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微信朋友圈路径优化

2021-08-27杨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微信

[摘           要]  当下的年轻人已成为“圈一代”,微信朋友圈是他们互动交流的主要方式,也逐渐衍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新媒体背景下,运用微信朋友圈对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客观分析微信朋友圈的影响因素,探寻朋友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础,从话语表达引导、媒介素养提升、教育模块开发与建设、丰富传播内容与形式、建立多元互动机制等方面,为优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时代方向和路径选择。

[关    键   词]  青年学生;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微信朋友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3-0001-03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中国新媒体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9年版)》显示,2019年是移动新媒体元年,移动互联凭借其虚拟与现实交融、历史与当下互动、思维与情感共振,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大挑战。微信朋友圈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引发了社会极大反响,不仅拓展了社交工具,同时还逐渐衍变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新媒体原住民的青年一代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应因时因势,借助微信朋友圈这一新媒体平台,结合青年学生特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温度、情怀和感召力,帮助青年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取向,这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

一、微信朋友圈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在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中提升传播能力

青年是微信朋友圈最活跃的用户,他们个性张扬、情感强烈、渴望自由、思维活跃,因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在微信朋友圈获得了充分的尊重、充足的空间和充沛的素材。无论是真实身份表征,还是理想化的“表演”,再或是维护关系的互助,微信朋友圈都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他们强烈的认可意愿,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自我、呈现自我、获得自我。在自我传播和印象管理中,青年学生完成了信息的传递、情感的倾诉、价值观念的表达,又在认知趋同中寻找“志同道合者”,进而形成心理、思想和行为上的共鸣。教育工作者通过调整微信朋友圈的表达控制,在碎片化的呈现中拉近与青年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能力。

2.在拓展青年学生人际“网”交能力中增强传播效果

作为社交媒体时代最主要的即时通讯平台,微信以其简洁、快速、半私密、多元等特点赢得了广大用户尤其是青年朋友们的喜爱。与微信好友“点对点”和微信群“点对线”社交方式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方式是“点对面”的,社交对象是“看不见”的朋友或陌生人。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创作、信息转发等,青年朋友得以传递观点、表达态度、分享体验、自我反思。这种“点对面”的人际“网”交方式,打破了公众表达的公私界限,实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信息传播,使其具备较强的渗透力和作用力。教育工作者运用文本符号、视觉符号等,与青年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交流情感、有效沟通、及时疏导,在促进身份认同、消解圈群隔离中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3.在激发青年学生创新性表达中丰富传播形态

微信朋友圈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既有文字、图片、视频等传统呈现方式,又有符号和表情包等情感性表达。尤其是符号和表情包,作为青年亚文化的表征具象,展现了青年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创造了青年的精神空间,丰富了朋友圈的信息传播形态。如2019年国庆期间,青年学生通过微信国旗头像在朋友圈的集体传递,进行爱国主义的个性化表白。这些新型的表达方式,不仅传递了信息和情感,还具有“仪式”的价值。教育工作者在参与创新性表达的处理和创作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其中,在日常化和生活化中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二)消极影响

1.“空心化”导致娱乐化倾向明显

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是以“印象管理”为核心内容的自我呈现,不论是精雕细琢,还是原汁原味,每一个用户都期待在朋友圈获得认知赞同,进而强化行为趋同。因此,传播主体往往有意识地对呈现内容进行滤化选择,以迎合朋友圈好友的价值偏好和审美情趣。一个独特的现象是,朋友圈中晒美景、美食、旅行、心情的信息获得的点赞数普遍较高,甚至一些无厘头的生活牢骚也不乏互动与交流,而那些稍“正”的信息却往往“无人问津”。利用微信朋友圈放松消遣、消磨时间、围观好友生活,俨然已经成为不少青年学生的生活常态。

2.“异化”强化了社交焦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微信朋友圈给青年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逐渐削弱着他们的主体特征与批判意识。有的青年学生长时间沉浸于微信朋友圈,对朋友圈动态变化异常敏感,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刷圈;有的一味追逐“点赞”,在迎合与伪装中逐渐失去自我;有的沉溺在虚拟的人际交往中,抵制甚至拒绝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线上”侃侃而谈,“对坐”面面相觑;有的对朋友圈信息进行精心加工,信息与现实严重背离,圈里圈外“两个人”。在这些频繁刷圈、追逐点赞、宅家交际、字斟句酌背后的,是日益严重的紧张、不安、忧虑甚至回避,是虚拟社交反射出的现实生活的焦虑。

3.信息“泛化”混淆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

全民发布时代,每个人都是“麦克风”,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微信朋友圈信息来源多元、内容多维、形式多样,励志与颓废并存,高雅与低俗同在,在日常化、碎片化的信息中不乏消极思想、庸俗文化等负面信息,如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言论,甚至一些不良社会思潮也蜂拥而至,如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这些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二、青年学生微信朋友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基础

(一)基于“亚文化”的身份建构

青年学生的文化是一种“亚文化”,首先體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强烈反抗,“它所反映的是成人世界与青春世界,父辈一代与子辈一代之间那种永恒的矛盾和张力关系。”他们热衷于标新立异,对任何新鲜、新奇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却不能持久,对主流文化抱着不以为然却莫名敬畏的微妙态度,恶搞、碎片化、娱乐化,是他们对待主流文化常用的解读方式。在一定的背景之下,他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主流文化的构建之中,展现出青年一代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面貌。如青年学生微信国旗头像在微信朋友圈的集体狂欢以及《我和我的祖国》在朋友圈的热议,则传递了青年人爱国的情怀、奋斗的力量。青年学生通过这种亚文化的形式表现主流文化的内容,寻找和确认彼此间共享的观念和价值,开展分享与互动,建立起具有共同取向和行为特征的圈群。

(二)基于“自我呈现”的人际关系建构

微信朋友圈是人们在网络虚拟世界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由于青年学生的角色限定,他们都会根据自己的独特性在朋友圈进行自我呈现,塑造形象,寻找认同与归属,满足自我期待。大多数青年学生微信朋友圈的信息推送,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演”色彩,或精雕细琢词句用语,或反复处理图像、视频。内容多集中于生活展示、阅读、点赞和评论转发,如美景、美食、自拍、吐槽、音乐等,形式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图文链接或Html5轻应用等。他们还会熟练使用各类网络流行语、表情包,用夸张的、极具个性的符号渲染和彰显自己。同时,由于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知识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会有意地在朋友圈中进行知识化的“包装”,如学习打卡、分享读书体会、发表时事评论等,不断生成和强化自我满足,引发好友“围观”。无论哪种方法和思路,青年学生都会通过朋友圈这个“T型台”的展示,促进人际关系由弱联系转化为强联系,实现“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从而为自己赢得人际关系的先机。

(三)基于“心理解压”的话语体系建构

大学之前,青年学生忙于学习,大多处于一种“被领导”“被管理”“被代表”的地位,个性被压制。进入象牙塔后,不少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开始用张扬代替谨慎,用放松代替焦虑,用对话代替服从。腾讯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八成微信用户是朋友圈的高粘性使用者,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而朋友圈发布的原创内容,“95后”占比达73%。他们在微信朋友圈宣泄情感、释放压力、寻找“同类”,也通过朋友圈的个性表达来宣示话语主动权。他们通过“准入”原则,接纳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微信好友,朋友圈里的点赞、评论等互动,只有彼此以及共同好友才能看到,以此搭建一个自由分享观点、表达情绪的“安全空间”。通过好友分组,他们有意隐藏或屏蔽一些不想示人的朋友圈信息,或者有选择地将某些信息呈现给特定个人。他们大多数人将朋友圈视为个人领域,用来记录个人生活,发表评论观点,发状态“晒”心情,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双向交流互动中表达主体意志和利益诉求。

三、运用微信朋友圈优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抢占微信朋友圈教育高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进行话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微信朋友圈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平台。教育工作者应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敏锐洞察青年学生的思想发展特点,积极抢占微信朋友圈,将其作为运用新媒体引导和服务新青年的有效手段。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新时代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借助微信朋友圈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便捷性以及互动性,结合青年学生的年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媒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元素,开展典型案例推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认真总结青年学生在朋友圈中的信息阅览情况,深入分析他们的阅读习惯、情感趋向、行为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送内容的选择、呈现的方式、时间的设定等进行合理设置与安排,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青年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二)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辨识和判断能力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给人们的交往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进入一个充满生机、彰显个性、自由表达的时代,微信朋友圈日益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新空间、信息的新渠道、文化的新平台。多元冗杂的信息影响着青年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质疑、理解和评估能力,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青少年极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普遍存在娱乐化取向明显、法律意识淡薄、媒介理性参与不足等认知偏差、行为失范等问题。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应齐抓共管,构建“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共育体系,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健全网络立法,净化网络空间;社会应积极传播正确的网络知识,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及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实践渠道;学校应从课堂、实践、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让课堂生动,让案例鲜活,让实践精彩,让形式喜闻乐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接收、处理、整合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冷静思考、正确辨识,增强他们获取和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批判与反思、解构与参与、创造与实现的能力;父母应以身作则,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三)加强微信朋友圈教育模块开发与建设,实现信息多极传播

借助微信朋友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推进微信朋友圈教育的模块化开发与建设,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针对青年学生当前思想状态及成长规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系统分类,设定符合其身心特点、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的教育模块,如思想理论模块、典型案例模块、社会实践模块、音频视频模块、历史文化模块等,还可根据其需要量身订制个性化教育模块;注意选择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典型现象和案例,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提出对策,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中提高判断能力;积极在微信朋友圈引入国外优秀教育成果,推进青年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思想碰撞中增进相互了解、增强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四)丰富微信朋友圈传播内容与形式,于多样化表达中润物无声

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对微信及朋友圈的热切关注,源于被关注和归属感的需要,源于对自我价值实现和成就感的渴望。要满足这一需要和渴望,既要丰富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内容,又要创新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形式。从内容上说,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有利于涵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青年学生志存高远、明德笃行,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勤学践法、乐业奉献的,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元素,融入微信朋友圈的思想实践与生活实践;从形式上讲,应根据阅读者的性格特点,灵活使用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文本、视觉符号以及不同形式的组合与叠加,增强朋友圈信息传播的效果。图文方式便捷、简单、直接,音视频创作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既能满足青年学生快速阅读和表现的欲望,又贴近他们的心理,能够引发他们的同感和共鸣。

(五)建立微信朋友圈多元互动机制,营造和谐的朋友圈环境

微信朋友圈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也带来了信息的多元呈现,并使微内容的聚合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传播的边界、话语方式和力量对比,又可能消解权威思潮,形成形态各异、价值相悖的“网络快餐”。因此,运用微信朋友圈傳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对碎片化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整合、重构,同时建立社会关注、学校教育、家庭关爱、主体提升的多元互动机制,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体本身的无缝对接,有效发挥微信朋友圈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型教育平台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微信朋友圈契合网络特点,符合青年特质,与时代同声共气,鲜活、时尚,张弛有度,既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社区,又是一个人际交往、信息分享的新型平台,更能够为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手段提供一个贴近青年、理解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与青年同行的契机。新媒体与新思想的融合,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尹凯丰.青年学生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5):23-27.

[2]向丽萍,蒋晓川.运用大数据优化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J].中外企业文化,2020(6):157-158.

[3]汪妍.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J].智库时代,2020(8):208-209.

[4]吴光明.“微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微信对青年大学生认知和价值观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47-50.

[5]高晓明,郭英才,姚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青年学生榜样教育的理论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0):113-115.

[6]杨玲,蒋琴姗.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朋友圈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9):183-184.

[7]杨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朋友圈传播的现状调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203-20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微信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微信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微信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