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探究

2021-08-30张梦真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8期
关键词:唱法学派声乐

张梦真

随着声乐文化的发展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展示出了告别欧美唱腔模仿路线进行自我创新的面貌。中国音乐学派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进一步进行唱法和技巧的创新,进一步加强民族声乐特点的形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过程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旨在促进中国声乐学派的持续发展。

一、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声乐迎来了蓬勃发展,声乐界逐渐认可中国声乐学派的地位。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要科学建立独特唱腔,学派文化保留民族特点和民族传统,创作更多的民族声乐作品。现在,西方声乐学派的文化影响逐渐减退,各种对于中国声乐学派的质疑声音微乎其微,中国声乐学派做到了将美声唱法中国化和民族唱法现代化的双重革新,实现了在包容各种唱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独特声乐体系的目标。因此,中国声乐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兼容并包。中国声乐领域已经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是促进中国声乐学派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13年举办的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很多人将中国声乐学派的概念再次强调了一遍,旨在激发中国的作曲家创作出更多民族声乐作品。此外,很多音乐专业也参与其中,提出要在重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歌唱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声乐领域的研究,要坚持把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作为审美的重要标准,要坚持长期实践,创建中国独特的音乐学派。中国声乐学派的创立不仅使声乐的中国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也开启了中国声乐领域的新篇章。

二、中国声乐学派未来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声乐发展因越来越具有中国风而备受瞩目。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中国声乐学派在唱法、风格等方面不断创新,产生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其发展日渐成熟。中国声乐学派是声乐界不断努力创新的产物,是无数声乐艺术家苦心创作的成果,体现了不同地域声乐艺术的碰撞融合,它的发展也将在世界声乐领域发展中激起更大的波澜。

(一)明晰中国声乐学派走向

声乐作品是对人民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创作不能完全从个性化的角度完成。中国声乐学派作为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艺术学派,有着基本的艺术学科发展规律和构成方式。虽然现在比较习惯用国际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声乐作品,甚至用外国声乐界的评价来作为中国声乐作品的最终评价,但是这种价值取向并不能真正体现中国声乐作品所独有的民族性和历史性意义。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历程涉及多个领域的多种细节问题,只有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声乐学派体系,才能在奠定扎实基础的前提下促进声乐作品的创作和学派的发展。

目前,中国声乐学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起中国声乐教育的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首先,中国声乐学派要积极开展各种声乐教育与艺术的理论研究。声乐学派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该继承和发扬声乐界“四大花旦”周小燕、喻宜萱、郎毓秀和黄友葵的声乐文化思想,要充分总结“学院派”领头人金铁霖、郭淑珍等推动声乐学科建设的理论经验,体系化研究中国声乐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及成效,深入把握不同艺术思想发展特色,并以此打破一家之言和门户之见。其次,中国声乐学派要想实现长远发展,需要聚力整合学科发展优势。在进行声乐学派教育品牌建设的同时,还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中国声乐学派领军团队。在进行专业领军团队建设之前,要先明确建设目标,在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人才实际经验的积累,也要重视学术理论的研究,从而创立教育与实践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此为基础,促进中国声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中国声乐学派稳定发展。最后,中国声乐学派在发展过程中要变追求速度为追求质量,在探索中砥砺前行,在思考国际声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寻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促进中国特色声乐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声乐学派发展效果显著,很多声乐表演家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奖项,但是这不应作为国际声乐界对中国声乐学派认可的标志。能否集中表现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重点。

(二)保持中国唱法风格

中国声乐学派要积极发扬和发展中国唱法。中国唱法的发展风格动向能够直观反映出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要求的发展。总的来说,中国唱法已经摆脱了在西方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上的两极跳跃,逐渐形成了中国的独特唱法风格。中国唱法的形成与发展应该归功于每一个为此付出努力的声乐艺术家,他们在系统研究西方唱法风格体系之后,创造出具有中国风的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三大体系。现在,中国唱法风格逐渐多元化,在吸收各种唱法的基础上不断扩充自己、发展自己,使得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逐渐成熟和稳定。

中国唱法的逐渐成熟能够为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保持和发扬中国唱法,首先,要继续中国唱法的理论与学术研究,注意保护和挖掘民族唱法的精髓,使之与西方声乐唱法自然融合,开创出中国声乐独特的发声体系与方法,在结合声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要继续在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基础上进行西方唱法与中国唱法的融合发展,深入分析西方唱法对于中国声乐唱法的借鉴意义,既吸取西方传统音乐教育体系之长,也调动中国声乐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培育并创新具有本土唱法特色的民族声乐文化,敢于向世界呈现中国风格唱法及代表性作品。最后,要进一步推动民间唱法与中国唱法间的互动研究。中国民族唱法体系宏大,声乐技巧和理论门类很多,不同的民族唱法有着不同的特色。要进行民族唱法与中国唱法的互动研究,先要对民族唱法进行差异性研究,要从其历史源头、发展历程和传播形态等多重领域进行分析和探索,在总结民族唱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特色唱法体系的形成。

(三)培育中国声乐文化形态

培育中国声乐文化形态是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一个学派发展的基础,中国声乐学派应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声乐教育的理论体系,在声乐教育的发展中彰显中国唱法的特色,培育中国声乐学派独特的文化内涵。培育中国声乐文化的文化形态,首先,要保持中国声乐的生命力。要在遵循声乐学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声乐文化的培育和发展,要融合各种声乐原理的共性特征,把中国声乐的特点和个性凸显出来,拓宽中国声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路径。其次,要增强中国声乐作品和声乐演出的感染力与吸引力。声乐歌唱者应该充分提升自己的唱功,将技巧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声乐美感与真情实感并举,助力中国声乐学派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文化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刘輝曾说,声乐艺术不仅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充满文化内涵的学问,声乐工作者发扬声乐学派是他们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所以,培育中国声乐学派的文化形态不仅要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创作大量的优秀声乐作品,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声乐技巧与演绎技巧,提高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力。最后,要激发声乐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活力与热情。中国声乐学派的持久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声乐作品的大量涌现。要鼓励艺术家和作曲家积极进行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在发展不同唱法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声乐学派的全面繁荣。总之,培育中国的声乐文化要在传承与发展优秀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凸显自身的独特风格,要不断用新的优秀声乐作品为中国声乐学派注入活力,促进中国声乐学派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中国声乐学派的未来发展要继续加强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进一步发展民族、流行和美声三种唱法,使它们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空间,在促进唱法进步的同时,促进中国声乐学派的进步。除了要进一步加强教育体系与理论体系的建立外,还要积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文化领域,在融合西方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独特的声乐品牌,促进中国声乐学派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翟社泉.关于声乐学派之我见[J].音乐创作,2012(9):114-115.

[2]李思思.浅探中国声乐学派的形成趋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3(14):166.

[3]黄红纲,黄建平.中国声乐学派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走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4-108.

[4]江向东.中国声乐学派的发展及展望:记金铁霖、马秋华、刘辉在中国民族声乐高端交流座谈会上的讨论[J].音乐生活,2016(6):4-7+97.

[5]吴锡麟.建立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1):51-56+72.

[6]刘辉.关于完善中国声乐学派的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1):159-164.

[7]张浩.论张权对中国声乐学派的思考与实践[J].音乐研究,2017(4):121-128.

[8]张森.新时期下中国声乐学派的构建思考[J].音乐创作,2013(4):122-123.

(作者单位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

猜你喜欢

唱法学派声乐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