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21-08-29付武君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胸腔镜根治术微创

付武君

非小细胞肺癌有鳞癌、腺癌等,具有扩散转移速度慢,癌细胞生长分裂速度较长等特征,在中晚期治疗后5 年生存期很难得到保证,对此行早期诊治很关键[1]。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有咳血、低烧表现,病灶主要存在于胸腔脏器中,经肺癌根治术能将肺癌组织得到清除,对抑制癌症扩散、进展有积极作用,同时能使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生命得到延续[2]。肺癌根治术实施途径多样,既往开胸肺癌根治术应用多,可将肺癌病变组织得到彻底清除,但肺部会受到较大损伤,且胸部器官和空气接触过多,除较多出血外,还可能增加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并发症,逐渐被摒弃[3]。胸腔镜在微创技术发展后得到推广,在肺癌根治术中能对肺癌病灶行准确观察,肺癌根治术针对性可得到提升,且腹腔镜能减少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机体损伤,有高安全性,使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接受度提高[4]。基于此,研究对符合标准的9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进行观察,旨在评估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 月~2020 年11 月实施各肺癌根治术的9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和开胸组,每组46例。微创组患者癌症病程1~4 个月,平均病程(2.49±0.88)个月;癌症者年龄24~68 岁,平均年龄(46.82±7.61)岁;女22例,男24例。开胸组患者病程1~5 个月,平均病程(2.61±0.85)个月;年龄23~69 岁,平均年龄(47.34±8.12)岁;女21例,男2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和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相符,且肺癌病程≤5 个月;有清晰意识,能在同意书上签字;此前未行肺癌治疗;为原发性肺癌;有手术指征;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排除标准:癌变组织向远处转移者;凝血功能异常者;此前有胸部手术史者;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历资料不完整;对肺癌根治术不依从。

1.2 方法

1.2.1 微创组 采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协助非小细胞肺癌者行全身麻醉,并指导其调整为健侧卧位,在胸腔镜辅助下,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肋骨行准确定位,切口位置选择腋中线肋骨,并将长度控制在1.0~1.5 cm,向其胸腔内置入胸腔镜,对肺癌病灶体积、位置等进行观察,后在腋前线L4~5肋骨、腋后线L6~7肋骨等位置做切口,前者为主切口,后者为辅助切口,对肺部淋巴结行清扫处理,后对胸腔行氯化钠溶液冲洗操作,获取标本后送检,若无漏气情况,则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切口行缝合处理即可。

1.2.2 开胸组 采用开胸肺癌根治术,手术切口位置为L5肋骨,将切口长度维持在25~30 cm,逐渐分离肌肉、胸膜,观察到肺部病变组织后,对其行针对性切除治疗,并彻底清除淋巴结,防止淋巴结残留,清扫完成后,行伤口缝合即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淋巴结清扫数、住院时间、引流量、疼痛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肺部感染、肺栓塞、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患者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均高于开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开胸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胸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开胸组、引流量和疼痛感均低于开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注:与开胸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在抽烟史、环境污染等因素下,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率增高,除肺功能损伤外,对非小细胞肺癌者有生命威胁。非小细胞肺癌有癌变病灶转移速度慢的特点,若在晚期检出,能经放化疗使其生命得到延长,但仍有高死亡率,而早期检出时,癌变病灶尚未转移,能经肺癌根治术行病灶切除治疗,此过程中能抑制肺癌病灶扩散,且能挽回非小细胞肺癌者生命[5]。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治疗类型较多,开胸肺癌根治术在以往应用较多,可将肺部病变组织切除,且有直视特点,能提高肺癌病变清除彻底性,但肺部及其他胸腔器官会和空气过多接触,可能使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并发症增加,且术中出血较多,其高风险性,很难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治疗中推广,故逐渐被临床摒弃,需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寻求更为安全的治疗措施[6,7]。

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在近年微创技术发展后被临床应用,可在胸腔镜辅助下,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病变位置、体积等进行观察,能提高肺癌根治术有效性和针对性,且手术切口小,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预后恢复速度快,使其生活质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8]。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无需行大面积肺部切开操作,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肋骨、背阔肌等组织进行保护,使肌肉组织损伤、肋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得到控制,且不会使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有强烈的疼痛感,有推广价值[9,10]。此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清晰度高,能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肺部血管、淋巴结、癌变病灶进行准确展示,除提高淋巴结清扫效果外,能维持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呼吸功能,以减少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11,12]。此外,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操作精准度高,能防止肺部周围组织受到损伤,对维持其他胸腔脏器组织正常运转有积极作用,且能使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对延长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生命、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陈晓英等[13]对3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进行研究,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引流量、住院时间等数据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有推广价值,能有效改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预后,且安全性高,可使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生活质量改善,且能恢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者肺部功能,使其预后改善,相比开胸肺癌根治术,更值得使用。

综上所述,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疗效显著,可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有效性,且肺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猜你喜欢

胸腔镜根治术微创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内科胸腔镜术后留置细引流管的利弊分析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