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

2021-08-23沈中秀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猴子动作课文

沈中秀

于永正老师的作文教学方法十分独特,在激发兴趣、作文选材、语言锤炼和读中学写等方面值得借鉴。为什么原本沉闷的作文教学经过于老师的演绎能熠熠生辉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唤醒生活,激活情感

朱作仁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感受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写同一件事,有的同学的作文生动感人,有的同学的作文寡淡如水,原因就是有没有感受。感受来自对生活所见所闻的的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感受。于永正认为,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美文。请看教学片段:

师: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大声地练习朗读)

师:猴子的姿势很有趣。(说完,于老师就双手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眨巴眼睛东张西望。众生大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于老师学猴子挠挠脑袋,又挠挠脖子,众生笑)。同学们再想想猴子还有什么标志性动作?

师:谁来试一试?给大家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

师:表演得真好,请大家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情节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神情、动作写出来;第三,提示语的位置要有变化,可以在说话的前面,也可在中间,还可在后面。

教学时,于老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写,而是先自己表演,让学生仔细观察动作,接着让学生表演,这样不但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花”,而且再现了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不再言之无物,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形象生动的作文。

二、当面点评,学习表达

一些教师过于认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大手术”,甚至将作文改得面目全非。这样做,对于学习认真、喜欢思考的学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那些不认真,看一眼成绩就把作文本束之高阁的学生,教师的汗水就会白流。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经常随机修改学生的作文,而且是在听学生读的同时直接修改,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请看教学片段:

师:有需要修改的部分吗?

生:有。“出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

师:是啊,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啊!(众生笑)

师:请同學们再仔细品读,看看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把第一句中的“在”字去掉行吗?(生回答:行。)回答正确,“在”字放在这个地方多余。第三句话前还应该加点内容,解释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加什么?

生: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师:加上这句话,事情才有了起因,因为饿了所以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

生:“缩着脖子,用手挠着头”这句话写得很好,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

师:动作写得十分传神,读到这句话,就像看到了小猴子说话时的样子。

生: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太多了,太多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兴奋得一蹦三尺高,搂着妈妈的脖子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师:这位同学的提示语写得很好,放到了说话内容的中间,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

学生在读的时候,能发现一些语法和用词方面的问题,教师趁机指导,不仅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对其他同学起到警示作用,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谴词造句的能力。

三、抓住教材,读中学写

读和写巧妙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能相得益彰。于老师非常注重读与写的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准是“会写”。学生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不读不写,写作能力就无法提高。只有在读中学写,使读写紧密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下面是于老师教学《新型玻璃》的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是哪几种?

生:介绍了5种新型玻璃。

师:同学们,这5种新型玻璃有哪些特点、用途?请边读边想。

师:我不打算让你们说新型玻璃的特点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在黑板上写下“自述”两个字。)

于老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课文读熟了,难点突破了,对课文内容自然也就理解了;二是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写作训练,采用“自述”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把课文的语言稍加改动,变成自己的语言,能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这真正体现了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挖掘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推敲作文语言,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有所提高。

猜你喜欢

小猴子动作课文
下一个动作
小猴子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小猴子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