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夏边境御辽方略比较研究

2021-08-30董书豪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8期
关键词:宋太宗西夏稻田

董书豪

后晋时期,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后,中原政权从此丧失了长城及燕山地利。北宋建立后,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发动雍熙北伐,最后以惨败告终,宋辽北部边境线基本上确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这一地区属于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但宋人根据这一地区的河流地势,在西起保州西北沉辽泺(治今徐水县东北)、东至沧州泥沽海口(治今天津市泥沽村)建立了一條以塘泺为主,并辅以方田、稻田、榆塞的御辽防御带。西夏建立之后,辽曾三次攻伐西夏,“夏国与契丹仅隔大河,向无城堡可守”,西夏多依托沙漠草地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再集中兵力与辽作战。对于宋夏御辽方略,前人已经作过诸多论述,只是多集中在政治史、军事史领域,但这一综合措施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影响,包括水系在内的诸多方面都有所改变。因此,本文从环境史角度综合考察宋夏御辽方略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塘泺、方田、稻田、榆塞防御带的缘起与建设

雍熙北伐后,宋朝无力进攻辽朝,为防止辽朝骑兵南下,宋朝驻重兵于河北,但宋太宗并未放心。宋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下诏询问御辽政策,淄州刺史兼知沧州事何承矩上书宋太宗:“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浦口,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滋其阪泽,可以筑堤贮水为屯田,以助要害,免蕃骑奔轶。侯期岁间塘注关南诸泊淀水,播作稻田。其缘边州军地临塘水者,止留壮城军士,不烦发兵广戍。收水由以实边,设险固以防塞,春夏课农,秋冬备寇……如此则虏弱我强,彼劳我逸。”这一计划解决了北宋初年河北驻兵的多重问题:首先解决了驻兵所需的粮食问题,屯田以为军用;其次建立水田抵挡辽朝骑兵;最后减少驻兵人数,以逸待劳抵抗辽朝。

何承矩的这一想法并非此时才萌发,早在雍熙北伐之前,何承矩就有了这一想法,并进行了相关考察,“瓦桥关北与辽人为邻,素无关河为阴。往岁六宅使何承矩守瓦桥,始议因陂泽之地,潴水为塞。欲自相视,恐其谋泄。日会僚佐,泛船置酒赏蓼花,作《蓼花游》数十篇,令座客属和;画以为图,传至京师,人莫喻其意。自此始壅诸淀”。宋太宗对这一方案赞不绝口,下诏立即执行“令沿边作方田,量地理之远近列置寨栅,此可以限其戎马而利我之步兵……持重养锐,挫彼强敌”。宋太宗后又下方田诏将河北沿边水体建设纳入国防工程,下令河北沿边兴置塘泺水田及榆塞,以限制契丹戎骑之冲突。

这一政策从宋太宗开始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虽然中间因为朝臣不同意见及宋辽外交变化而时断时续,但总体来说还是很成功的。宋淳化四年(998年)“发诸州镇兵万八千人给其役。凡雄莫霸州、平戎破虏顺安军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自是苇蒲、赢蛤之饶,民赖其利”;宋咸宁六年(1003年),静戎军王能上奏“于军城东新河口之北开田”,宰臣李沆等对宋真宗说:“沿边所开方田,臣僚累曾上言,朝廷继亦商榷,皆以难于设防,恐有奔突,寻即罢议。今专委边臣,渐为之制,斯可矣;乞并威虏,顺安军皆依此实行。” 真宗允其请,并于当天就诏令静戎、顺安威虏界并置方田,凿河以遏敌骑;宋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诏谕边臣说:“比者契丹出没不常……惟是塘水,实为碍塞,卿等当体肤意,协力增修。自非地势高仰,人力所不可施者,皆为滋广,用谨边防。盖功利在目前而不为,良可惜也。”终北宋一朝,这一防御带“东距海,西抵广信、安肃”“自保州西北沈远泺,东尽沧州泥沽海口,凡八百里,悉为潴潦,阔者有及六十里者”,遍布保州、广信军、安肃军、顺安军、雄州、霸州、保定军、信安军、沧州等九州军,其长度约占河北千里边境的十分之八。

二、塘泺、方田、稻田、榆塞防御带的生态影响

塘泺、方田、稻田、榆塞防御带的绝大部分在北宋的河北路区域。河北路地处北纬35°至40°,东经115°至120°,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表现出明显的雨热同期。因此,该地区的河流夏季径流量明显增加,容易暴发洪灾;冬季则容易出现断流现象。地形方面,河北路西临太行山脉,北靠燕山山脉,东临大海,南为黄河,整体呈西高东低的地势。

唐宋时期,河北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河北路的北部,河流湖泊众多,与江南无异,“雄州城南,陂塘数十里……虽江乡亦无此景”,这些河流湖泊都属于海河流域,这也是为何能在这里建造一条以水为主防御带的原因。唐宋以后的黄淮海平原湖泊河流发生变化,大量湖泊河流因为水量的减少以及泥沙的沉积逐渐变为陆地。除了自然原因以外,北宋在这一地区大量建造的塘泺、方田、稻田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保证塘泺的基本水量以及对方田、稻田的灌溉,宋人将这一地区的诸多河流(如滹沱河、胡卢河、漳河、徐河等)都引入塘泺,不仅改变了河流的走向,而且直接导致下游地区一些河流湖泊的干涸。同时,由于夏季水量的剧增,也使得这一地区多次出现洪涝灾害,殃及周边村落及耕地。

大量的方田、稻田的开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该地区的土壤沙化及土地盐碱化。方田、稻田的建设很大程度依赖河流所带来的泥沙,而且只能在特定时期进行种植,“水退淤淀,夏则胶土肥腴,初秋则黄土灭,深秋则白灭土,霜降后皆沙也”。同时由于河流变道,导致这一地区水系紊乱、排水不畅;加之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得这一地区土地盐碱化极为严重,“河北一路……地多碱卤,不可耕植”。

当然,防御带的建设并非一无是处,除了在军事上起到了对辽朝骑兵的限制外,大量方田、稻田的开垦在当时满足了军队及民众的生活需要,缓解了南粮北运的局面,水稻开始在这一地区大量种植,改善了农产品结构。同时,塘泺的出现也使得这一地区的生物更加多样化,莲藕、鱼、蟹等生物大量出现,这些生物在改变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转变为水产品,改善着人们的饮食结构。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林木资源减少的时期,大量的林木被砍伐,“今齐鲁之间松林尽失。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定州北境先种榆柳以为寨,榆柳植者以亿计……皆请去之”。作为防御带的组成部分,榆塞的建设使太行山区域及河北路重新大量种植榆柳,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北宋塘泺、方田、稻田、榆塞防御带的建设以御辽为目的,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作用,但开发水田、种植水稻等措施及相应配套的水利工程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西夏御辽方略及其生态影响

澶渊之盟与景德和约之后,辽夏与宋都达成了较为和平的局面,但此时辽夏关系走向紧张。宋与辽夏和平关系的确立使得辽夏失去了共同联盟抗宋的理由,在无宋侵的压力下,辽夏双方在边境集结兵力,辽夏之战一触即发。

西夏在当时处于荒漠气候带,自新疆以东至河套内外的沙漠正在西夏疆域之内,而辽夏边境也处在这一横亘在西夏北部边疆的沙漠内。在这种地理环境下,辽夏边境气候干燥、终年少雨或无雨,气温地温日差年差较大,风沙活动频繁,这一区域的植被稀疏,生态脆弱。

在沙漠环境下作战,西夏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是李元昊在与宋廷的三大战役之中多次依靠沙漠地形,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宋臣沈括、种谔有一段议论很有启发:“臣等历观前世本路强敌与中国限隔者,利害全在沙幕。若彼率众度幕入寇,则彼先困;我度幕往攻,则我先困。”上述议论详细论述了西夏在沙漠地理下的作战优势,即在熟悉地理的基础上消耗敌方战略资源,以逸待劳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辽夏第一次战争初期,辽趁黄河结冰渡河,深入夏境400里,李元昊数战不利,果断后退百里,并下令“每退必赭其地”,使得辽军得到的都是一片焦土,粮草后勤不畅,人困马乏之际被李元昊击败。决战之时“忽大风起,飞沙眯目,契丹阵乱”则是荒漠气候的典型表现,能在当时情况下利用天气转败为胜,侧面体现了西夏军队熟悉荒漠作战的优势。

李元昊死后,辽兴宗趁西夏主少国疑之际再度亲率大军攻打西夏。此时的西夏一改李元昊时期的防御政策,与辽军正面对抗,结果多以失败告终,损兵折将;而辽军以战养战,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势如破竹,直捣西夏国都兴庆府。此时的西夏采取坚壁清野据城固守的政策,待到辽军粮尽退兵,而西夏也无兵力进行掩杀,这次战争最终以西夏失败求和告终。

四、结语

总的来说,沙漠对于西夏御辽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沙漠战争属于运动战,其最终结果要看战争指挥者的个人能力。沙漠生态脆弱,一次焦土政策坚壁清野后,原有的荒漠草地荡然无存,在风沙的侵袭下逐渐沙化,也使得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劣。

【基金项目】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传统文献中关于党项西夏诏令奏议整理研究”(编号:GIP2020085)。

參考文献:

[1][宋]赵汝愚.宋朝诸臣奏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宋]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中华书局,2015.

[3][宋]钱若水.宋太宗皇帝实录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宋]庞元英.文昌杂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宋太宗西夏稻田
稻田摸鱼记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再考西夏的马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