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贵池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1-08-30郭莉

艺术评鉴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多元文化传承发展

摘要:池州贵池地区罗城民歌与皖北花鼓灯称为安徽地区的“北舞南歌”,有着悠久的演变与文化发展历史。古代池州罗城民歌的形成与传播,通常围绕着地域的劳动生产、生活情境,进行民歌调式、歌词与演唱方式的创编。特别是自建国以来,罗城民歌先后三次入选为全国文代会的演出项目,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认可,在国内外得到较为迅速的传播与发展,但近年来罗城民歌作品的演出发展,却又开始呈现出不断衰落的趋势。本文从贵池罗城民歌的传播、传承着手,探讨其在新时期面临的创编、演艺发展困境,提出罗城民歌的传承与传播实践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多元文化  贵池罗城民歌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4-0015-03

罗城民歌是民族歌曲、传統文化相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发源于安徽西南田野民间的歌唱类别,且在2007年已经入选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贵池罗城民歌的历史渊源、曲式结构、歌词内容、演唱方式等作出全方位的探究分析,梳理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民歌形式在传承、传播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据此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罗城民歌传承、文化保护的有效实施方案,使支离繁碎的罗城民歌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贵池罗城民歌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演变流程

罗城民歌最早源于唐代李白的《秋浦歌》:“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从这一诗句叙述中可以得出,罗城民歌在古代可能为采菱、采莲劳动时所演唱的地域性小调民歌,采菱女的歌声使秋日的寒川都为之震动。随后明代嘉靖年间所作的《池州府志·风土篇》中,也记载有:“祀社毕饮、执手踏歌”的内容,因而可以确定,在明代池州罗城民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踏歌”,也就是伴着舞蹈以舞而歌。而明清以后,罗城民歌开始在安徽周边的广大地区传播,在民歌体裁、歌唱内容、演唱表达方式等方面,也作出一系列的丰富完善与创新。

在建国后的20世纪50—60年代,第一代罗城民歌传承人姜秀珍,对传统罗城民歌体裁、歌曲歌词内容等进行改革创新,创编出更贴合于时代的罗城民歌作品,包括《当兵就要当红军》《山歌唱到北京城》《敬酒歌》《幸福生活唱着过》《欢迎客人池州来》《多多山花摇春播》等,歌词主要涉及到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还有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如2000年以后,在安徽省、池州市等地方政府支持下,罗城民歌演唱演出活动再度活跃,姜秀珍、姜梦玉和姜建设老中青三代民歌艺人在地方演出活动,在“挑担茶叶上北京”全国公益活动中,积极演唱与推广罗城民歌,2010年罗城民歌还登上了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舞台,传承人姜梦玉演唱的《池州牌坊九十九》震惊四座,获得了大会民歌作品二等奖,因而罗城民歌未来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广阔。

二、贵池罗城民歌传承与创新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权威与普及性原则

罗城民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生活要素、生产劳动场景而创编出的具有规范化曲式结构、规整节拍的民歌类别。基于此特点,对于罗城民歌作品的演唱与传承,应该遵循传统罗城民歌经典曲目的创作规律,尽可能围绕着洗菜苔调、采茶调、花鼓调、扇子调等山野小调,总结其中涉及到的歌曲调式、调性、歌词等权威内容,引导传承者学习与演唱贴近普通民众生活的男女爱情、劳动场景等民歌曲目,走民间罗城民歌口头传承的道路,以在更广空间范围内实现罗城民歌的普及。

(二)适切与发展性原则

贵池罗城民歌在社会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应跟随历史化进程作出相应的演进,而不是在市场经济商业化的浪潮中,盲目进行民歌体裁、歌曲内容、演唱方式的改革创新。如当下贵池罗城民歌演唱、民歌文化等的传承,要充分考虑地域民歌本身所具有的调式、调性、演唱题材等的特征,还有民歌传承人存在的歌唱认知,再与新时代文化发展形态进行结合,创编出适合于口头、书面传承的罗城民歌作品,展现出罗城民歌独有的艺术风格、文化生命力。

(三)创新性原则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时期,罗城民歌作为一种反映时代民众风貌的艺术表现形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歌词内容、演唱形式的改革创新,形成了数个经典化的歌唱曲目,慢赶牛调、洗菜苔调、秧号子调即为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慢赶牛调”“洗菜苔调”等调式,并非是某一个罗城民歌歌曲,而是罗城民歌的一种演唱方式,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流传曲目。如以慢赶牛调为主,创造出来的《道路越走越光明》《朵朵山花摇清波》等罗城山歌,加入了“学习报告掀高潮,领会精神最重要。不忘初心意义深,牢记使命得民心”的歌词,但整体节拍、节奏非常规整,歌曲旋律变化符合级进性规律,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及一唱众和等,可以对乡村地区的新时代风貌作出充分呈现。

三、贵池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罗城民歌区域性传承人的断代风险

当前罗城民歌在歌曲作品创作、演唱过程中,通常是从皖南池州、贵池地区选取普通民歌爱好者,作为地区性的大众化传承人,由民歌艺术家向其传授不同民歌的歌唱技巧。如现阶段罗城民歌存在第一代传承人姜秀珍,第二代传承人为姜梦玉和刘正荣,还有第三代传承人钱华、吴丹和徐秀莲,此外还有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但随着老一代罗城民歌艺术家的去世或隐退,还有互联网文化、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新一代民歌传承人在人数、歌唱表演能力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其他民歌类型,民歌传承人基础不扎实、后继无人等问题,是罗城民歌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甚至存在着传承断代的风险。

(二)罗城民歌曲调、歌词等传承文本的遗失

传统罗城民歌的曲调、歌词和演唱方式,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宝贵的文化资源,而对过去罗城民歌文化资料、曲谱、艺术理论等素材的整合,能够为现今罗城民歌创编、歌唱的更好发展提供支持。但当下池州市贵池地区的罗城村委会、罗城民歌研究会、图书馆、文化馆中,只存在很少一部分有关罗城民歌的档案资源,简要的对罗城民歌发展历史作出概括、描述,而更多是罗城民歌歌谱、文艺理论都在漫长的时代发展进程中遗失掉。如池州学院高级讲师徐阳,在有关罗城民歌历史文化、音乐理论的研究中发现,现存罗城民歌作品的数量只有100多首,而且部分曲谱会重复填词进行演唱,还有大多数曲谱已经失传或存在着遗失风险。

(三)罗城民歌的歌唱主题、配乐逐渐单一化

在社会多元文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环境下,贵池地区罗城民歌的创作与演唱也逐渐脱离以土地、农田劳作为主的乡土情境,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涌向城市,留守在田间劳作的年轻主体越来越少,由此使得罗城民歌的歌唱主题、配乐逐渐走向单一化。

首先,多数罗城民歌本来就以不同曲目的演唱为主,伴奏乐器也通常以大小鈸、云锣、手锣、腰鼓等打击乐器为主,锣鼓演奏的节奏、表演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受众多样化的视听需求。其次,现阶段新创编的罗城民歌歌唱主题已经摒弃了对田间劳作的歌颂,而是转向“不忘初心”等时事政治理念的传达,这一现象使得部分艺人更倾向于演唱传统经典曲调。

(四)罗城民歌作品曲调、演艺形式的简单化

罗城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等体裁,在歌曲演唱形式上也包括独唱、对唱、合唱、一唱众和的多种方式,按照这一发展趋势应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民歌表达形式。但由于新时代流行音乐文化、娱乐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罗城民歌作品的传承、创编逐渐摒弃了原有复杂的曲调调式、旋律,而以“洗菜苔”“慢赶牛”两种曲调作为罗城民歌演唱的主调。

特别在某些地方性演出场合,罗城民歌艺人通常根据“洗菜苔”“慢赶牛”的曲调,填上与现实情境相匹配的歌词。罗城民歌作品曲调、演艺形式的简单化发展,使得其它不常被演唱的曲调逐渐在民歌艺人的歌唱曲目中删除或消失,长此以往将影响到罗城民歌创编、演唱的多元化发展。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贵池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一)建构以大众为主、学生为辅的传承教育体系

贵池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要通过地方民歌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教学培训班建设,在社会民众、学校学生中开展专业化民歌传承教育,以保证罗城民歌文化、民歌理论及演唱技巧的传承效果。在罗城民歌传承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先由罗城民歌传承人根据民歌演唱的普及情况,选择基本的罗城民歌声乐理论,包括曲谱、调式、调性、歌词内容的组织,以普通民众为主、中小学生为辅,进行罗城民歌的通识教育。

之后,挑选出罗城民歌理论学习、歌唱表达的优秀学生,开展更加专业化的声乐理论、视唱练耳培训,引入“洗菜苔”“慢赶牛”等曲调歌曲,同时适当增加《当兵就要当红军》《山歌唱到北京城》《敬酒歌》《多多山花摇春播》《秧号子》《九华秧歌》等高难度曲目,使参与学习者可以全方位、多维度的了解罗城民歌文化,学习罗城民歌的曲调、歌词及演唱技巧,尽可能达到罗城民歌普及与传承的教育效果。

(二)营造罗城民歌多元化的曲目演唱、演出情境

在多元文化不断融合与传播的背景下,罗城民歌歌曲的传承、传播与发展,要根据民歌传承人演唱状况、地域受众群体的欣赏需求,增加多种民歌曲目培训、社会演出实践的教育发展情境,引导广大传承者参与到民歌演唱学习、舞台表演等互动形式之中,解决罗城民歌所面临的生态困境。如罗城民歌可以在传统师徒“口头讲授”传承的基础上,由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为主导,引入网络课堂民歌讲解、在线交流等模式,老师带领学习者进行经典曲目演唱、探索创新。而对于罗城民歌户外演出活动的组织,地方政府要同罗城民歌研究会、文化馆、博物馆一道,积极拓展池州、安徽区域的演出项目,为传承人提供民歌表演实践的机会,带动民歌创编与演唱工作的发展。

(三)创新传统罗城民歌的曲调、歌词及演唱方式

为保证贵池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创新发展,需要在原有罗城民歌曲调、歌词、演唱方式等基础上,增加更多符合时代思想观念的新内容,对民歌演绎传承人进行培养。第一,由老的民歌传承人引领,重点搜集罗城村散落的民歌曲调、民歌歌词,将其记录与整理为手抄本,深挖传统罗城民歌的调式、歌词及演唱技巧。第二,结合新时代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工作内容,创编出一系列具有爱党、爱国、爱家的民歌作品,依照“洗菜苔”“慢赶牛”等调式,精心设计民歌的曲调、歌词,同时加入大众喜闻乐见的流行元素,使本土罗城民歌文化、情感内涵的表达重新焕发生机。

(四)拓展罗城民歌传承的文化产业、宣传渠道

罗城民歌作为池州传统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获得更广范围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大罗城民歌文化产业的打造,注重网络线上、线下环境的民歌宣传。而在罗城民歌文化村的打造方面,可以借助区域的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开展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罗城民歌演出,由民歌传承人、社会消费受众共同参与,演唱罗城民歌曲调、弘扬罗城民歌文化,从而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五、结语

贵池罗城民歌是在千百年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抒情式歌唱体裁,且在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民歌类型之一。因此,在原有传统罗城民歌“口传身授”的基础上,对罗城民歌作品、演唱技巧等进行传承与创新,可以迎合新时代民歌传承社会传播的需求,加快罗城民歌在创编方面的探究、创新,保证罗城民歌继承人重要责任的担负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杨奇楠.贵州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的演唱特点[J].艺术研究,2019(05):129-131.

[2]王韵,朱晶.池州罗城民歌传承人演唱特点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9(02):1-5.

[3]郭莉.池州罗城民歌音乐特征及演唱特色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84-87.

[4]蒋晨.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以罗城仫佬族音乐为例[J].戏剧之家,2019(03):76.

[5]俞岚.江浙文化语境下民歌音乐特质剖析及其传承与发扬[J].北方音乐,2020(19):43-45.

[6]李红竹.茶文化与民歌音乐的结合分析[J].福建茶叶,2018(10):390.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贵池罗田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16D100。

猜你喜欢

多元文化传承发展
区域发展篇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图说共享发展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