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水学视阂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保护

2021-08-23韦宝畏陈旭辉裴宏博

中国文化遗产 2021年4期
关键词:风水学传统村落朝鲜族

韦宝畏 陈旭辉 裴宏博

摘要:图们江北岸的朝鲜族村落历经百余年发展,积淀了浓郁的村落风貌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村落选址布局和房屋建造等方面运用朝鲜半岛风水理论的痕迹十分明显,注重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的选择和组织,具有“山环水抱,以水定址”的村落外部生态格局,“聚井而居,有机生长”的村落内部空间格局,“形神兼备、和谐交融”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迟滞缓慢,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这些传统村落的保护面临着一些问题。以龙井地区长财村为例,该村是典型的朝鲜族传统村落,存在着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村落传统格局、村落水口空间等受到严重破坏、村落“活力”明显不足等问题,为此,从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和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特色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传统村落;朝鲜族;原真性;风水学;长财村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风水理论对村镇聚落的选址和营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愈演愈烈,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日益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在保护更新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拆旧建新,破坏生态环境、传统空间格局和文化遗存,随意改变村落风貌,“千村一面”等问题,不仅造成了传统村落原真性的破坏,也导致传统村落蕴含和承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陷入困境。鉴于此,笔者以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风水理论和方法,从村落外部生态格局、村落内部空间布局和村落传统建筑特色等方面具体阐释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以朝鲜族典型传统村落——龙井市长财村为具体案例,对其保护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梳理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从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和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等方面提出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的现实路径,以期能为我国朝鲜族传统村落原真性、特色性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原真性”(Authenticity)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其提出最早可追溯到1931年10月在雅典召开的“第一届历史性纪念物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术界对“原真性”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入,强调除真实再现文化遗产原貌外,更包含了有机更新的意味。2015年修订的《中国文物古跡保护准则》,对原真性做了进一步地阐述:“原真性是指文物古迹本身的材料、工艺、设计以及环境和它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就是保护这些信息及其来源的真实性。与文物古迹相关的文化传统的延续同样也是对真实性的保护。”笔者认为,将 “原真性”引入我国传统村落遗产保护,需结合传统村落遗产“活态性”保护的实际,在自然遗产原真性方面须主要关注村落整体空间环境构成及传统见证风貌的完整性;在人文遗产原真性方面则需要更加深入地把握和解读村落选址的哲学理念与格局,保持传统特色的文化内涵。

一、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的风水学分析

(一)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形成

中国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徙而来的“跨境民族”,在文化上具有“二重性”特征,即“同时拥有朝鲜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两个根源。”这种独特的双重文化背景造就了朝鲜族传统村落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朝鲜族村落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860-1870年代。由于朝鲜北部频遭自然灾害侵袭,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寻找生机,底层贫民将目光转向图们江对岸的延边,不惜冒巨大的生命危险犯禁越江,从而拉开了朝鲜移民自由移居延边地区的序幕。由于移民数量持续增加,迫使清政府于1883年彻底废除已经执行200余年的封禁政策,并于1885年专门设立越垦局,又把图们江以北长约700里,宽约40~50里的地区作为朝鲜人的专垦区,其条件优越于汉民。这也意味着朝鲜移民从此取得了在中国境内的合法居留权。1894年,为加强对朝鲜垦民的管理,清政府设置镇远、宁远、绥远和安远等四堡。四堡之下又设39社、124甲和415牌,将朝鲜垦民全部编入这些组织,建立了完整的朝鲜移民管理体系。“韩民专垦区”的划定与四堡三十九社的设立,使图们江北岸朝鲜族村落迅速从最初的5个大幅增加到46个。这其中就包括现在的白龙村、水南村、长财村、明东村、孟岭村和密江村等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这些朝鲜族村落历经百余年发展,积淀了浓郁的村落风貌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

(二)朝鲜族传统村落地域特色

朝鲜族早期移民较好地保留和延续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尤其是在有关村落选址布局和房屋建造等方面明显沿用朝鲜半岛风水理论,注重山体、水体、植被等自然环境的选择和组织。同时,风水理论所蕴含的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伦理观、生态观等对村落的风貌、规制、布局、形态诸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了朝鲜族传统村落人文遗产的内在文化属性。

1.“山环水抱,以水定址”的村落外部生态格局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自由迁入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多为朝鲜咸镜道人。他们在村落选址方面基本上继承了咸镜道的风俗,延续了朝鲜半岛流行的风水择址理念和居住环境模式。即“遵循了背靠山,周边溪水环绕,村庄前面望着稻田的布局。”(图1)。朝鲜族是东亚地区的典型农耕民族之一,特别擅长水田开发和水稻种植,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与旱田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稻作农业对耕地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要求比较苛刻,所以移居延边地区之初,在村落选址时重点考虑水源问题,要求村址临近水源,取水方便,同时还要考虑排水便捷,避免水患的侵袭。此外,还要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适宜种植水稻的良好气候条件,这些都成为早期移民心目中的理想村址的标准。在村落选址时,还特别注意土地利用规划,将村落基址的选择与土地利用方式有机地结合,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通过对当地“山、水、田、林”等自然环境要素的综合审度,进而确定村落基址在所处自然环境系统中的生态位置,从而造就了延边地区朝鲜族传统村落独特的外部空间形态和环境格局。如图们市白龙村就选址于西山脚下狭窄的图们江河谷走廊中平缓的台地上,东北西三面均由连绵起伏的山体环护,山上林木葱郁,生机勃勃。西北侧山地坡度平缓,主要种植林木和旱田作物;东南两侧地势较低平且靠近图们江,取水方便,则布置大片稻田;再往东是图们江,呈“S”形环绕整个村落,形成一个“山环水抱”,空间封闭的地理单元。再如水南村,选址于现水南村中部的小丘陵和小河沟结合处的凹谷之中,北侧与东南侧分别横亘着60余米高的两条山脉,北侧山脚下有一条排洪沟渠(古河道)。整体来看,水南村山环水绕,呈“枕水面山”的环境格局。须特别指出的是,水南村环境格局的形成与朝鲜族传统水稻种植关系密切,秉持“以水定稻,因稻择居”原则,村落居民建构了“山-水-田-村-田”和谐交融的生态空间布局。此外,龙井市长财村择址于四面山体环绕的盆地中央的缓坡上,前方100米处为“六道河”,后方是宽20~30米的平缓坡地,再后面是海拔360~370米,坡度较急的后山坡地。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村最初选址时,依据朝鲜半岛流传的平民风水理论,将东北方的“后山”定为“祖宗山”,西南方的山定为“前山”,东南方的“五峰山”和西方的“大峰”定义为的“青龙”“白虎”,作为村落守护神。这种村落空间格局既强调了对构成村落环境格局诸自然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又揭示了自然要素的文化特征和象征意义(图2)。

2.“聚井而居,有机生长”的村落内部空间格局

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建筑布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延续传统“聚井而居”的建筑布局,另外一种则是“多住宅核心”组团式建筑布局。如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和石岘镇水南村就是以“聚井而居”模式进行建筑布局的典型村落。据白龙村某金姓村民介绍:朝鲜族很早就有“建房先打井”的传统习俗。即使100多年前朝鲜族先人背井离乡从朝鲜半岛跨过图们江移居延边地区,这一传统习俗也没放弃。当时移居白龙古村的朝鲜移民在确定村址后就开始着手打井建房。水井打好后就以水井为基准,在水井的“乾”位(西北方位)确定房屋基址中心,开始建造房屋,当第一户完工后,后续迁入的移民围绕“水井”布置自家住宅,最终形成了“围井而居”的村落整体建筑布局(图3)。“围井而居”的建筑布局方式并非朝鲜民族所独创,很早以前在中国就已出现。据有关学者考证,“井”除具有水井的本义外,还被引申为一种基本群落结构单元。《说文·五下·井部》当中的“八家为一井”即为明证,其原型或与商周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空间构型“九夫一井”有联系。

除了“聚井而居”的建筑布局外,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建筑布局还受到朝鲜半岛平民风水理论的影响。以龙井市长财村为例,据该村村民讲述,长财村选址和营造不是依靠图纸,而是主要通过村民对曾经居住的村落空间格局的记忆加以整理,在移居地建房时再现而形成的。而村落空间格局记忆得以复原的根本线索就在于朝鲜半岛盛行的平民风水理论。最初的朝鲜移民,先按照记忆选定最初的房地基址并加以建造,然后相继迁来的乡邻、亲戚等以最先确定基址的房屋为核心,在其周围建造房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组团。按照这种建筑布局方式,最终形成由多个核心住宅为中心的组团式建筑布局。街巷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功能和作用。它不仅串联了村内的主要节点,而且作为公共空间,还承载了村民的居住生活、日常交往和游憩观赏等多种活动。在笃信传统风水理论的朝鲜族民众心目中,街巷往往被视为“虚水”,是“财气”的输送通道,道路通畅与否攸关“财气”的输送与积蓄目标的达成。就延边地区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的街巷构成来看,仍然延续朝鲜咸镜北道传统村落街巷布置的典型方式。如长财村主要街巷长短宽窄不一,呈自由曲折形态,村内所有支巷也呈弯曲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村落规模的不断发展,一些朝鲜族村落的街巷空间布局发生了顯著变化,如有机连接各家各户的入户空间,共同建构起一个四通八达的街巷空间系统网络。近些年来水南村以不规则性和整体性有机结合为特点,形成方格网状街巷体系,密度也较均匀,通达性良好,与长财村自然曲折的街巷形态形成鲜明对比。

3.“形神兼备、和谐交融”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朝鲜族院落的布局、绿化、住宅的朝向和造型等也深受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不仅对朝鲜族乡土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造就了村落整体建筑风貌特色。在住宅选址方面:朝鲜族普遍认同并遵从相关的风水禁忌,诸如“凡住宅东有流水谓之青龙,西有长途谓之白虎,南有污池谓之朱雀,北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若屋基周围无山,正前方无河水,则要通过人造景观的方式来弥补自然环境不足。房基一般选在地面平坦或稍微隆起处,不能选在低洼处或曾经是大道的位置上。选定房基一般忌讳屋基前有高物,仓房不论建在何处,不能高过主房,等等。在院落布局方面:朝鲜族院落通常由正房、菜地、仓库、厕所、宅前空地和宅后空地组成,正房一般位于庭院的中央偏后位置。人们通常将正房出入口前方的空地定义为院子。院子主要用来种植庄稼和蔬菜的空间。

院子也是家庭成员的室外休息场所,坐在主房前凹廊的木地板上,注视着宁静的庭院,内心满满的惬意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每当有人从院子旁边经过,看到里面长势良好的庄稼和蔬菜时,都会投以羡慕的眼神,因为这样的院子在当地人心目中是家庭兴旺富裕和匹配“好风水”的象征。在建筑朝向方面:由于延边地处严寒地带,吸纳充足光照和阻挡冬季寒风侵袭是当地传统村落建筑朝向选择首先考虑的问题。然而通过对长财村、水南村、白龙村等典型村落内的朝鲜族传统建筑朝向测定,发现部分村落内早期传统住宅的朝向不完全以南向为主,而是以村落前方的“山头”所在方向为基准而确定,在朝鲜族风俗中称为“望山头”,结果导致村落内房屋朝向不统一,显得有些杂乱无章,这在长财村表现的最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崇拜”观念在朝鲜族民族内心深处的固守和绵延(图4)。进入1970-1980年代,朝鲜族村落内新建房屋多数是以南向或南偏东15度作为主朝向,以求取得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对风水文化的传承意识和态度日趋淡漠,风水文化对朝鲜族居住环境选择和营建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在建筑形态方面:传统朝鲜族民居通常由台基、屋身、屋顶、烟囱等组成。其中正房屋顶硕大,屋身低矮为最显著特征(图5)。硕大的“庑殿”或“歇山”屋顶与低矮的屋身有机组合,不仅给人以敦厚、稳重之感,而且在冬季还能起到很好的防寒保暖作用。在屋顶形态的塑造上,则采用栩栩如生的飞鹤展翅造型,使建筑整体上呈现飘逸、潇洒和灵动的神韵。这与道教传入朝鲜半岛后,民众对“鹤”产生的浓厚崇拜之情密切相关。可见,不论是实实在在物质环境要素的搭配组合,还是隐藏在物质环境要素背后的禁忌、隐喻、象征等环境营构的文化和心理机制作用的发挥,都使得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二、长财村村落保护面临问题

(一)长财村现状

长财村是延边地区最具典型性的朝鲜族传统村落之一,现隶属于延边州龙井市智新镇。长财村以象征“长期积累的财富”之意而命名,始建于1883年,是由朝鲜早期自由民移居延边地区后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距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全村现有常住人口80余人左右,户数约为55户。长财村主要由东西两个区域构成。其中位于东侧的是“新村”区域,居住人口数量较多,也相对集中。西侧区域为“老村”,由上村、中村和下村三部分组成(图6)。老村人口外流严重,房屋老旧,多数常年空置,再加上年久失修,破损十分严重,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目前在老村所能看到的只有数量很少的外地汉族人口。这些人由于租种该村土地在村内短期居住,等庄稼收拾完毕后离开长财村。长财村初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六道河河谷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沛的水量及良好的水质,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极大地促进了全村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现如今,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六道河水位已大幅下降,致使水田种植面积大为缩减,不得不改种玉米等旱田作物。随着国家合村并镇工作的展开,长财村现已被纳入明东村的管辖范围。目前,由于长财村经济发展迟滞缓慢,再加上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长财村渐趋衰退。

(二)长财村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村落建筑风貌的破坏

朝鲜族传统村落的整体建筑风貌特别强调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元素、建筑材料等的和谐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财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主要体现在富有民族特色的瓦屋顶(歇山顶、庑殿顶)土木房因无人保护修缮,日渐凋零。目前仅剩“旧村”区域的一座百年老宅。村内建于1970-1980年代的大量砖混结构房屋,与传统建筑相比,其样式则大为简化,基本上都为硬山顶,与地域内其他民族住宅的差别不甚明显。另外,自2007年以来,吉林省开始实施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大量富有朝鲜族民族特色的草屋顶住宅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民族特色荡然无存。彩钢屋顶的流行,导致村内新建住宅的屋顶色彩杂乱无章,在视觉上造成极大混乱感。此外,违背村落整体风貌的“任性”建造行为也时常发生,如2019年笔者在长财村调研时,发现位于村口处的一栋住宅显得特别“突兀”,深入了解后发现该住宅的屋顶是从老屋拆除下来的合阁式屋顶,屋身却用砖头和混凝土砌筑而成,墙体比原来加高50厘米,导致比例失调,毫无美感可言,这样的房屋在村内还有好几处。此外,在村口左侧活动广场后面还有一栋建成時间不长的两层“洋楼”式建筑,现代感十足,但置于充满秩序感和传统美感的民居建筑群落当中,显得不伦不类,对村落整体建筑风貌造成了破坏(图7)。

2.村落传统格局的破坏

依传统风水理想空间模式衡量,长财村完全符合“山环水抱” “背山面水”的理想村落空间模式标准,也是一个被长财村村民广泛认同的“风水宝地”。据村内金姓村民介绍:“按照风水理论选址的长财村,可以说坐落在了风水宝地之上。”其他村民在接受采访中也曾谈到:“如果将长财村选址在别处,干燥的气候和自然灾害,将给整个村落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实际上,长财村村落选址不仅仅是出于风水理念的自发驱动,其空间格局的形成还受农耕经济发展要求的制约。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是移居长财村的朝鲜族移民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的紧迫现实问题。朝鲜族先民通过认真考察农耕地与水源地——六道河之间的距离关系。规划确定在河流上游地带开发旱田,在下游开发水田的基本区域范围,从而形成“山-田-村-田-水-田”的生态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后期龙北公路的修建和通车,彻底打破了村落相对完整的空间格局。龙北公路自西向东从长财村基址前方横穿而过,将长财村一分为二,成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空间单元(图8)。从风水视角来看,承担“界气”和“输气”重要功能的“六道河”这一核心环境要素被弃置于龙北公路南侧,严重割裂了长财村基址与六道河之间的生态共生关系。

3.村落水口空间的破坏

水口是传统村落的门户和灵魂所在,不仅具有入口功能,更为事关一村居民生死、前程的象征,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希望。长财村由于地处丘陵地区,地势高低不平,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所以长财村的水口空间就位于村落的东南角,以前由于六道河水量充沛,水势较大,对村民到对岸河谷地带从事水稻耕作带来不便,所以当地政府投资建造了一座横跨六道河通往前山的铁桥以便村民使用。铁桥正好位于水口之上,南北走向。建成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村落入口空间标志的作用。但不幸的是2016年夏季,由于龙井地区爆发特大暴雨,致使六道河河水暴涨,铁桥被冲毁,从中间断为两半。铁桥的断裂损坏,导致其作为水口(村口)空间标识的作用就不复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村落空间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受之前龙北公路修建造成村落空间格局完整性破坏的影响,村落新的入口位置已重新确定,导致原来的水口空间彻底遭到破坏,已完全丧失了村落入口空间的功能,也不再具有空间和文化意义上的交通联系、空间防卫、村域边界,聚气聚财等多方面的作用。

4.村落“活力”的严重不足

近些年来,长财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朝鲜族村民集体外出打工,造成村里人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和空置房数量持续增加。据当地村民回忆,在长财村南侧入口处,紧邻龙北公路旁边有一块水泥面场地,起初是村内放映电影及村民聚集开展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现如今像这样的公共空间已基本失去其原有功能,沦为杂物堆放地或临时停车场,杂草丛生,一片狼藉。同时,常年外出打工或迁入周边城市生活工作的朝鲜族村民,不得不把自家的土地承包给外地来的汉族人耕种,由于双方语言不通,难以交流,所以整个村落显得格外冷清和萧条。同时汉族人口的进入,也将汉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一并输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长财村原本纯粹的朝鲜族传统文化带来不利影响。经济的萧条、土地的荒芜、人口大规模外流,房屋长期空置,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导致整个村落的人气不旺,没有多少生机和活力可言。

三、长财村村落保护的路径选择

(一)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

对长财村传统空间格局的保护必须从村落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格局出发,整体考虑山体、水系、耕地、村落、道路之间的共生关系。长财村在空间格局上充分体现了传统风水所一贯倡导的“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理想空间格局模式。基于保护和延续长财村传统空间格局的现实要求,可考虑对构成长财村整体空间环境各项要素进行综合评估,以此为基础划定相应的保护层级和保护范围,实施分层保护。首先将长财村内以“百年老宅”为核心的居住区,也就是村民所说的“老村”确定为重点保护区域,该区域在村落形成初期就已经开发,历史比较悠久,留存的传统住宅数量也较多,是长财村典型的传统风貌区域;其次以连接龙北公路的入村主路为界,将长财村东侧的居住区,也就是村民所说的“新村”确定为一般保护区。该区域内新建住宅较多,而且居民数量较多,生机和活力程度较高;最后,确定村落的景观协调区。其大致范围就是整个村域中,除去前面已划定的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之外的所有区域都纳入景观协调区保护范围。景观协调区主要包括村落周边的山体、农田、水系、绿化环境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长财村这一村落实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基础。要不断加大对景观协调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为整个村落构建强有力的生态安全屏障。严禁对周边山体的地形、地貌破坏,保持传统农田空间格局,禁止随意开垦耕地,毁坏周边林草植被,避免水土流失问题的发生。对已经遭到破坏的山体通过采取植树造林等措施,尽快修复林草植被,确保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从生态环境角度而言,丰茂的林草植被不仅能够表征村基地气的“旺盛”,还能够营造清新宜人环境,建立人地和谐关系。

(二)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

在长财村传统建筑保护和更新过程中,务必做到整体建筑风貌协调一致。具体来说,就是以朝鲜族传统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改造和提升,从朝鲜族民族符号中提炼元素,融入民居建筑改造设计之中。借鉴朝鲜族传统建筑外立面形式及外墙装饰组合与形态,使建筑色彩符合朝鲜族传统民居自然、朴素的色彩要求。在材料选择上,尽可能选用当地建筑材料,如陶瓦、原木、土泥、稻草等。目前,长财村传统建筑色彩以灰黑色、白色和原木色为主,建筑外立面材料主要有青瓦、原木、土泥等。在传统建筑修复和更新过程中通过上述材质与颜色的使用,起到统一建筑外立面的作用。其中民居建筑屋顶以灰黑色陶瓦为主,墙面以土泥加木材为主,房屋台基用夯土和自然石砌成。同时强调建筑立面外观形式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建筑的色彩搭配符合白墙灰瓦的朝鲜族传统民居风格特征。此外,为使新建筑在材料的应用和整体风格上与原村落相统一、相协调,除尽量使用民族传统建筑元素外,还可以运用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的营造手法,对民居空间进行改造与提升。将朝鲜族传统民居平面、功能的更新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有機结合,使传统建筑平面功能布局更加灵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在总体的色调和材料使用上应尽量取得与传统建筑色彩相协调、与自然环境色彩相协调、与地域文化传统和技术相协调,最终达到与村落传统建筑风貌相融合、与村落整体建筑环境相融合、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所要求的传统村落空间意境。

(三)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

传统村落内部空间布局是传统农耕社会条件之下人们对居住环境自组织的产物。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发展,传统村落既有的生活设施、休憩娱乐空间等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强烈追求的愿望。而且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迅速推进的社会大背景下,最大限度满足村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有利于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场所,完善有利于开展朝鲜族传统村落民俗旅游的设施条件,等等,对搞活村落经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村落人气活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立足于长财村所具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明确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就显得尤为重要。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他们都会盛装打扮,载歌载舞,以本民族独有的方式庆祝佳节。在劳动之余,朝鲜族人民也常常通过歌舞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鉴于此,拟考虑在长财村植入朝鲜族民俗文化广场,可作为组织村民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不仅能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生活化、艺术化氛围,而且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村落的生机和活力,还能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起到促进作用。此外,还要重点打造富有朝鲜民族文化特色的村落入口广场,入口空间不仅起集散人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代表着一个村子的形象。同时入口空间也是村落重新规划的水口位置所在,是进入村庄的门户。其位置正好在村庄东南方,与龙北公路斜向较差,交通便利,其具体方位正好与后天八卦的“巽”位相叠,有“顺入”之意,有利于“吉气”的纳入。入口处设计朝鲜族传统样式的门楼,作为入口空间标志,广场位于长财村入口门楼前方,设置停车位,增加休憩空间和卫生间等服务设施,方便游客停车与休憩。通过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提升村落环境品质,吸引村民和游客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从而不断增强村落的“人气”和“活力”,为长财村的复兴和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四)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

在风水学上,水即是财富,想要留住财气,就要特别讲究水口空间景观的营造。针对由于龙北公路修建造成长财村风水格局完整性破坏的这一突出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营造水口景观。一方面通过着力打造六道河滨水景观带,重新修复跨河铁桥,多多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空间环境氛围。同时,通过景观设计强化龙北公路两侧水体景观间的呼应与互动,持续弱化甚至完全消解龙北公路开通对长财村整体空间格局造成的破坏,重新形成完整构图,实现空间感知整合。为此,可运用“补风水”方法,在龙北公路北侧打造一处小型水景广场,该广场的设计构图以中国道教传统图案——太极图为母题,取“阴阳交感,生生不息”之寓意。整个水景广场虚实相依,虚的部分为水体,实的部分为硬质地面。借鉴“海绵城市”的生态设计理念,将村内溪水(排水渠)所收集的雨水过滤后引入水景广场,同时在太极的“少阳”位置设计制作“仙鹤”雕塑,呈现“飞鹤翔舞”的艺术形象,代表传统风水“四象”中的“朱雀”,从而使得长财村的空间格局完整性得以再次实现,并取得良好文化意境。此外,在长财村入口广场适当布置富有朝鲜族文化特征和寓意的雕塑、小品等,以进一步强化村落入口空间的标识性和可识别性。

四、结语

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是我国传统村落遗产整体保护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长财村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风水学视角出发,立足于村落的外部生态格局、内部空间布局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等具体阐释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长财村保护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长财村村落遗产保护核心问题的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保护村落传统空间格局、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完善村落空间场所功能、打造村落民族特色景观等在内的传统村落保护路径和方法,以期能为朝鲜族聚居地区传统村落遗产保护提供参考。与国内经济社会文化相对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相比,加强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的研究具有特殊意义。由于朝鲜族传统村落多数位于中朝边境地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多数村落经济发展滞后,甚至部分村落至今没有实现完全脱贫,所以除了做好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工作之外,还应该将朝鲜族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传统村落振兴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呼吁政府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同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协力攻关,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全体村民团结协作,共同推动朝鲜族传统村落走上保护和振兴协同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猜你喜欢

风水学传统村落朝鲜族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KORE A TOWN
风水学
传统风水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现代家居风水学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