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城段河流近自然化改造及滨水空间再生
——以慕尼黑伊萨河为例

2021-08-27曾秋韵沈旺荣

智能城市 2021年15期
关键词:伊萨内城慕尼黑

曾秋韵 沈旺荣

(1.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030;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

城市的产生发展与河流密切相关,从古至今,聚落与城市多依水而建,河流提供着人们生活生产所需便利条件。随着大量人类非理性活动强度的增加,河流受到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加,造成河道淤积、水质污染加剧及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等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逐渐开展河流自然修复实践[1]。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城市中的河流滨水空间作为极为重要的中心地区,以其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和丰富的可体验性,成为整个城市区域的窗口,在吸引国际投资、创新性人群和旅游者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德国慕尼黑市开展的伊萨河内城段近自然化工程,极大增强了慕尼黑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1 伊萨河的概况与变迁

伊萨河源于慕尼黑南面的阿尔卑斯山支脉,穿过慕尼黑城,全长295 km。对慕尼黑市民而言,伊萨河是慕尼黑的重要城市意象。19世纪中叶前,作为一条典型的阿尔卑斯山脉河流,伊萨河的市区段曾经十分宽阔,有着绵长的沙石滩河岸以及大量支流。19世纪中叶起,为了防止洪涝,开始对伊萨河开展人工整治,截弯取直,兴建堤坝、防洪墙、拦河坝系统等,破坏了河流的自然形态,也阻碍了水中生物的自然移动,使得沿岸地区成为市民难以亲近的地带。

2 内城段近自然化改造项目背景与概况

伊萨河内城段如图1所示。

图1 伊萨河内城段

20世纪90年代,巴伐利亚州水利局与慕尼黑市建设部门、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健康与环境部门的代表组成了跨部门的合作团队,共同起草了“伊萨河计划”。项目区段为从慕尼黑市区南端大黑瑟罗尔桥至博物馆岛长8 km的流域,按照所处的位置与城市间的关系分为城郊段(2000~2009年实施)以及内城段。与城郊段的近乎自然化手法相比,内城段较为侧重景观的城市性。

3 城市性与自然化的对立与统一

如何实现河流的城市性与自然化属性间的平衡,在内城段整体的规划实施过程中一直是核心议题,为此规划通过相应措施,探索城市中实现近自然化河流及再塑滨水空间的路径。

(1)提升防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2)保护与修复河流生境系统。

(3)平衡居民游憩与生态保护需求。

(4)塑造城市防洪与市政设施的自然化意象。

(5)强化河流与周边腹地的历史文化空间属性。

(6)保障城市河流景观的多元价值整合与共享。

3.1 提升防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改造前伊萨河的行洪断面由梯形的河道断面以及河漫滩草地组成,部分河床过窄,行洪能力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对整体河床断面以及大小伊萨河间的联系部分进行改造。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各段流域特征后,对现有的硬化河床做了适当处理。局部扩大行洪断面,对河床做了去硬质化处理,在东岸形成自然驳岸;通过降低现有的河漫滩草地高度,扩大行洪断面;通过在大小伊萨河间新增一条支流加强行洪安全,保证生态联系[3]。

3.2 保护与修复河流生境系统

为了保护与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在大小伊萨河之间新增的支流规划充分考虑生态可通过性。为鱼类以及其他小型生物(如底栖生物)重新创造洄游的路径,同时保证小伊萨河具有一定的水体沉积物运载量。大小伊萨河之间0.85 m的高差,通过一个逐步下降的缓坡流段消除。坡道的基础由石块及粗糙的碎石过滤层组成,互相构成蜂巢状支撑结构,保证缓坡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在提供防洪功能的同时防止河床被深度侵蚀。

多个高差产生了多个涡流,为鱼类的洄游提供帮助,为其他水生物提供生存空间,如图2所示。

图2 蜂窝状河流缓坡

3.3 平衡居民游憩与生态保护需求

伊萨河内城段所流经的城区为密集建设地区,周边的绿地开放空间匮乏,对广大市民而言,伊萨河岸都是一个重要的休闲游憩场所。伊萨河沿岸的休闲游憩活动可以根据对空间需求的不同大致分为两类。在特定地点形成点状集聚的烧烤、日光浴、戏水、节庆活动以及游玩活动;随着季节变化存在差异的线性活动,如散步、徒步、骑行、滑雪、跑步、骑马、遛狗等。

规划方案充分考虑不同游憩活动的空间需求,生态保护是河岸近自然化项目的前提和基础,规划方案中划定了完整保留保护区、有限游憩休闲区、游憩休闲区等。

3.4 塑造城市防洪与市政设施的自然化意象

为了强化滨水空间的自然化意象,岸线的防洪安全设施被设计得较为隐蔽,岸线以草地、砾石滩为主,仅在某些特别必要的地方以石块的方式砌筑防洪墙。防洪墙以内,伊萨河的水流按照自然规律持续塑造着河床与河岸,防洪墙以外则地区被充分保护免受洪水侵蚀。巧妙利用供暖管廊及河岸的现状地形条件,采用景观的手法,在掩埋的管廊上建造了一个硬质铺地的休憩平台区,延伸至河中,消解了市政设施于河道空间的突兀感,创造了一个可让市民亲近河流的游憩空间,如图3所示。

图3 与供暖管道巧妙结合的亲水平台

3.5 凸显河流与周边腹地的历史文化空间属性

伊萨河上的桥以其变化丰富的拱形桥洞、独具特色及历史感的挑台及雕塑,将城市空间与河流空间紧密联系起来。规划方案及后续的工程技术措施采取了一种谨慎介入的做法。新的构筑物使用了几乎不经加工的石材,同时在整体形态及砌筑方式上尽量使得新增构筑物与具有历史价值的现状构筑物形式协调却有所区分,如图4所示。

图4 改造后的历史桥梁

使用强度较低的被硬化的堤岸及平台可以逐渐被绿化覆盖,逐渐褪去人工痕迹,成为河流两侧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3.6 保障城市河流景观的多元价值整合与共享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心而言,不仅要保持历史风貌、适于步行、保持丰富的文化和景观特征,还必须能够体现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避免社会弱势群体受到压制或者排斥。内城段工程除了涉及水利、规划、绿化、交通等多个部门外,滨河范围内分布较多文化、教育、宗教、管理机构,还涉及沿岸城区的自治议会,利益相关者的数量众多、类别丰富,诉求存在差异。

在发展具有包容性公共空间理念下,慕尼黑政府2017~2019年组织开展共同治理工作坊,定期邀请水利、规划、绿化、交通等相关部门及滨河各类机构等空间参与者,围绕“城市”“河流”“景观休闲”三大主题展开讨论。共同治理工作坊采用圆桌会议式形式,促使各利益相关者及空间参与者直接就伊萨河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及规划进行更深的信息交换,尽可能在一个共同的框架上达成共识,建立信任及沟通机制。该工作坊作为交流平台,推动不同部门与机构之间发现新的协同项目的可能,及早发现潜在的需要协调的矛盾点,最终形成围绕伊萨河治理的项目库。

4 结语

本项目在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及河流生态功能的基础上,综合协调各类功能之间的时空矛盾,以自然化设计手段促进城市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以多元价值共享促进河流空间协同治理,可以对国内的城市河流治理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伊萨内城慕尼黑
北京内城河湖水质情况分析及思考
绿色之城——慕尼黑
万众一心
第五届鄂伦春冰雪“伊萨仁”开幕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简介
基于英美国家实践的中国内城贫困问题化解思路*
啤酒节畅饮
清代如何疏解京城人口
画家的许诺
阿联酋亲王陷入“滥用私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