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归有光“求仁说”与其文学思想的关系

2021-08-27胡延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归有光关系

摘 要: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其散文被誉为“明文第一”。归有光师从魏校,在魏校“天根之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自己思想特色的“求仁说”。受“求仁说”的影响,他在文学上强调表现真情,关注现实社会,并且应用于自身的诗文创作。把握归有光的“体仁说”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归有光文学思想产生的哲学动因,也有利于深化对归有光文学思想的研究。

关键词:归有光 求仁说 文学思想 关系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散文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其论学宗旨为“求仁说”。“求仁说”与其文学创作之间存在深刻联系。理解“求仁说”的内涵有助于深入分析归有光文学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因,对研究他的文学思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集中解决归有光“求仁说”的内涵,及在“求仁说”影响下,归有光文学思想的特点。

一、归有光“求仁说”的形成

归有光青年时期跟从大儒魏校学习程朱之学,这对归氏理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虽未曾明确指出其学术宗旨源于魏校,但是从其哲学思想中还是能看出受魏校思想影响的痕迹。魏校,字子才,号庄渠,世称庄渠先生。其论学宗旨为“天根之学” a,即是重视本心上的主静之学。他认为“天根”就是本心,无论世间万物如何变化,本心静止不动,且是人生来即具有的。他重视心体的主宰能力,认为“且道世间万事何者不出于心” b,“人心渊塞,浑只是理”c,吾心即是“天理”,即是本体,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是从吾之心体发出。魏校的“天根之学”与之前程朱派学者相比,更加信任本心的道德主宰能力,“敬”之工夫只需放在心体未发之前的静存涵养。归有光继承了魏校重视本心的论学宗旨,提出了他所认为的“道”:

盖道根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故求道于有者,求诸心之谓也。d

翳去而目明,垢去而鉴明,私去而心明,心明而道在是矣。e

人心本与天地为一。f

心即是道,即是本体,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吾心化出,此心即与天地万物为一。心体中本来就有道存在,故圣贤之道不必外求,只需去除心之私欲就能成为恢复本心之明。

在归有光看来,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之道,即是儒家讲求的“仁”:

夫孔氏之门,学者所为终身孜孜不怠者,求仁而已。其后子思为尊德性、道问学之说,而高明、广大、精微、中庸、新、故之目,皆示學者为仁之功,欲其全体不偏。g

论语之书,孔子与其门人论学者最详。其答诸子之问仁……皆自其用处言之,未尝块然毒手此心也。h

归氏认为儒家历代学者孜孜以求的“道”即是仁,两者都是本体的代称。其后曾子、子思、孟子等提出的中庸、天命、性等哲学命题都是为了求仁(本体)的工夫。其“求仁说”最重要的就是“求”的工夫,一味静守本体只会离“仁”愈来愈远。想要达到儒家的终极理想“仁”,就需要施行忠恕。

孔氏之门辞而避之,日不足也,而为之说曰忠恕,则足以近道。i

忠恕本无圣贤之别,而在学者工夫分界,自有生熟之殊。贤人所以近于圣人,圣人之所以与天为一,即此忠恕而已。j

忠恕之道推而及之,大到宇宙离合、天地变化,小到人伦日用,则无一不通,无一不明。且忠恕之道没有精粗、圣贤与学者的分别,只有工夫上的生熟。圣贤能与天地为一就是忠恕之道的工夫纯熟并能够一以贯之,实行忠恕的最终目的是达仁。归有光的“求仁说”更注重工夫,更强调人的实际行动。

在涵养德性与求知上,归有光主张内外兼修,不能偏废。

尊德性者,非以专于内而不兼乎外;而道问学者,非以徒骛乎外而忘其内也。德性不离于事物,则尊之者不离于问学矣。散于天下而一于心,尊吾心,则天下之理会;不出乎一心,而不外乎天下。k

他认为不仅要重视内在德性修养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忽略外界知识内容的学习。这样才能“合外以为内,而后知心之大也;由内以为外,而后知用之妙也”l。

归有光在继承魏校“天根之学”注重心体的基础上,主张既向内探求本心,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格物工夫,并且这种格物工夫要在日用处用力。求仁就要施行忠恕之道,需在道德实践上下功夫。他比魏校更加重视将内在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外在的道德实践。

二、“求仁说”对归有光文学思想的影响

归有光的“求仁说”是他文学思想的渊薮。其文学思想受“体仁说”的影响而表现出提倡真情和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

(一)重视真情的诗文观

归有光提出了“道本诸心”,吾心本具圣人之道,只是为人心中的私欲所遮蔽,要通过对六经的学习而使自己本心复明,即“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源洞然,意趣融液”m。以圣人之书印证吾心本具之道,自会有所收获,无须穿凿附会、模拟剽窃。故他提倡诗歌要抒发真情,真情应有感于时事而发,以真情来充实诗歌内容。

夫诗之道,岂易言哉……今世乃追章逐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敝一生以为之,徒为孔子之所放而已。今先生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盖《三百篇》之后,未尝无诗也。不然,则古今人情无不同,而独于诗有异乎?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n

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复古模拟之风挟持文坛,以致诗歌多流于抄袭剽窃。归有光针对当时诗坛这种风气,认为作诗应出于真情,反对以雕章琢句、复古模拟为诗。且真情出自时事,这种真情是古今唯一的。但是真情的抒发并不是毫无节制的,是以儒家温柔敦厚为标准的。

在文章创作上,归有光同样重视作品内容。

以为文者,道之所形也。道形而为文,其言适与道称,谓之曰:其旨远,其辞文,曲而中,肆而隐,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o

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質为文。质之所谓生文者无尽也。p

文章是道的表现形式,道需要依靠文来彰显,若想取得文章形式上的华美,就需用真诚的道德品格来充实文章内容。在创作风格上,他崇尚质朴,反对浮华文风。这种观点与理学家的观点比较相似,总体上看是重道轻文,但他作为文学家,看到了文学不依附于道的独立地位,所以他也很关注文章的外在形式。归有光认为文章可进行适当的艺术修饰,作文不能过于偏重道的阐发或形式上的华美,而是要做到文质相称。他反对的是雕章琢句而产生的内容空洞的文学作品。

(二)关注社会现实的责任感

归有光“体仁说”注重工夫,注重外在的道德实践,同时他认为“文章为天地间至重也” q,文学创作地位极高。故在文章创作上,他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功能,回归现实:“顾尝以谓士之忠言谠论,足以匡皇极而扶世道,使之着于庙廊,泽被生民,世诵其词而传之,宜矣。若夫抵讦叫号,不见省采,徒为一时之空言,似不足以烦记载,而学士犹传道之不绝,岂不以天下之欲生也久矣。”! 8能够服务于政治,立足于社会现实,匡扶世道、造福百姓的文章才是文质相称的好文章。而若只是空言讲学或是追求浮华文风,这样的文章没有实际意义。文章应该通经致用,描写社会现实。

予谓文者,道事实而已。其意可述,而言足以为教,是以君子志之。s

在这里,归氏着重强调文章内容要充实,这种内容的充实应当是以描写社会现实、教化民众为基础的。文章既是天地间极重要的东西,便不容许有任何虚情假意、雕章琢句于其中,要道事实、论圣人之道以达教化之用。可见,儒家强调文学应当关怀现实社会的文学思想对归有光产生了极大影响。“忠恕之道”让他对文学创作中表现现实社会的内容,体现出强烈的热情。

归有光不仅在创作主张上提倡关注社会现实,还在自身的创作实践中关注社会民生福祉,创作了大量面向社会生活实际的文章。《昆山县倭寇始末书》《备倭事略》等篇目,详细描述了昆山县百姓奋力抵御倭寇、守卫县城之事,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建议,并且归有光亲自参与了昆山当地的抗倭斗争,此时他不过是个老举子,尚无功名在身;《水利论》《水利后论》等提出了应对吴地的水患之策,虽然当时并未被采纳,其后海瑞采用归有光的建议,使全江苏数十万人免受涝灾之苦;《西王母图序》中揭露了由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在全国掀起的崇道活动,并对此进行批判,只可惜当时之人并未明其旨。这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生动表现了归有光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情怀。

三、结语

归有光的“求仁说”以“仁”作为儒者应当到达的终极彼岸,将理学家谈论的高高在上的形而上的本体具化成实实在在的内容,且更重视在求圣之路上的工夫,更加注重外在道德实践。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其文学创作,他提倡诗文应表现真情,应表现社会现实,且文章应当于世有用,有助政教。注重诗文应反映真情和现实社会的文学思想,是对当时复古思潮造成的重形式而内容空疏的不满,企图以“质实”救正复古思潮之失。

a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bc〔明〕魏校《庄渠遗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61页,第962页。

defghijklmnopq! 8 s〔明〕归有光: 《震川先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97页,第697页,第148页,第222页,第148页,第697页,第148页,第700页,第699页,第151页,第30页,第25页,第84页,第401页,第23页,第328页。

作 者: 胡延茹,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归有光关系
到底是谁手植枇杷树
《项脊轩志》:人生过处唯存悲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一曲读书人的励志
儒家思想观照下的《项脊轩志》阅读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