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探讨

2021-08-27杜红霞王丽张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生态环境

杜红霞 王丽 张军

[摘           要]  高校将专业课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以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为依据,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丰富的教学模式、课内外实践内容及组织形式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关    键   词]  环境生态学;达成度;课程思政;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1-0044-02

“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将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内在德行有机结合[1],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和加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2],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是当前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在知识目标达成时更加突出德育目标的地位,同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可见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注重与人类的发展相结合,将生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3],担负着提高学生环境科学知识素养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在此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政元素,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具有现实意义[4]。当前全球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以生态学基本理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这是环境生态学研究内容的核心,且生态环保教育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思想意识保障,在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及保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有重要意义。结合环境生态学课堂理论知识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深度挖掘与实践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以生态文明、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为主线,对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践行环境保护并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的根基在于“课程”,尊重课程建设规律,高度关注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因此,做好课程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关键。在专业课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及案例,深挖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将教学内容与地域资源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加强“课程思政”的新颖性和时效性。我校处于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如在讲授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将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危害及其治理与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联系起来;陕西秦岭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地达到130处,将实施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修订)、《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20修订)等内容融入教学中,课程更具区域特色,使学生切身体会并掌握生态修复措施的运用,让学生了解陕西生态环境建设及政策实施情况,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和个人的交汇点上思考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为家乡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好地做出探索和服务。同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及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的部署,让学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和秦岭等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另外,生态修复相关理论学习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讲授与之相关的山水林天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相关工程,如重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样板”案例时,使学生明确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山水工程的保护和修复对象是由相互联系与作用的各类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在大尺度上统筹各类要素治理,体现了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方面亦有所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解决好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有重要意义[5]。课前布置分组任务,学生查阅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其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课上讨论总结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新思想,使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流域尺度上的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及如何践行生态学基本理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生态系统,由于其组分的改变而使其自我调节及维持功能较自然生态系统变得异常薄弱。在讲授城市生态系统调控与生态城市建设知识点时,以“西安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中国综合创新型生态城市”为例,课前引导学生查阅西安环境质量等相关资料,课中总结分析,深入剖析生态城市内涵,启发并引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内容,特别关注第一指标中的自然生态指标,城市绿化、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等具体指标;同时,融入课程思政,使学生认真思考自己为所在的城市做过什么和能做什么,如何去建设好美丽西安,认识到爱城市、爱家乡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构建丰富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

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中传统的课堂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重要知识点方面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但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感知体验度相对较低。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已悄然兴起,此种方式的灵活性在于不受上课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不受限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推进“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其中使学生更易产生生态情感体验,提升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渗透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章节内容时,教师课前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要求学生在线自学,通过观看老师精心筛选的纪录片(地球的脉动)、短视频(美丽中国)等,带给学生更直接的感官体验,呈现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生态感性体验。课堂中可借助提前收集的与上课内容相关的环境热点问题,如以与生态问题的重大事件即全球气候变暖的生态效应及我国采取的减排措施,以及我国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等颁布的背景等为切入点,结合课前自学的视频资料,利用平台活动中的讨论、抢答、小组分工等板块,深入分析各案例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等,使学生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树立大局观念、全局意识,引导学生长效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相互协作和情感表达能力。課后在教学网络平台上与学生进行有关环境热点问题、环保事件等相关主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提升学生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的思想政治素养。

三、重视课内外实践内容及组织形式,丰富课程思政内涵

实践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教学环节,较现场教学更形象、直观,还可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实习前,学生小组在自主制定实习计划时可采用多样式方案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如在进行城市综合性公园生态系统调查实习时,教师布置完实习内容及强调注意事项后,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各环境要素相关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园区环境质量调查表,查阅资料后每小组均制定出多样化、具体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创新能力。在参观实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技术问题及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湿地生态系统对水体净化方面的应用实习中,让学生认识到在湿地系统中植物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此类研究方向上的兴趣,思考在不同水质环境条件下如何进行植物物种的选择及其配置等问题;在野外样方调查实习时,对秦岭火地塘林场群落多样性调查后,组织学生将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进行组间总结交流,了解实践基地物种多样性的真实情况,理解秦岭这一物种资源库及其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野外实地调查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观愿望。

另外,鼓励学生申请及参加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实地调查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启发和思考。如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现状、西安城市大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城市河流如浐灞河岸带植被群落特征等进行调查,运用自己专业课程所学的知识及理论分析、认识环境问题,并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提出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相应的生物防治措施及环境问题解决思路,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素质,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素养。

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变化,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拓展。生态文明建设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生态学基本原理中的生态位原理、系统性原理、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物质循环原理等均可应用于实践生产,是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理论。在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中,不仅强调专业知识传授,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思考。由此,课程思政的内容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扩展,注重对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的先导性。

参考文献:

[1]王艳红,伊力塔,曾燕如.《生态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J].高教学刊,2020(9):170-172.

[2]袁银传,史素花.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37-41.

[3]杜红霞,石辉,王丽,等.工科院校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析[J].新校园,2016(1):42-43.

[4]佘新松,董丽丽,马明海.《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20,22(3):67-69.

[5]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0/15/c_1125107042.htm.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思政生态环境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环境清洁工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漫观环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