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如书 书如人生

2021-08-27王涛

艺术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自传乔治

摘要:加勒比作家乔治·拉明的作品主要书写加勒比黑人被殖民的历史以及后殖民时代加勒比黑人在本土和宗主国不堪的生活现状。从《在我皮肤的城堡里》到《同胞》,拉明在创作上借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作品的故事相互连贯、互为因果,巧妙地构成一个宏大的叙事整体,表达出反殖民、反霸权并弘扬民族主义的政治主题。

关键词:加勒比文学;乔治·拉明;自传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乔治·拉明(1927—)是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里达·沃尔科特和维·苏·奈保尔之后最重要的加勒比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书写加勒比黑人被殖民的历史以及后殖民时代[1]加勒比黑人在本土和宗主国的生活现状,因此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2]。美国学者布朗认为拉明在创作时进行了现代主义的尝试,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复杂性和技巧性[3]。这变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政治表达,而这种表达的目的是打破、颠覆和质疑英国白人将西印度群岛人看作是自然原始、没有智力追求的观念[4]。纵观其作品,不难发现,拉明的人生贯穿始终,以致读者难以界定其作品是小说还是自传,这在表现形式上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5-6]。

1 青少年时期

所有的小说都是部分的自传,任何自传都是部分的小说[7]。很多作家在虚构作品时都会或多或少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拉明也是如此。他谈论、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创作中自我指涉和自我想象,这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既有作家个体因素,也是时代解放作家的结果”[8]。1927年拉明生于巴巴多斯,一生目睹和参与了多起发生在西印度群岛的政治革命[9]。人口猛增、经济萧条、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在20世纪30年代改变了巴巴多斯传统的乡村生活,工会成为新生有效的政治力量,带领着劳工进行政治变革,最终爆发了巴巴多斯独立运动[10]。少年时代的拉明就读于罗巴克男子学校,因品学兼优进入康伯米尔中学,在老师弗兰克·柯利摩尔的影响下,拉明博览群书并尝试创作,1946年拉明离开巴巴多斯到特立尼达一所中学任教[11]。作者的这些人生经历在其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里》(以下简称《城堡》)都有体现,时间、地点和历史事件完全吻合[12]。《城堡》被视为加勒比文学中最早的成长小说,是书写加勒比殖民历史的史学著作,是拉明移居伦敦时为抵制自我异化和族群文化边缘化而写的一部关于青少年时期的自传[13]。拉明在《流放的喜悦》中承认其有自传的成分,以此竭力重构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早期的生活世界。故事从主人公G九岁生日那天拉开序幕,通过其所见所闻记录了殖民后期加勒比英属殖民地人民独立运动期间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及殖民制度的瓦解过程[14-15]。这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拉明的人生经历几乎一致。《城堡》的主人公G与作者(George)同名,生活的村子克莱顿无疑是作家本人生活的村子卡林顿的翻版,它靠近巴巴多斯首府布莱杰顿[16]。拉明提到,在为小说中的村子命名时,他想重新创造一个村子的历史,这个历史既适用于巴巴多斯,也可适用于牙买加以及所有群岛[17]。他想给予这个村子象征性。村里的族長Pa以拉明儿时的教父为原型,G的母亲是作者母亲的翻版。

2 移民英国

《移民》是第一部探索西印度群岛移民在英国被异化的小说,是作者23岁时移民英国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故事讲述者“我”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作者本人[18]。小说以“航行”开端,叙述者“我”登上前往英国的轮船,出发前思绪万千,回想着在家乡巴巴多斯和特立尼达的生活和工作经历[19]。对叙述者来讲,在特立尼达工作的4年是巴巴多斯生活的延伸,他感受到更广阔的人身自由,就像一个逃出牢笼的孩子、一个新独立的殖民国家的自由,新鲜而宝贵。作家科利斯是拉明在小说中创造的另一个自我,在伦敦初来乍到,住群租房,靠打零工为生,时而接受一对英国夫妇的资助,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理想而奋斗[20]。这与作者1951年移居伦敦初期在工厂里打短工、受人资助的经历不谋而合。之后在英国广播公司《殖民之声》节目担任播音员,还兼任过《女子》杂志代理商。直到《城堡》(1953)和《移民》(1954)相继发表才得以跻身于英国加勒比作家行列[21-22]。

然而,移民英国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大相径庭[23]。学习的压力、生活的拮据、英国本土人的歧视和排挤使西印度移民们很难融入英国文化[24],因此他们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抱团取暖,甚至铤而走险,走私贩毒,最后锒铛入狱或被遣送回国[25]。与母国若即若离的关系让拉明一行人成了边缘人群,这让他们认清了自己到底是谁,来自哪里[26],也坚定了拉明成名后毅然回归西印度群岛重塑传统文化的决心,他知道自己的归属、根源所在[27]。

3 传统文化的护卫者

1955年拉明荣获古根海姆奖并受邀为美国德州大学住校作家,次年参加了巴黎举行的第一届黑人艺术家代表大会[28]。1957年,《城堡》斩获毛姆文学奖,之后拉明返回加勒比地区参加了包括巴巴多斯独立运动在内的多起政治革命。其间以惊人的速度连续发表了小说《成年与无知》(1958)、《冒险季节》(1960)和散文集《流放的喜悦》(1960)。1989年在巴巴多斯东海岸的一次采访中,拉明曾说《成年与无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他20世纪50年代在圭亚那的人生经历[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加勒比殖民地独立运动风生水起,诸如拉明一辈回归故土的移民知识分子在政治革命中功不可没[30]。海地之行让作者意识到非洲之根的重要性,圭亚那的中长期访问使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该国乃至整个加勒比政治局势的复杂性:1953年,圭亚那政要贾根与伯纳姆之间的总统竞选带来了政治危机,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把反帝国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些原始素材都被作者添枝加叶地写进了《成年与无知》里[31]。

拉明在一次采访中强调特立尼达几年的人生经历使他意识到加勒比独特的民族文化[32]。1948年,小加勒比剧院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相继落成,旨在弘扬加勒比传统文化。小加勒比剧院定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拉明等年轻艺术家们争相追捧[33]。拉明在《冒险季节》中接续了《成年与无知》里的政治局势,同时详细地描述了代表加勒比传统文化的铁鼓乐队及其在灵魂仪式上扮演的重要角色[34]。在作者看来,《冒险季节》是第一部也是仅有的一部宣扬铁鼓乐及其文化的小说。铁鼓乐不仅是加勒比地方文化的伟大成就,而且在政治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故事所述,铁鼓乐被新殖民政府禁而不绝笑到了最后足以说明这一点。

可以说,拉明的前五部小说和散文集记录了自己的前半生及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也记录了加勒比诸岛国艰辛的独立历程。两部独立后作品不再带有自传色彩,却表达了同样的政治主题。1967年,他在牙买加西印度大学莫纳校区住校写作,间隔十余年,拉明发表了具有深层含义的《果酱拌水》(1971)和《同胞》(1972)。前者是对莎士比亚名剧《暴风雨》的互文改写,故事情节同《移民》相似,以生活在伦敦的一群不甘屈居于边缘地位的加勒比艺术家的生活和感受为主题,种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5]。后者则是对《城堡》所处时代的前段历史的补述,追溯了殖民扩张史的开端和加勒比多元文化形成的缘由。20世纪80年代后,拉明一半时间在家乡巴巴多斯开展政治学术活动,一半时间在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高校讲学,遗憾的是少有新作问世。

4 结语

作为加勒比成长小说书写第一人,拉明一生致力于加勒比各岛国的独立解放和黑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构与传承。他的作品讨论了一个连续的主题,凯列班的政治和社会演变。从《城堡》中凯列班是一个无知的儿童开始,即被殖民的初始状态;《移民》中他被流放异化成“他者”;继而到《果酱拌水》,他强烈反抗普罗斯彼罗。拉明对凯列班成长经历的描述,实则是对西印度人民慢慢觉醒、逐渐摆脱殖民经历的间接反映。

参考文献:

[1] 张弛,陈卫燕.无声的人:运用属下理论解析《孤独的人》[J].英语广场,2019(10):3-5.

[2] 陈桂霞.论沈从文《边城》中的生态叙事及其审美取向[J].英语广场,2020(26):32-35.

[3] 潘海燕.从会话含义理论解读小说《红字》中的对话[J].艺术科技,2020,33(18):23-26.

[4] 邵华.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红字》[J].文学教育,2018(12):42-44.

[5] 李芳.从合作原则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英语广场,2020(32):56-59.

[6] 潘莺.基于荣格心理学理论浅析小红帽蜕变之旅[J].英语广场,2020(01):9-10.

[7] 李思炎,戴雪芳.《黑猫》中主人公的畸形心理探究[J].英语广场,2020(22):10-13.

[8] 陈红梅.混沌的阈限:自我探寻·艺术抉择·审美人生——以《他们眼望上苍》为例[J].三峡论坛,2019(5):60-65.

[9] 陈丽屏.约翰·斯坦贝克经典小说的生态解读[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4):178-179.

[10] 韩启群.“物的文学生命”:重读福克纳笔下的生意人弗莱姆·斯诺普斯[J].外国语文,2019(1):41-47.

[11] 唐思怡,周莉.生态批评视角下对《走进帕米尔高原》的研究[J].英语广场,2020(26):10-12.

[12] 胡斐,徐伊凡.《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人物塑造的反讽并置[J].英语广场,2020(29):16-18.

[13] 王旭霞.《海上无路标》的艺术特色剖析[J].英语广场,2019(01):05-07.

[14] 杨尚琦,王旭霞.论阿加莎·克里斯蒂《无人生还》中“不可能犯罪”的设置[J].英语广场,2019(08):3-5.

[15] 周依鹭,肖飞.论译者的读者意识[J].英语广场,2020(08):23-25.

[16] 陆剑萍.比较文学理念下英美文学的批判和认同分析[J].英语广场,2020(27):39-41.

[17] 王旭霞,金媛.散文《射象》的文体学分析[J].英语广场,2020(23):35-38.

[18] 李擎.后慕课时代中国文化话语权的重建[J].学术探索,2018(11):147-151.

[19] 罗朝秀.《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物质文化解读[J].英语广场,2020(29):13-15.

[20] 刘婷婷,张弛.浅析《面纱》中的双重东方形象[J].英语广场,2020(23):3-7.

[21] 周芸,张弛.《圆屋》中的模拟策略探析[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20(03):22-26.

[22] 王菲菲.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鄂榭府崩溃记》[J].英语广场,2020(32):6-8.

[23] 张雯,周淑莉.生态批评视阈下小说《流浪地球》分析[J].英语广场,2020(26):43-46.

[24] 郑长明.边塞诗的认知心理空间构建[J].汉字文化,2020(21):210-212.

[25] 严佳怡,祁文慧.浅析《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J].英语广场,2020(29):22-25.

[26] 司超凡,肖飞.浅谈异化、归化和创造性“化”[J].英语广场,2020(08):32-35.

[27] 杭云云.物质批评视域下的《推销员之死》[J].英语广场,2020(31):9-11.

[28] 钱传蔷,陈红梅.浅析《欧也妮·葛朗台》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命运[J].英语广场,2020(10):7-9.

[29] 陈丽屏,韩启群.从《贫瘠的土地》看艾伦格拉斯哥的女性觀[J].英语广场,2020(20):7-10.

[30] 栾雨菡,张弛.走出创伤的阴霾:《宠儿》中黑人女性主体性的构建[J].英语广场,2020(25):3-6.

[31] 宋伟,成玉峰.从生态整体主义视角看人与自然关系——以电影作品《梦》为例[J].英语广场,2020(15):42-45.

[32] 张杨,戴雪芳.中式英语现象研究[J].英语广场,2020(29):69-71.

[33] 李胜玉.英汉动词的时体比较与翻译[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20(3):99-100,83.

[34] 赵莉.解读女性形象在好莱坞疫情灾难片中的变迁[J].英语广场,2020(32):68-71.

[35] 李思炎.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析《红字》[J].英语广场,2020(26):40-42.

作者简介:王涛(1977—),女,重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自传乔治
吓人的成绩单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城里最漂亮的巨人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
关于推荐《施仲衡自传》的通知
《我母亲的自传》中的创伤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