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深刻意蕴

2021-08-30徐艳玲

人民论坛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共产党

徐艳玲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共产党 百年征程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如果铺展开来,仿佛是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如果谱写出来,仿佛是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从这一“历史画卷”和“奋斗赞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古老的民族何以会复兴于新时代的全面密码。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这一特定的历史节点上,需要我们以更宏阔的视野、更博大的境界回望过往,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放置于全球化视阈下进行观照,以揭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深层意蕴。

从“仿效苏联”到“中国特色”的百年现代化道路探索史

迎接现代化、走向现代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是人类文明巨幅画卷上的浓墨重彩。在世界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中国作为“后发”者,历经从“仿效他者”到“中国特色”的转型,走出了一条既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大势、又凸显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生动展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现代化道路探索史。

以“初学者”姿态,在“仿效苏联”中摸索现代化之路。在全球化视阈下,裹挟于世界现代化洪流中的古老东方大国在西方的强势挑战中开启了自身的转型与蜕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起的苏联,在工业革命时代的西方文明所创造的欧美现代化的轨道旁边,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修筑了另一条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遂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参照样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破除百废待兴的发展僵局,毛泽东同志指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其中“一化”即“工业化”,当时我国工业化经验不足,遂借鉴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由此我们“仿效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夯实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走向。

以苏为鉴,开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立探索。随着苏联模式深陷发展泥潭,“仿效苏联”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出现“水土不服”的症候。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适时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的新命题。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并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并进行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摆脱对“苏联模式”的依赖,开启了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时空境界。尽管这种探索“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但却触发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认知,对探求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波澜壮阔、汹涌向前的改革开放大潮中阔步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振聋发聩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命题,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指明了方向。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制度安排明确概括为“三步走”战略步骤,计划用70年的长时段实现“现代化”这一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知。2012年党的十八大则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設、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的高度,构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现代化目标定位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从物质层面拓展到精神层面,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拓展到生态领域,内涵更为丰富,外延不断扩大,成功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了21世纪。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视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铺筑了高蹈宏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伟大的现代化征程焕发出新活力、展现出新气象。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新的中国现代化蓝图,即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入了更加科学、灵动的新时空境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拉下神坛,彻底打破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路径依赖”,同时中国在“后发式”基础上积累的“新发式”经验(如独立自主、求真务实、开放创新等),也给予了其他“后发式”国家以信心、力量和镜鉴,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速发展又渴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典型示范,同时也印证了“另一种现代化是可能的”。

猜你喜欢

全球化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