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典型”钢琴家罗维:拓宽一个音乐家的可能性

2021-08-23王心远

音乐爱好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非典型音乐家作曲家

王心远

罗维是“非典型”钢琴家,骨子里有着些“不安分”,在二十来岁的年纪里,想着打破行业积年的桎梏,拓宽一个音乐家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她又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清醒,“弹琴是那个很重要的‘1,然后我才能够往后面加上很多的‘0,不然所有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起源与延续

罗维对俄罗斯音乐的亲近与生俱来,她称之为自己DNA中的一部分。

小时候,爸爸妈妈带她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明快活泼的旋律就在她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后来,她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芭蕾,从舞者的角度再次理解了这些音乐。考虑到练舞对外形条件的苛刻要求,罗维最终选择了自己更加喜爱的钢琴演奏。

十一岁时,正在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跟随唐哲教授学习的小罗维获得了与指挥家汤沐海合作演出的机会,曲目正是俄罗斯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29)。这部作品标志着作曲家在创作上的成熟,对钢琴独奏有着极高的要求,手法上将俄罗斯民间旋律以复调展现,投射出激情四射、光怪陆离的魔力。罗维将俄罗斯音乐中别致的戏剧张力和悲情色彩,通过自己的钢琴语言讲述给观众听。

也正是在十一岁的年纪,她创下了一个月内两获国际比赛桂冠的记录,在肖邦的浪漫随性与俄罗斯音乐的扎实宏大间切换自如,先后用自己的琴声征服了波兰肖邦第十一届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和第二届德国拉赫玛尼诺夫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们。

对于俄罗斯音乐的痴迷从儿时延续到今日,罗维在策划自己的独奏会曲目时也率先考虑到了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以“冰与火”这一组对立的概念,遴选了学院派与民族乐派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呈现这片广袤大地的旖旎风光。“音乐中的冰与火是密不可分的,就像痛苦和欢乐一样,相互衬托、相互交织。在极致的伤感中看到希望,也在极致的欢乐中眼含泪花,我看到的俄罗斯音乐就是这么一种矛盾的存在。”

深沉与绚烂

听罗维解读自己独奏会的曲目是一件有趣的事。她会旁征博引,用各种对比和形容让音乐变得具象起来。

巡演音乐会的上半场,从观众最为熟知的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开始。《杜姆卡(悲歌)》将俄罗斯民谣中悲伤缓慢的歌与欢快的民间舞曲交替展现,音乐的静谧与安宁令人不禁回想起夜晚田间的星空,熟悉却陌生,增添的是一份淡淡的乡愁。

相比于这种历经千帆的凄婉,拉赫玛尼诺夫更注重用歌唱性的旋律讲述细小的璀璨。罗维选择了改编版本的《练声曲》,她尤其喜欢结尾处的跑动,就像点缀的钻石兀自闪耀。

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是演出中观众品味到的第三种味道。亲历战争的作曲家在音乐中加入了极端刺耳的声响,是挣扎、不屑、讽刺。运用踏板时近乎机械化的冷酷无情,与敲击琴键时的凝重,都在抗拒着时代乌云带给音乐家的种种压迫。罗维喜欢这种在失控与克制边缘的音乐,在演奏时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能量输出,用张力十足的表现抓住听众的耳朵。

策划巡演曲目的下半场时,罗维希望能够让观众拥有沉浸式体验,在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中徜徉。拉威尔在改编管弦乐版本的《图画展览会》时,会用长笛、圆号这类具有性格塑造力和表现力的乐器来丰富声响,而钢琴版本的演绎则考验着演奏家对音色的掌控力。

演奏中,与作品相对应的三幅画会在罗维的脑海里变得生动起来,譬如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古堡,联想到各种各样形态与建筑风格的古堡,再走进其中想起古堡内曾经鲜活存在的人物与他们的爱恨情仇。想象力的放飞,让画中的建筑物在音乐里变成流动的旋律,承载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从后来者的视角审视着过往世界里的善与恶。

罗维用热情如火的音乐感染观众,她喜欢用动力性的旋律刺激人们的听觉。她相信音乐不会凝固在某一个时刻,而音乐会也并不会终止在自己双手离开琴键的瞬间。“有可能观众回去后躺在床上,还会回想起这些音乐,还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内涵。”

传承与突破

罗维目前就读于科蒂斯音乐学院,跟随格拉夫曼先生和麦克唐纳先生学习。演奏与教学风格大相径庭的两位老师让罗维有了更强的适应能力,加速了她的成长。

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意味着每周上课都需要准备两套曲目,“我只要一有时间就练琴,幸好科蒂斯的琴房二十四小时开放。我觉得这样上课特别好,格拉夫曼是霍洛维茨的学生,让我对俄罗斯音乐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而麦克唐纳通晓德奥音乐,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纯正的古典表达也是我所需要的。”

与刚刚赴美学习时迷茫的自己不同,现在的罗维不再一味遵照老师的想法演奏,而会有自己解读曲目的逻輯。她开始和老师探讨音乐处理的多样化与可能性。两位老师也很欣喜于罗维的成长:“只要你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的理解,能够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就是好的,这远远比听我们的话更重要。”

在科蒂斯,罗维同时学习即兴戏剧与哲学课程。她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尝试用肢体表现静物,去探索不同的传情方式。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实验,神秘而有趣,没有人会知道最终的结果导向。空间的转换也是戏剧课上的关键词,音乐家常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空间,敏锐地感受声响上的变化,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互通性让罗维受益匪浅。

与此同时,罗维并不想做一个拘泥于钢琴盒子里的演奏家。她会自己去思考如何呈现舞台,如何撰写表露自己心意的文案,设计每场演出的海报,以及如何运用灯光和道具。很多时候,她将自己放置在观众和导演的位置上去思考,一场音乐会究竟应该带给大家什么。她会参考时尚的元素,喜欢设计师Alexander McQueen的鲜艳浓烈,想用视觉色彩上的极致对比带给观众直接的感受。

这些设想与思考早已超越了一位钢琴演奏家的职业范畴,她希望自己在传承古典音乐精神的同时,能够完成些许小的尝试与突破。

多元与可能

罗维的尝试不限于自己的音乐会,台下的她也为音乐普及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2020年3月,罗维在疫情之下回国,剧院关闭,音乐会转为线上。在深圳音乐厅尝试线上音乐会之后,她自己也开始尝试用新媒体推广古典音乐。

罗维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发出的第一条视频是“在美中国留学生回国记”,分享了回国路上的亲身经历。如今已经发布的六十余条视频中有她谈及自己对音乐家、对作品的感悟,也有演出录像和台前幕后的全记录,甚至还包括打卡“网红店”的故事。

罗维足够接地气,谈及音乐的时候足够真诚,被她吸引的新一批年轻观众多数也是因为喜欢这样的真实,才有了走近音乐的渴望。

作为环球音乐家,罗维还参与了2020年3月19日“国际睡眠日”的特别专辑录制,演奏了田志仁的《夜曲》,通过zoom反馈给录音师们。这一次跨国的合作,又是全新的尝试。从人文的角度出发,罗维希望自己是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钢琴家,在表达古典作曲家们细腻情感的同时,还能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想法。一边为全国巡演奔波,一边还倒时差上网课的罗维,辛苦并幸福着。作为新一代的钢琴家,她没有将自己封禁在古典音乐的空间里,而是通过尝试各种各样的新鲜模式,来让古典音乐获得“复活”。

我愿意称她为非典型的钢琴家——她身上的热情如火、勇敢大胆,恰好就是年轻的模样。

猜你喜欢

非典型音乐家作曲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小小作曲家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姚铜(音乐家)
非典型肺炎的前世今生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非典型纤维黄瘤一例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