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育人主体的协同逻辑

2021-08-27吴国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3期
关键词:协同思政主体

吴国君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的稳步推进,为高职育人主体协同创设了新维空间,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框架中,二级学院为基石,专业教师是关键,思政教学部门为桥梁,思政课教师是纽带,领导干部为后盾,教辅服务人员是补充,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协同,共同维系着高职全员育人的实践局面。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职;育人主体;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014-02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进一步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要使学生精神层面得到教化与升华,体现课程“立德樹人”和“以德为先”的育人主体的理念阐释,追求的是将课程的内隐价值理念外化为教学行为的渗透和互动氛围的形成,并真正意义上达成全员育人的效果。基于此,高职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便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一、课程思政:高职育人主体协同的新维空间

角色定位下协同育人的新阶段。长期以来,高职育人体系非常关注专业培育,技术技能被视为高职教育的主角,思想价值引领则被局限于思政工作领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因而各自为政,不利于高职教育达成最佳育人效能。从“大思政”到课程思政理念的转变,说明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已经明确要以全员育人为导向。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不同学科和课程,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为教学目标,使得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凝聚了育人共识,不同育人主体间实现协同的可能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如果说“大思政”仍然停留于各单位各部门难以协调的“观阵”阶段,课程思政则推动迈进了高职育人主体协同新维空间的“实践”阶段。

目标导向下协同育人的新方向。课程思政客观上促进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寻求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不同课程教师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问题导向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指向协同育人。高职不同部门和岗位有相应的职责和要求,存在方向的不一致性,而人才培育能否在异中求同以实现统一和协调,与学校和教师的培育理念、制度设计等密切关联。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教育者主动寻求人才培育中深层次共性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构建和完善相互协调的育人新方向。

价值引领下协同育人的新机缘。“协同思维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思量。”[3]课程思政让高职教育者在培育人方面开创了思想内容协调的全新视野,摈弃了相互背离或矛盾的动机,减少了育人力量的相互消耗。专业教师不再仅仅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也开始关心学生“三观”的健康发展。同时,课程思政也给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与专业教师互动的平台,可以促使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专业背景,推动思政课与不同专业深度融合。当然,课程思政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在思想价值引领中担负关键责任,将价值导向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不能做只教书不育人的角色。而思政课教师虽然是思政教育的主角,但他们数量有限,不能代替其他教师群体的育人职责,高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只有协同以实现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果,才能进一步促进全员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二、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基石和关键

课程思政育人主体效能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其前后相继的教育全过程,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则分别应为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基石和关键。

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效能实现的基石。二级学院是高职教育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最基本单位。如何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各类专业课程育人的全过程,是二级学院课程改革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其一,可以起始于人才培养的设计和规划阶段,包括各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发展轨迹等;其二,可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在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发挥专业教师覆盖面广、影响直接等有利条件;其三,可以延展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及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从整体育人效能的角度加以考虑,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所有育人因素对学生实施价值引领。因此,二级学院应从制度设计的高度将课程思政的育人指向涵盖于以上三个育人阶段,充分发挥全员全程育人的作用。

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效能实现的关键。专业教师在高职育人体系中的作用,既反映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表现为其言行举止的主动引导和直接引领。因此,就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较好成效而言,专业教师应是课程思政建设育人主体效能实现的关键。首先,专业教师要完成其课程“思政化”的前期积累,包括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水平和理解程度,前者可以通过营造环境、发布文件、奖惩导向等方式要求他们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引导他们在深谙其积极意义中主动探寻,后者可以通过培训学习、科学研究、交流探讨等方式让他们全面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技巧;其次,要有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师深入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保障,学校和二级学院层面应该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研究、推广和总结,要为专业教师创设落实课程思政的各类条件,帮助他们提升育德育人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的氛围。

三、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桥梁与纽带

课程思政建设是比较专业的系统工程,获得有思政专业背景的机构和教师系统而深入的指导,或者构建思政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工作体系相当重要。

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桥梁。思政教学部门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思政领域的理论优势,为学校提供系统的思政元素或课程思政的理论来源及方法论等设计,主导制定相关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标准等。思政教学部门还可以为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指导,为他们量身定做符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背景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可探讨实施校内思政课教师对点负责制,为二级学院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代表,参与到二级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或联合备课中,还可以搭建相关课程思政的教学交流平台,为二级学院专业教师提供系统的思政理论和实践指导。

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纽带。思政课教师长期研究和实践课堂教学规律,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与学生深入接触,特别是熟悉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融會贯通了思政领域的知识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经验,其在育人领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专业教师提升在课程思政领域的素养和能力,尤其在把准方向、守住立场和坚持原则等方面,发挥其示范和监督功能,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效率。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担任二级学院协同育人兼职讲师的方式,为专业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答疑解惑,或通过参与专业教师课程思政项目研究的方式,探讨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四、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后盾和补充

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是全员育人,而“全员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4]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除关注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外,还应重视其余育人主体的积极作用。

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后盾。领导干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他们作为一名普通教育者,无疑担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责,其言行所产生的辐射带动效应可能比一般教育者更被学生关注,因此,领导干部应该首先理清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并能支持和践行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另一方面,他们是教育教学的管理者,更是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重大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对于课程思政的认可程度、知晓程度和实践程度至关重要,可以说,他们是课程思政建设最为坚实的后盾,从这个角度看,课程思政的深入改革更适宜采取自上而下的做法。

高职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补充。教辅服务人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课程思政育人主体体系中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政治辅导员,他们是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既肩负对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指引,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和价值领域的引导,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进,有赖于他们的密切配合和支持,他们的参与会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补充;二是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学生社团是重要的第二课堂载体,记录着学生成长的轨迹,承载着育人的独特功能,理应成为课程思政改革和实施的重要平台,必须充分发挥社团指导老师的育人作用;三是党团建设人员,他们活跃于各类红色教育阵地,能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内容嵌入多样的党建和团建工作,所培养的学生骨干能够产生辐射效应,客观上起到配合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作用;四是行政后勤管理人员,他们是保持学校教学正常运转的基层保障力量,其思想行为对学生也会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理应成为课程思政全员育人的必要补充,学校应该在育人领域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和约束。

总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要想取得理想的效能,宜采取自上而下系统设计、整体分步推进的方式,设法引导和鼓励全员参与。就育人主体的协同逻辑而言,应充分依托二级学院,发挥专业教师的关键作用,同时与思政教学部门架通协同的桥梁,让思政课教师成为连接纽带,再以各级领导干部为后盾,充分挖掘教辅服务人员的补充作用,以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体系,彰显课程思政在价值引领中的育人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06-0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王淑琴.实施“课程思政”需要确立六种思维[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31(11):70-76.

[4]邓跃茂.立德树人:成就最好的学生和老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215.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协同思政主体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论碳审计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