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契合融通:智媒时代听觉文化的崛起与智能广播的诞生

2021-08-30刘鸣筝梅凯

中国广播 2021年6期
关键词:盈利模式广播

刘鸣筝 梅凯

【摘要】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优势与广阔的融通空间,二者的相互渗透促进了听觉文化的崛起与回归。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的深度结合激发了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用户层面的智能化转向,进而创新了广播媒体的盈利路径。本文从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的融通融合及其在传播要素层面的变革与隐忧,探讨智能语音技术给广播媒体带来的新鲜动力,为我国广播媒体进行深度的媒介升级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智能语音技术  听觉文化  广播  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行业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后者产业的发展和革新,重塑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关系。基于声音媒介的智能语音技术重现了人与人之间自然化的信息交互方式,这也成为其普遍应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原因。广播和智能语音技术具有共通的组成要素,二者的碰撞融合会给广播带来哪些变化?智能语音技术能否成为广播升级的催化剂?基于此,本文探讨广播与智能语音技术融合的可能性以及融通空间,展望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的结合将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变革及其背后的隐忧。

一、横向契合:智能语音技术与听觉文化的崛起

简而言之,智能语音技术是指以智能语音设备为载体、以声音语言为媒介的能够向用户提供语音服务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目前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慧医疗、教育教学、银行金融和语音文字转换翻译等场景之中。声音元素使得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可能性和广阔的融通空间。

(一)夹缝中求生存:视觉主导下的听觉

从口语、文字、印刷再到如今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声音贯穿人类传播全过程。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将人类社会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部落社会”“脱部落社会”和“地球村”。在部落文化中,经验由占主导地位的听觉生活来安排,听觉生活压制着视觉价值,广播是一种深刻而古老的力量,是联结最悠远的岁月和早已忘却的经验的纽带。①在口语传播时代,声音成为个体之间交流的首选性媒介,具有自然性和弱接入性,在原始社会的传播交流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世代与世代、种族与种族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逐渐产生视觉转向,听觉逐渐成为辅助性的媒介。公众信息接收形式愈发向文字、图片、视频等饱和媒体倾斜,视觉文化的泛滥大大压缩了听觉文化的生存空间。视听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视觉的主导性及其文化弊病,在当代文化现实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②尤其在现如今,视频媒体高度发达,其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短平快的内容形式如水流一般无孔不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億,占网民总体的93.7%。③海量的用户规模从侧面展现了视觉文化的炽盛,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听觉作为附属性媒介的地位。

(二)技术赋能崛起:智能语言加持下的听觉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预言:20年后,你可能对着桌上一群八英寸高的全息式助理说话,声音将会成为你和你的界面代理人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渠道。④现如今,智能语音技术的炽盛表明这一预言早已应验。从公众媒介使用对感官的满足程度来看,广播等声音媒体可以称为不饱和媒体。⑤不饱和媒体意味着公众无需动用多感官和注意力即可获取信息,这对于公众注意力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是一种福音。智能语音技术给人们描绘出自然化的信息交互图景,解放了视觉文化视域下受众高度紧张的注意力,进而促进了用户感官机能发展的“再平衡”。而智能语音技术的兴盛可以看作是继原始社会以来声音媒介的再次崛起与回归,这也为广播融合升级开辟了新思路。同时,智能语言技术的多样态应用场景进一步延伸了声音媒介传播的范围,而声音自带的弱接入性以及低注意力损耗也促使其内嵌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赋能下声音刺激了听觉文化的崛起,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的融合融通符合未来媒体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二者在传播要素方面的摩擦与碰撞促成了智能广播的诞生。

二、纵向融通: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的融合空间

从纵向上看,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媒体的融合空间具体体现在传播要素的变革之上。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的深度结合激起了传播者前台与后台的双向变革,催生了传播内容生产呈现出“MGC+PUGC”(即机器生产内容加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的特点,产生了传播渠道的移动化与终端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促成了受传者从语音用户界面(VUI)向自然用户界面(NUI)的转向。

(一)传播者:“前台”与“后台”的双向变革

智能语音技术的应用会对广播的“前台”和“后台”产生双向变革。广播的前台,一般是播音员将文本信息转换成音频信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将音频内容传达给受众。但是在智能广播时代,前台逐渐呈现出虚拟化的特征,智能机器人主播将会承担大部分的人工工作。自2018年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AI合成主播”至今,科大讯飞、百度、搜狗等接续推出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AI合成主播共播发稿件236条。⑥一方面,“AI合成主播”能够减少播音员在工作中的人为失误,在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改善了音频内容的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够给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与此同时,广播的后台也在发生变化,智能语音技术较好地分担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的诸多任务,利用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加快采编效率,压缩新闻事件发生与报道之间的时间差,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得到较大的提升。前台和后台的双向变革加快了智能广播的诞生,在提升内容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

(二)传播内容:“MGC+PUGC”的生产革新

音频业发展的恒久动力,来自人们对于更加丰富的声音内容的追求和对于音质体验不断提升的渴望。⑦智能广播的内容生态决定了其市场占有率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智媒时代内容生产日益呈现出“MGC+PUGC”的模式,即机器生成内容+专业用户生成内容。互联网时代,专业内容生产和用户内容生产相互交织,二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了互联网内容生成的多样化发展。荔枝FM作为我国首家上市的互联网音频社区,通过与高校合作创建“播客学院”,并推出“回声计划”,成功孵化出一大批生产优质音频内容的用户,为其内容生态的良好运转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智媒时代机器生成内容也加入进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推出大型综合性的互联网视频社区——央视频App后,2020年3月上线了适应移动传播趋势的声音新媒体平台——云听App。基于总台“5G+4K/8K+AI”等智能技術的支持,云听在云端采集、云端发布、云端媒资等层面大展身手。与此同时,云听App主打“听精品”“听广播”“听电视”三大内容板块,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高品质声音产品,这大大丰富了新闻广播内容的多样性。与此同时,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的不断进化迭代,在音质层面的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与用户交流过程中的机械感大大减轻,人性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传播渠道:移动优先的智能多终端接收

市场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Nielsen)《2019中国广播及音频应用发展报告》显示,公众使用网络收听广播的比例升至91%,而传统收听方式则降至41.7%。⑧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渐挤压广播传统收听方式的生存空间,移动终端成为其发展的主流趋势。智能语音技术常应用于独立存在的智能音箱或镶嵌于手机、电脑等其他智能设备当中。移动的智能多终端形态促使广播媒体需要依据不同终端特性制作特定的音频内容,以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纽约时报》每日会专门针对智能音箱接收终端制作10~20分钟左右的简短新闻,从而满足用户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消费需求。车载媒体同样是智能广播应用的重要场景,囿于目前自动化驾驶技术的缺陷,个人驾驶汽车时需要集中注意力,使得视觉感官被高度占用,但是听觉媒介自身具有的低注意力消耗的特性却能在驾驶场景填补这一空缺。未来,智能广播在出行导航、信息播报、个人服务、人机交互方面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出行的深入发展。与此同时,5G技术的高带宽低时延的传播特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智能广播媒体的更新进步。

(四)用户:VUI向NUI的迭代演进

在广播前台和后台的双重变革之下,智能广播触及用户更加便捷和广泛,如何吸引用户并且触发其产生内容付费欲望成为智能广播亟需解决的问题。相较于视觉文化中的图像用户界面(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语音用户界面(VUI,Voice user interface)依据其高陪伴性和低介入性等特征,能够缓解视觉文化中用户注意力高度紧张的状态。智媒时代的广播媒体在推进语言用户界面进一步深入的同时也在悄然催生下一个新的用户界面的诞生——自然用户界面(NUI,Natural user interface)。人工智能技术从弱人工智能阶段朝着强人工智能阶段进化升级,智能媒体的用户体验也愈发呈现出自然化交互的发展趋势。早在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即推出SNR合成新闻广播系统(Synthetic news radio),该系统运用语音识别和文本新闻事件聚类的方法,基于用户对广播的收听习惯和兴趣自动匹配相似的音频内容反馈给用户。⑨与此同时,智能语音技术中所包含的音频搜索和声纹识别等相关功能也能够促进用户对智能广播媒介的自然化和生活化的使用。2020年将有50%的互联网搜索通过语音完成。⑩智能语音技术进一步激发用户的搜索动机和结果效能,增进其对产品的使用体验。

三、技术加持下广播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路径

智能语音技术赋能下的广播媒体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以及用户接收等层面激发了深刻变革,同时广播媒体的生产制播、产品研发、商业盈利模式也将在技术逻辑的助力下不断地进化迭代。

(一)融入生活:智能广播的多模态生存

用户既是媒体完成整个传播闭环中重要的信息接收者,又是媒体从事新闻传播活动进行信息再生产的源泉动力,广播媒体也逐渐朝着贴近人、关切人、服务人的方向发展。受制于以往信息通信传输技术的缺陷,广播仅能通过收音机、电视等有线或者无线信号的方式将信息传达到用户耳中,这种传播方式将广播媒体的生存发展限制在固定的狭小空间之中,截断了广播媒体朝着纵深发展的趋势,捆绑了广播媒体进行盈利渠道开拓的“双手”。随着5G+物联网技术的升级和广泛应用,万物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广播也在技术的赋权之下一步一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现如今,广播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这样多模态的生存趋势打破了以往广播媒体单一的口播广告的盈利模式。如在智慧教育领域中,广播与教育的结合激发了前者新的生命活力,在外语教学、口语学习、语音辅助学习等方面,广播再一次展现了其自然化、个性化的信息交互属性。多样态的生存场景,融入生活服务用户的运营模式,拓展了广播媒体的盈利渠道,创新了广播媒体的盈利路径。

(二)内容平台:智能广播的平台型构建

内容层面的创新仍然是广播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石。广播中播报冗长的时事新闻早已不合如今发展大势,用户信息消费逐渐朝着碎片化方向发展,想要在短时间内抓住用户容易流失的注意力,就需要各媒体积极进行内容创新。喜马拉雅FM作为互联网在线音频行业的头部成员,其建构聚合了坚实的内容平台基础。艾媒咨询调查显示,2019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市场规模达63.6亿元,持续三年增速高于30%,预计2020年有声书市场规模将达94.7亿元。?喜马拉雅FM将原本是文本形态的书籍,通过智能语音识别转换技术,将单一的文本信息转化成语音音频信息,并且迅速建立起庞大用户社区,专门设置听书专题。深厚的内容平台基础建构逐渐成为广播媒体盈利模式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这也给广播开展媒体升级指明了重要的内容发展方向。另外,广播剧的传播内容形式逐渐引起业界关注。广播剧是指将文本内容以话剧等表演形式表现出来,将人物之间对话以及情节等生动地、有感情地呈现给听众。广播剧是没有画面的剧场表演,无需用户过多的关注,就可以获取精彩的故事信息,其贴合了用户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刺激了用户进行内容付费。

(三)算法推荐:智能广播的分享式传播

以往的广播内容是纯粹的单程传播,用户仅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呈现出一种“你播我听”单向度的传播形态,这也使得广播陷入传播效果难以测量、传播信息触及不可知的怪圈,最终导致广播的盈利模式闭环受损。智能广播的诞生,在传播分发层面展现出一种裂变式分享传播的态势。前面提及的广播多样态呈现进一步扩展了广播传播范围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对数型的爆炸式增长可能成为未来智能广播盈利的重要因素。分享式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以往单程式的传播链条,在次级传播阶段不断地进行分解裂变,扩充着整个传播量和度的版图。除此之外,智能广播的智能还体现在内容与用户的匹配度上,依据用户平时内容消费喜好并以Cookies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下一次内容刷新时将匹配度最高的信息内容传达给用户,如此便完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传播过程。在智能算法推荐和裂变式傳播的技术逻辑之下,持续地增加着广播内容信息的到达率和页面浏览量(Page View),进而为广播媒体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分享式的传播还会增加广播媒体的虚拟品牌资产,提升用户对该广播媒体品牌的第一提及度。

四、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融合的冷思考

智能语音技术为广播升级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发展前景,二者的相互融合激发了广播在传播要素上的深刻蜕变。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广播从业者身份认同困境、内容过于碎片化而导致浅显单薄问题以及机器内容生产版权归属难题。

在传播者方面,人工智能虚拟主播在内容质量以及生产效率上远远超过真人主播。一个专业生存发展的立足之本在于这个专业理论或实践的稀缺性和独立性,虚拟主播的广泛运用加速了真人主播对自身行业认同的伦理困境。但人工智能主持人无法真正对交流和互动做出情感判断,并且在将语言和副语言等符号化的传播元素整合方面具有缺陷。?因此,广播从业者需要强化自身专业的身份认同感,将智能语音技术广泛深刻地运用在机械程度高、重复性强的工作中,而对于涉及价值判断、情感决策等复杂领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自觉更新自身专业技能,与机器协调发展。在内容层面,机器生成内容与专业用户生成内容一起丰富了智能广播的内容生态。也有媒体针对用户信息接收习惯制定适于智能音箱播发的音频内容,但是这也导致了内容过于碎片化和浅层化,进一步使用户沉浸在表层的信息洪流之中,对用户的认知、态度、行为等层面产生不利影响。广播听众伴随性收听和碎片化收听的特征日益明显,容易忽略节目内容,产生疲倦感。? 同时,作为广播独特优势的较低注意力需要,从侧面来看,也成为掣肘智能广播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广播的声音特性能够弥补其他不饱和媒体的媒介使用给用户带来的感官体验缺失,另一方面完全的单一听觉媒体使用反而会使用户注意力过于低下而对其感官体验形成不足,从而导致用户对广播媒体的媒介使用印象愈发浅显。同时,在智能算法的加持之下,海量的用户规模是算法技术应用的基层土壤,用户样本数量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算法推送的精度和效度,而这正是广播媒体目前面临的较为棘手的困境之一。鉴于此,广播媒体更需要在内容、形式等层面加强创新,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中的跨界思维,将语言搜索、声纹识别、语音转换等内容和形式的元素延展至多种媒介终端,不断增强广播媒体的可供性(Affordances)。

五、结语

智能语音技术与广播广阔的融通空间使得广播在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终端渠道、用户等层面产生纵向的融合变革。智能语言加持下的广播媒体创新了以往狭窄的盈利模式,提高了广播媒体自身的造血能力,在其多样态的生存、内容平台的构建以及分享式的传播层面开辟了全新的盈利路径。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广播从业人员身份认同问题、内容向度的低印象痕迹和版权归属等困境。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曾言:机器体系既是解放的工具又是压迫的手段,既节约了人的劳力,又误导了人的精力。?同时,面对即将到来的强人工智能时代,坚持人类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让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才是传媒从业人员应有的态度和决心。智媒时代背景下,广播与智能语音技术的结合激发智能广播的诞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广播破局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注释

①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55周年增订本)》,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第114页、第368页。

② 李健:《“听觉性”的在场——论大众文化装置范式中的声音景观》,《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118~124页。

③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④ 〔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版,第145页。

⑤ 殷乐:《欧美智能音频的使用及传播解析》,《青年记者》,2019年第21期。

⑥ 《凝望璀璨星河: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第2期),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第47页。

⑦ 李建刚:《5G时代的音频业:场景延展与融合创新》,《中国广播》,2020年第2期。

⑧ 《尼尔森网联发布<2019中国广播及音频应用发展报告>》,《中国广播》,2019年第8期。

⑨ Keith Emnett,Chris Schmandt:Synthetic News Radio,IBM Systems Journal,2000.39(3),648~659.

⑩ 唐绪军、黄楚新、吴信训:《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No.11(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 211页。

?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有声书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020年12月18日,https://www.iimedia.cn/c400/75882.html.

? 周勇、郝君怡:《职能演进与群体变更:播音主持职业发展演进逻辑与未来趋势》,《当代传播》,2019年第5期。

? 刘宇:《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新闻的生产、传播与发展分析》,《出版广角》,2019年第23期,第79~81页。

? 〔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页。

【本文系吉林省委宣传部委托项目“吉林省媒体融合的现状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8(006)】

(作者刘鸣筝系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凯系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编辑:饶雷)

猜你喜欢

盈利模式广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从盈利模式角度看腾讯公司的发展之路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组织际信息系统的盈利模式研究综述
浅谈广播五要、五不要
盈利模式清晰成熟,但侵权、涉黄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直播经济火中有忧
网上广播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开放存取盈利模式之思考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