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2021-08-24吴健文成长春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

吴健文 成长春

摘   要: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特质,主要表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诠释,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保障,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的重要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内生动力和检验标准,站在人民立场高度审视并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由谁检验”三个根本问题。必须以提升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要导向,牢固树立现代化的生态治理理念,提升人民生态文明素养;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发挥不同主体“角色”功能,加快构建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模式;着力激发生态文明治理的市场活力与科技动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对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生态治理体系;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DOI:10.16397/j.cnki.1671-1165.20210304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民生重大实事紧紧抓在手上。”[1]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指明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更加突出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性、普惠性。加强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直面问题、分析命题、破解难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生态治理答卷。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特质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诠释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并非一时的突发奇想,而是经过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真理性认识。

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此后,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一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宣言书给予资产阶级沉重的一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无产阶级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回溯我们党在百年艰辛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的时代产物,是坚定不移贯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结果。新时代的中华儿女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想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福为福,为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力量之源。

(二)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现实依据

在社会历史变迁的滚滚长河中,生态环境与人民身体健康始终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仍然突出、人民群众苦不堪言。雾霾污染导致人们呼吸性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长,水质污染导致人们肠胃不適,土壤沙化影响人们的正常用粮安全,重金属污染引发诸如镉大米事件发生等。频频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更谈不上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具体表现在:

第一,全球变暖的趋势仍在持续。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一部分沿海城市消失。由于温度升高产生的热能,最终会形成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水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维系人类的生存生活。如果连最关乎人民根本利益的饮用水出了问题,那么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又从何谈起?从我国目前水资源状况来看,水资源污染、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人民群众的资源保护意识仍然较为薄弱。2019年全国地表水Ⅰ类水质占3.90%,Ⅱ类占46.1%,Ⅲ类占24.9%,Ⅳ类占17.5%,Ⅴ类占4.2%,劣Ⅴ类占3.4%。1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人民群众饮用的优质水资源十分有限,甚至一些地区的居民正在饱受黑臭水体的困扰,饮用不良水质极易诱发结石病、心血管病、癌症等,加重人民群众身体、心理负担,严重危害百姓生命健康。

第三,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重大生态问题。”[6]土地荒漠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但其造成的危害是深远的,不仅给当代人生存发展带来极大威胁,而且殃及后代子孙。土地荒漠化会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极易引发沙尘暴等极端恶劣自然灾害,人民群众较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很难得到保障。生态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而且严重扰乱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因此,必须练好内功,重点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痛点与堵点,稳扎稳打走好每一步,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的重要遵循

制度的约束力在于人,制度的保障力也在于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7],从生态环境治理的场域看,这一论述着重强调了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为提升我国生态治理效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将生态文明制度优势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以“磨铁针”“钉钉子”的耐心和勇气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宜居宜业的优美生态环境。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执行力又在于转变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相继出台,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日臻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序循环过程,筑牢人民内心防线、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塞罕坝三代治沙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僻苦寒之地变为了“美丽的高岭”,用顽强的坚守创造了生态史上的奇迹。再如,浙江省长兴县水口村村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环境恶劣的闭塞小山村整改成旅游业发达的产业集聚区。现如今,水口村不仅是旅游休闲胜地,也是文化积蓄的历史宝库。在这里,繁华与平和相伴左右,文化底蕴与绿色自然交相辉映,勾画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生态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使生态制度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的重要遵循。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一条红线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价值引领

美好生活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8]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9]新时代的华彩篇章全面开启,新发展阶段的大幕徐徐拉开,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对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思考更为深入。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花草葳蕤,鱼翔浅底,啁啾鸟语,是大自然最初的模样;仰望夜空,繁星闪烁,是人民最渴求的心愿。

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福祉。中国共产党人对标人民群众新需求,紧紧抓住并解决制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加快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让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治理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永远在路上,只有切实将关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方面面纳入到顶层设计的考察范畴,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生态治理现代化才会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内生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扎根于人民,才能越过眼前的沟沟坎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生态治理体系和生态治理能力建设也概莫能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10]凝聚14亿中华儿女的合力,激发生态环境治理质变,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绿色成果。

人民群众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智囊团。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是汇聚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和磅礴之力的生动实践,是人民群众日日夜夜的思考、探索、研究、总结而来的。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人民内部、倾听人民心声、尊重人民意愿,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动生态治理取得扎实成效。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检验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11]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连“三问”表明了任何工作都要从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所急出发,纾民生之困、解人民之忧,把人民群众当作新時代理论和实践成果的裁判和考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意见,就要立刻落实,对生态环境质量不满意,就要立刻整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不是指单纯地保护某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不是指维护某类特殊人群的利益,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体现公平正义和人民共享原则。

公平正义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更应该表现为全体人民共享生态权益和共担生态治理职责。2013年5月,中国政府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权保障写入人权白皮书,这里的“人民”不仅仅指当代人民,也包括我们的后代子孙,为后代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同的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大量倾倒垃圾,国内城市的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发达地区的污染企业向落后地区搬迁,落后地区通过毁林开荒获得绝对经济效益等做法就是生态不公平的具体表现。我们要警惕生态领域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避免让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公成为制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实现人民共享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维护人民群众生态公平的落脚点是为了让人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确保人人享有、人人满意、人人幸福。共享不是绝对平均主义,而是在人民共建的基础上平等地享有生产生活的权利,缩小地区、城乡之间发展差距,提升人民群众舒适感和满意度。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一)牢固树立现代化的生态治理理念,提升人民生态文明素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或者首要标准就是牢固树立科学的、先进的生态治理理念。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生态治理理念为基础,那么生态治理实践就如镜花水月,不切实际、虚无缥缈。摒弃传统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化的生态治理理念,广泛形成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共识,提升人民生态文明素养。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先导。在生态危机日益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生态治理,西方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浅绿思潮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深绿思潮。虽然在当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都带有极强的乌托邦色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基本、最高层次的价值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其包含了主流的生态文化因子。系统学习生态文明理论,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和理论品质,进而更好地指导生态实践。

第二,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12]172,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2]24。不断加强一体化保护与治理思想,全面把握自然界各组成要素与人类社会的必然联系,始终坚持以自然要素为纽带,以人为核心,形成自然-人-社会的良性循环结构。突破“治水的只管治水、种树的只管种树、护田的只管护田”的狭隘观念,以整体性思维看待万事万物,统一保护和修复自然系统,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第三,以“发展中求保护,保护中求发展”理念为指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效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适应世情国情党情需要。“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12]163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既要一手抓经济文明,也要一手抓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建设,维护人民生态权益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权益。

第一,始终坚持宪法至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生态治理行為必须与宪法相符合,不得违背宪法精神。197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严格规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颁布实施宪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守护好每一个公民的根本权益。生态治理关乎各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权利,将保障公民生态权益写入宪法,有利于提升生态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第二,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制度是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是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13]一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等,形成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治理屏障。另一方面,不断规范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实时跟踪、评估各区域部门生态环境质量达标情况,并对生态治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相关地区部门提出整改建议,以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规约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

第三,严格落实生态治理技术标准。生态治理必须具备运行高效、系统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水环境保护标准、大气环境保护标准、土壤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是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确保生态环境技术标准严格按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向往的要求,以是否有益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高标准。规范合理的技术标准是衡量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风向标,充分保证社会生产井然有序地进行,逐步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三)发挥不同主体“角色”功能,加快构建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模式

生态问题实质上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交织融合在一起的产物,是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诸多关系的复杂系统。因此,政府不再是生态治理的唯一主体,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过程,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

首先,有效发挥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我国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政府是生态治理的“指挥棒”,承担着战略谋划者和组织协调者的角色定位。主要表现在:制定相关生态环境治理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提供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服务,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平公正的良好社会秩序。

其次,持续强化企业在生态治理中的社会责任感。企业要充分发挥区域生态治理的“生力军”作用,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加快产业驱动创新,引领生产技术更迭升级。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真正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相互贯通、彼此融合,依法履行好营造优美生态环境的生态责任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

最后,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社会组织和公众是生态治理中数量较为庞大的群体,关乎着生态治理现代化能否顺利平稳推进。社会组织和公众应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监督与评价工作,对本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献言献策。敢于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举报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实现从生态治理的看客向行者的根本转变。

(四)着力激发生态环境治理的市场活力与科技动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生态环境治理离不开市场和科技的双向互动。必须加快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形成市场主体挤占生态资源、抢夺绿色技术的恶性竞争局面。绿色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可以加快自然资源的循环化、绿色化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极大地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一方面,通过市场手段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杜飞进教授认为:“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必须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展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13]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市场配置生态资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必须逐步完善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的市场化机制,加快绿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壁垒,加强省际协调沟通,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

另一方面,生态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技术是由人创造的,理应为人类服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运用先进技术,造福人类、惠泽子孙。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重要利器,是人类文明实现飞跃式进步的基本条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导向,吸纳科技创新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I智能等科技手段创新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方式和新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损耗破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着力激发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动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头并进,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6.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人民日报,2018-03-08(0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6.

[7]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

[8]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111.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6.

[10]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4-19.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1.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3] 杜飞进.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4.

(责任编辑   朱   凯)

Abstract:Promoting ecologic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the key to the initiative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is essential to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in that it interpretates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t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China and it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that people should follow to transform the system advantages to ecological management efficiency.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provides the value guidance, internal motivation and the test standard for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people, the principle has examined and answered the three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who is it for, who to rely on, and who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est”. It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ecologic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modernize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by establishing the mentality of modernized ecological governance and strengthening peoples ecological attain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safeguard peoples ecological rights and interest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func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and collaborative ecological governance mode, and strive to stimulate the market vitality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vernance.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ecological governance with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so as to enhance peoples sense of gain, happiness and security.

Key words: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ecological governance system; ecological governance capacity;modernization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向武器装备现代化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