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语言的创新和引领作用

2021-08-26于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2期
关键词:引领作用创新

于乐

【摘要】本文试图以新创和频闪的典型词汇为例,说明善用语言力量,及时顺应舆情,能够发挥广播电视独特的引领作用;有温度的语言可直抵人心,起到安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但发挥好语言的作用,应尊重語法规律,而不是自鸣得意地自创新词新句新说法。

【关键词】广播语言;创新;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2..073

目前主流媒体及自媒体,积极运用语言的力量,赞美英雄,鼓舞士气,传播知识,安定人心,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图在这个背景下,着重谈一谈广播电视善用语言力量,创新语言,积极引领舆情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希望得到专家和大家的指正。

1. 善用语言力量,及时引领舆情,发挥广播电视的引领作用

汉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依据上述理论,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可以直抵人心,达到“理定而后辞畅”,辞畅而人心定的效果。

这一点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呈现的十分典型。比如,“逆行”、“逆行者”是两个经常在广播电视中出现的词,其赞颂的是那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人员,战斗在一线的公安干警和社区干部,正是他们的果敢“逆行”,才确保了突发事件的阶段性胜利。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逆行”有如下含义:一、“逆民意、历史潮流而行”;二、指“(车辆等)反着规定的方向走”,两者均为贬义。

以后“逆行”又有了第三个含义,指“反着众人的方向而行”其为中性词。不过:“做楼价虚高的‘逆行者!”就已演变成了褒义,至于突发公共事件期间盛赞的“逆行”和“逆行者”,其褒义色彩就更为明显了。

具有褒义色彩的“逆行”、“逆行者”,实际上确定于2015年8月的天津港爆炸事故。那时的央广、央视和天津的广播电视均将“和平时期舍身忘我的消防官兵”称之为“最伟大的逆行者”。

其前面还常用“这场”、“此次”等量词词组来修饰,与“战役”的用法基本相同。另外“战役”一词还愈发名物化,作为宾语来使用,如天津第一批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战疫”。

“战”的意思不用详述,但“疫”的含义在汉代就已出现。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稍有语法常识的人都知道“战疫”一词完全脱胎于“战役”。“役”“疫”同声,于是“役”便谐音成了“疫”。这样“战疫”一词也就在特定时期应运而生了。

为什么“战疫”一词能够很快在“逆行者”和其他社会群体中流行呢?这是因为谐音造词具有以固有词语为基础,通过更换谐音字产生新词语的特点。当下,谐音造词早已成为街头广告和广播电视中,常听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也通俗易懂,因此能够很快在社会上流行。而语言的通俗易懂,或曰口语化,正是广播电视的主要特征和优势,这样“战疫”一词在节目中被广泛使用也就不足怪了。

并且,在文字效率排名中,中文效率最高,是欧洲语系的2倍以上,领先阿拉伯文35%,花同样的时间能阅读欧洲语系两倍的内容。

此外中文的学习速度更快,同时交流也更高效。同样的文字内容,中文能用更少字数表达出来,在日常口语交流中,一句话,中文5秒就能说完,英语可能需要10-15秒。中文的高效性,可以让决策更快,社会运行更高效。

2. 发挥语言的魅力使文字具有温度,传递感情

记得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在上世纪初就曾提出,语言形态制约人们的思维的形式,“每个语言的背景体系不仅仅是概念的加工工具,其实,它本身的形态也规范了概念的形成”。

笔者在广播节目中对“宅”字进行了追本溯源的解读。“宅”从“宀”,一说是指房梁、屋顶;一说是家字的简化省略。“乇”,则是托或讬的省略,有托举、寄托、信任之意,两者叠加构成会意字“宅”。这样一来“宅”便构成了群体隔离的物理空间,具有了安定的因素,因此“宅”在家里也就成了有效的疫情防控手段。

此外,笔者还在广播节目中对“生态”一词进行了诠释,以帮助“宅”在家里的人们了解生态文明,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防患于未然。大家知道“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意为居所、栖息地。国人了解近代意义的“生态”概念不过百年,“生态学”研究亦只有几十年。不过,中国的生态保护认知却在几千年前就已形成,先贤们还有着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不断实践。这些古代先民的“生态先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魅力来自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体验和感受,而不在于知识的深奥和语言的花哨。具体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受众一听就明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广播电视新闻文稿应该是意思通顺的文字,观众不必花费无谓的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绝不会发生误会。由于笔者对上文所传播的文化知识进行了口语化改造,这样传播效果也就有了较大提升,广播电视的特性和优势也得到了较好发挥。

3. 不断变革,维持新鲜感

“常变常新”是很多广播人的宗旨与口号。确实,广播节目,只有不断的变革与创新与变革,带给听众新鲜感,才能更好的服务听众,扩大节目影响力。有人说,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变则立,不变则废;但也有人认为,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广播语言的内在规律是不变的,而变则是遵循内在规律基础上的创造与发展,整天变来变去是没有找到规律和不成熟的表现。语言创新可以使广播节目重获生机与活力。大家都知道,广播曾经一直充当着报纸的有声版本的角色,而在当代,广播又受到电视和新媒体的冲击,市场份额在不断萎缩,因此不断创新广播语言,可以使广播节目充满活力和朝气,赢得一席之地。

老牌节目的内容和语言需要创新和改革,新节目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广播的老牌节目,由于长期在听众中形成了固有的品牌与模式,因此在创新过程中更应强调创新与坚持协调,在确保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同时,融入新鲜的语言元素,以获得持久的收听人群。还有,老牌节目如果忽视了语言坚持,而是盲目创新,有可能丧失原有的品牌优势,同时也无法达到语言创新的观念设计效果。

因为一档广播节目,一旦成为品牌节目,就会在听众中形式一个固有思维和模式,一旦改动过大,就有可能伤害自己的品牌形象,甚至陷入老听众不想再听,新听众又听不进去的两难境地。其次,广播语言要在不变中求变,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前提下,发挥语言创新带来的优势。另外,广播节目的语言创新,并不一点过是在原有节目中扩充新的词汇和内容。应该在更广泛的选材基础上,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扩充和改革。在坚持原有风貌的前提下,使得节目内容更集中、更专业、目的性更强。相对于老牌广播节目的语言创新,新创节目的语言创新则需要一丝不苟的坚持。另外,笔者认为,千万不要把语言创新,简单的理解为随意使用网络流行语、自创语言,栏目名称的猎奇化,更不要对稿件内容进行孤芳自赏的设计。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大家都是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摄取最新的资讯还有娱乐性的内容,受众没有时间去猜测节目的栏目名称和栏目内容。因此节目内容的语言创新,一定要符合大众审美和理解力,不然你的目标人群很快就会丢失。

4. 遵守语法规则作为创新前提

事实上,语言或曰口号的昭示,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若是轻视语言的力量、忽视沟通的艺术,则往往会表意不明,造成误解,甚至触及某些社会焦点。如:“打嬴某某阻击战”这个口号,在公共事件发生以后颇为流行,但其在语法和逻辑上都值得商榷。查《现代汉语词典》,“阻击”一词被解释为:“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依据这个含义,所谓阻击战就是把疫情肆虐比喻为敌人,进行有效的防控或阻击。因此,我们要打嬴的是某某的阻击战,而非某某防控的阻击战。且这里两个动词连用,在语法上也讲不通:疫情要么被防控,要么被阻击,何须双重否定?双重否定只会背离词的本义。

诚如荀子所言“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不生造除自己以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鲁迅先生语)上述那个口号,显然有悖于先哲古训,也有悖于逻辑常识与语法规律,以致词不达意,词达他意,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宣传效果,造成媒体语言的底线失守。

语言学家胡欲树先生曾说:“语言这个工具是以语音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规范化只是把语言中没有用处的东西和混乱的现象淘汰掉。一切有差别的语言形式,不论是在词汇方面还是在语法方面,无论是在基本意义还是在修辞色彩方面,都必须保持下来。”毋庸讳言,疫情期间鼓动性词语复杂多样、形式各异,但它仍可通过规范化的语言和特定的内容,起到“预警”作用,成为引发大众警觉的“消息树”,成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抒发正能量的表达方式,以构成融媒体时代的价值链。在这方面主流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是必須有所担当的。

总之,广播的语言发展离不开创新,而语言的创新,节目的设计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实现。离开创新,坚持就会变得墨守成规、了无生气;而没有坚持的语言创新,也会变成无木之本、无源之水,编辑和主持人的活力与冲动也会如流星般转瞬即逝。据此,笔者认为,广播语言的创新与坚持的对立统一,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样才能有利于广播品牌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引领作用创新
谈毕业生党员如何在就业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作为一名藏区小学教师要以师德教好学生
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
引领要扎实发展更高效
发挥学生党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