax、原发灶位置、病理分级、脏层胸膜受侵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2.2PET-CT原发灶SUVmax在隐匿性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界值与效能 绘制并分析ROC曲线发现,原发灶SUVmax=2.405是预测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临界值,诊断灵敏度约为90.0%,特异度约为61.5%,曲线下面积是0.764,95% CI区间为0.701~0.825。

2.3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经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发现,原发灶SUVmax>2.405、病变位置位于中央、病理分级高是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指南指出:针对临床Ⅰ期NSCLC患者,如果术中评估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为患者的生存带来益处。因此,判断临床Ⅰ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情况,可避免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淋巴结清扫,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创伤[12]。其中,PET-CT是公认术前N分期最佳的检查手段,具有无创性。

本文结果显示,临床ⅠA期肺腺癌原发灶SUVmax>2.405、病理分级高及原发灶位于中央是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根据PET-CT检查,准确预测ⅠA期肺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情况,指导临床实践,或可能避免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猜你喜欢

隐匿性实性腺癌
miRNA在肺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超声造影在乳腺囊实性复合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指导活检决策中的价值
管状腺癌伴有黏液腺癌分化结直肠癌临床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特征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雷公藤多甙联合降糖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提高CAXA制造工程师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CT用于良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患者诊断中的特征分析
对王维山水田园诗“隐匿性”描写的参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