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科夫斯基《在马车上》的音乐分析与演奏处理

2021-08-30潘艺纯

艺术评鉴 2021年14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创作背景

潘艺纯

摘要:因受到启蒙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极为生动地反应了当时俄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尤其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柴科夫斯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旋律大师,他每一部作品的主题特点都十分鲜明,注重情感方面的表达,音调自然亲切,旋律线条婉转悠长,是发自内心的倾诉与情感抒发,也是高度艺术化的完美演绎。本文以他创作的钢琴组曲《四季》中《十一月<在马车上>》为研究对象,从该乐曲的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奏处理等方面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创作背景  音乐分析  演奏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68-03

一、柴科夫斯基《十一月<在马车上>》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一)创作背景

钢琴组曲《四季》创作于1875年,当时的柴科夫斯基还是一位刚刚显露头角的作曲家,因创作舞剧《天鹅湖》而备受瞩目。于是圣彼得堡出版家贝尔纳德便邀请柴科夫斯基为杂志《小说家》创作12首钢琴短曲,按每月一曲的形式发表在杂志中,同样也要求每一首乐曲的主旨内容都必须要与每月的特点相关联。每逢作曲那天他便静心创作,写完就寄给杂志的编者。就这样,他一共创作了十首这种形式的曲子,但唯有六月和十一月引不起他的创作灵感,后来他便用《船歌》作为六月的曲目,用《在马车上》作为十一月的曲目。而后这12首作品于1882年以《四季》为名进行了正式出版,并轰动一时。柴科夫斯基在他的音乐中不仅生动描写出了每一季节中的自然景色特点,而且还通过美妙的旋律表达出了他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深深热爱。《十一月<在马车上>》便是一首非常值得品味的作品。

如果从作品调性布局、和声运用等作曲技巧方面来看,《十一月<在马车上>》可以说是一首更为成熟精练的作品。通过这首钢琴作品可以看到柴科夫斯基清晰的创作思路和缜密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也可以更深入的体会其鲜明的创作特征。

(二)作者簡介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l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1893年11月),出生于伏特金斯克,是俄罗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音乐天才。由于当时环境和家庭的熏陶,柴科夫斯基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并熟悉俄国和欧洲著名作曲家的音乐风格。1850—1859年柴科夫斯基在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1859—1862年期间任职司法部九品文官,同时勤奋学习音乐,并逐步尝试作曲,后来成为新成立的彼得堡音乐学院的首届学生。1863年他毅然辞去官职,并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事业中,并于186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866年应聘到刚刚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他的创作内容在题材和艺术形式上非常多样化,他在音乐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更多的吸取了俄国城市民间音乐的音调特色,并且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创作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他也从不拒绝任何体裁形式,并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堪称经典的作品。

二、乐曲的音乐分析

《十一月<在马车上>》主要描绘的是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上心情畅快的马车夫唱着爽朗的俄罗斯民歌赶着马车飞驰而过,雪地上洒满了马蹄声和清脆铃铛声的欢快情景。旋律纯朴可爱,极具民歌风格。全曲属于复三部曲式。由首部A(1~27小节)+三声中部B(28~42小节)+再现部A'(43~75小节)组成。

(一)首部

首部(1~27小节),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调式为E大调。开篇便呈现出欢快热情的基调,充分表现了马车上的人们欢乐、畅快的心情,也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此段共分为三个乐段。

a段(1~8小节),为方整性乐段,4+4结构,E大调。此乐曲开始于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民族调式,直接将听众引入到俄罗斯特有的音乐风格中去。在这段乐段中的双手八度旋律在音响效果上雄厚大气,蜿蜒曲折,为全曲打下了明朗欢快的艺术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在a段的末尾处和弦采用了DTIII—K46—D7—T这一最常见的完满终止,旋律也从#g小调最后转回到E大调,更加肯定了其主旨调性。这种种细节都表现出作曲家细腻的心思,虽然主题素材看起来简单,但整部作品在听觉上还是给人完整的视听盛宴,同时伴随着力度的减弱使乐曲逐渐向b段过渡。

b段(9~17小节)为非方整性乐段,4+5结构。此时,左手的柱式和弦伴奏转换成了分解式和弦伴奏类型,和声效果在a段的基础上有所加强,旋律感也逐渐显现,使乐曲变得更加舒缓、柔和,并增添了作品的舞曲特点,给乐曲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听觉感受。几处跳跃的三连音仿佛在描写着马车上的铃铛叮叮作响,犹如人们欢快的心情。后半部分也对该段进行了合理展开,为再现乐段的进行起到了铺垫作用。

a'段(18~27小节)为a乐段的变化再现。在这一段中再次出现了音响效果雄厚的八度旋律,起到了呼应主题的作用,也使得整个乐段的音响效果变得明亮。再现的主题从音乐效果方面强有力的展示出了乐曲主题的力量,随后低音声部的伴奏类型使整个节奏距离拉宽,突出了乐曲的悠扬、摇曳、朦胧之感,形象展示出马车行至雪地中颠簸、但又轻盈的景象。而最后两个小节也为中部的音乐风格做了充足的暗示和准备。

(二)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28~42小节),为重复乐段(c+c'),以G大调进入。这段旋律也正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在这时变得更加活泼、具有生气。欢快的马车夫、清脆的铃铛声以及马车上人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了这一乐段的主要表现内容。这段主要分为两个乐段。

c段(28~31小节)前两小节的和弦进行为SII-D7-T-S-T再次回归到E大调上,从而再一次的加强、巩固了E大调调性的地位。这种严谨的和声布局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充分展现出柴科夫斯基超高的作曲水平,整段旋律体现出规整又严密的音乐特征。他不仅能透过生活创作音乐,还可以通过音乐来反映生活。看似循规蹈矩的和弦排列实则蕴藏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随后旋律声部采用了非常自由欢快的前倚音节奏型,用更加鲜明的艺术手法生动的比喻出了铃铛悦耳的声响,这一旋律的出现使其音乐风格更具活泼生气,增添了这部作品的舞蹈性和跳跃性,并成功将此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音乐高度。

c'段(32~42小节)为c乐段的再现展开,后半部分明显减弱了伴奏部分的音响效果,随后也慢慢减掉了伴奏部分,使音响效果呈现出虚无缥缈、神秘灵动的景象,生动描写出马车在雪地上渐行渐远的画面,最后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无限的遐想。作者运用最简单的创作手法,赋予音乐最直观的音响效果,而柴科夫斯基的这种伴奏与和声布局的配合方式,也赋予了音乐无限的可能性。

(三)再现部

再现部(43~75小节)为首部的变化再现乐段,(a+b+a')结构。此时旋律再次回到主旋律上,完成了首尾呼应的创作手法,使整个主题乐思更加规整,也使主题更加深入人心。这一乐段在开始时沿用了中部最后三个小节中高音声部的跳音,随后则将旋律转移到中音区的范围,加强了乐曲的深沉之感。虽然再现了乐曲主题,但是从听觉效果上给人一种更加沉稳的感受。

(四)结尾

乐曲的结尾之处也运用了模进的手法逐渐将音乐进入尾声。(67~69小节)层层模进的发展推动了乐曲向尾声的进行。而70小节则是将68小节的内容在原有的速度上放慢了一倍,在听觉上制造出一种缓慢悠扬的意境,经过种种画面之后,马车渐行渐远,听者的思绪也伴随着乐曲的终止而回归。音色上的神秘隐现和力量上的减弱都是在生动的描绘着铃铛声音的若隐若现和渐渐消失在雪白色天际的马车,还有在雪地上留下的车轨痕迹的景象。低音声部一直持续着主和弦,并保持到曲终,为全曲画上完美的句号,给听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与遐想。

三、作品的演奏处理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出该作品为复三部曲式,A部分的主题是由快板和五声调式组成,整体显示出俄罗斯民歌特有的音乐风格,也使人很容易联想出马车夫哼唱着经典俄罗斯民歌,赶着三套马车飞驰在茫茫雪原上的情景。

主题运用双手八度的合奏,以主和弦为基础,坚实的打下了全曲活泼明快的艺术基调。看似中规中矩的四四拍节奏型也因为有了切分节奏型的加入而变得神秘巧妙,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如若使用单一的手指技巧并不能完美诠释出作曲家想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更深一步的挖掘深层次的音乐内涵变得尤为重要。

《在馬车上》这部作品所展现的主题就是欢脱、灵动的画面,无论是从马车在雪地上的颠簸、铃铛清脆的声响,还是从马车上人们欢畅的心情都在表达着这一画面,也正是这一主题使得乐曲充满生机与朝气。所以在对待触键方面的问题上要着重处理,要注意手腕的力量和触键的弹跳表现,营造出轻盈、自在的音响效果。下键速度既要稳又要富有力量,声音要通透、柔和。根据乐曲的内容变化从而调整手指的力度,绝不能用力过度,使声音僵硬,要给每一个音符充分的表现。前四小节的跳音要用手臂带动手腕进行跳动,不能单纯运动手腕的力度,这样会使声音变得短促,凸显不出豪爽、明快、热情这一典型的俄罗斯主题。四四拍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但随后出现的切分节奏型打乱了其强弱规律,第二拍成为了强拍,第三拍便要弱处理,即要贴健弹奏,使第三拍弱下来,手腕放松,要以温柔、轻盈的触键方式自然触键,多使用指腹部分,指尖力量要减弱,突出主次,打破强拍的规律,拒绝一成不变,形成旋律上的语言感,给人呼吸的感觉。

第八小节出现的临时变化音#a和xf寓意着情感上的波动,仿佛带有一丝忧郁,又仿佛带有一丝伤感,情绪稍显低落。这一小节可以进行分手练习,而且要注意力度与速度上的放缓,手指力量不可忽强忽弱,营造出柔美的音响效果,指尖把控好力度,不能把每个音都弹到底,各自找到感觉再合手演奏,逐渐打造出忧郁的气息。

第九小节开始旋律线条变慢,左右手大幅度的连音线提示我们此段内容要凸显悠扬之感,所以手指力度要从前八小节的掷地有声变成弱化处理。手臂也要随着每一乐句的呼吸,从而进行小幅度的摆动。音符与音符之间要进行连贯的演奏,连贯性的处理尤为重要,既要留给每个音符充足的时间,又要相对紧凑的完成连音线以内的内容,要尽量突出其悠扬缓慢之感。

从第十七小节开始回归主题,整个乐曲随之变得明亮。18小节开始左手变成带休止符的三连音演奏,而右手旋律部分也变成了八度的柱式和弦。这里要特别注意三连音,三连音不好练习,稍微偏差一点就会变成前十六后八、或是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所以要特别练习三连音,三个音平均占有时值的练习,可以打着拍子进行练习平稳均匀的弹奏三连音,右手的柱式和弦依然要明亮悦耳。

乐曲从二十八小节进入本曲中部,音乐特点也随之变化。Grazioso意为优雅的,整段旋律开始于柱式和弦的快速上琶音。这段的节奏型也比较丰富,其中包含二拍附点音符、四十六节奏型。音乐逐渐变得开朗,仿佛马车飞驰在雪地上的情景。此处由于节奏型变化频繁,容易出现拍子不稳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此段时必须要打着拍子,分手慢慢练习。随后的第三十小节中右手如同模仿铃铛清脆悦耳的铃声一般。这里的装饰音是一个重难点,既要求清晰的弹出装饰音,又不能抢了后面音的时值,在进行左右手合奏的时候,要注意手腕的带动,力量集中于指尖,手掌不能运动幅度过大,触键要灵敏、快速,切不可笨重,肩部放松。

在对《在马车上》全曲进行细节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全曲中f、sf、mf、p这些表情符号多次出现,这些符号也赋予了乐曲多种多样的神态,同样预示着乐曲在感情方面的高低起伏。《在马车上》所表现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委婉,具有非常浓厚的俄罗斯风情。值得一提的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极少出现使用踏板的标记,但如果不用踏板单凭手指技巧又很难达到流畅、优美的感觉,所以在使用踏板的过程中要谨慎、小心的使用。

总之,通过乐曲的名字《在马车上》,就很容易想象到本曲描写的就是一副在俄罗斯白雪皑皑广袤的原野上,雪橇欢快地奔驰的画面。高大的白桦林、奔跑的马匹、悦耳的铃铛,这些景色均表现出俄罗斯壮美的画面和淳朴的民族风情,能引起人们对美好景色无限的向往和遐想。

四、结语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优秀的旋律大师,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歌唱性。他的音乐仿佛在生动描绘着美丽的景色,并试图将最美好的画面展示在听者面前。这部作品中规整的和弦排列以及多种演奏技法的运用也让《在马车上》呈现出热情洋溢,委婉曲折的音响效果,这不仅让听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也同时要求我们要以超高的演奏技巧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进行演奏及处理。柴科夫斯基在该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的俄罗斯特色音乐素材,也表现出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正是通过对《在马车上》的深入分析,使笔者深刻明白了想要演奏好一首乐曲,单单从谱面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从乐曲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乐曲的感情基调,更要用专业的和声分析以及演奏符号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宝贵的财富,也要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审视这首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孙淑平.钢琴套曲《四季》的音乐特色及《六月》《十一月》的曲式分析[J].济宁学院学报,2016(05):50-52.

[2]赵文皎.柴可夫斯基《四季》之演奏审美原则探析[D].广州:广州大学,2017年.

[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05).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创作背景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从“意会”走向“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