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下的儿童钢琴教学探索

2021-08-23夏小燕

音乐爱好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琴童钢琴美的

夏小燕

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蓬勃发展,钢琴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是需要持续关注的。在儿童时期这一重要阶段的钢琴教学中,需通过不断挖掘钢琴教材之趣,开拓钢琴教学之法,搭建钢琴音乐之桥,让儿童发现美、体验美和创造美,运用美育的渗透方法兼顾儿童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将钢琴教学的“以美育人”成为融入儿童全面教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媒介。

在儿童钢琴教学中,钢琴教师承担着既是教育者又是心理学者的职责。儿童天性喜爱音乐且好奇心强,而我们要让他们坐在钢琴面前发挥出其天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应当做到两点:要使一堂课上得有趣,要使一堂课充满音乐。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寓教于乐,善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启琴童进入音乐美的大门。在这一环节里,能为教师的愿望实现提供机会和保障的当属因材施教。

广义上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应根据儿童能力等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每一位儿童的学习道路和学习目标。在这里,“材”可以理解为教材,“教”则为培养儿童音乐能力的方法,这也必然对教师的综合素质、音乐知识、演奏、弹唱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我们先从国外影响较大的几种音乐教学法和教育方式的主要特点,来看待因材施教在儿童钢琴早期教育时给我们奠定了哪些明确的基础。

下页图表中,国外音乐教学法具有这些共同点:首先,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充分地引导儿童学习为教学思想。其次,教学目标是在让儿童掌握已有知识中去发掘未有的知识,即早期培养创造型人才。第三,在兴趣中发掘儿童潜在的音乐天性,否定强制性的教育理念,用具体化、形象化、自我化的手段,通过视觉形象和体感、律动等各种方法,使儿童掌握音符时值,体验节奏,全身浸入到音乐之中。第四,重视“听”的作用,强调“唱”的因素,通过音名和唱名的教学顺序,感知音高和音序。以“奥尔夫”为典型,从小三度开始掌握固定音高,同时听教师或自己的即兴奏唱直至聽赏名曲,即一开始就把耳朵是学习音乐的根本渠道提出来。然后,通过视觉、听觉、动觉训练,发展节奏能力以及协调配合能力,着力发展音乐思维。

在上述教学法中,无论是对于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与爱好的培养,还是情感与理解的发掘,正是从感知、发现、体验和创造的角度出发。而我们在教学上,如能通过借鉴这些悠久的教学体系,并与我们的国情、民情相结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钢琴教材之趣,让儿童发现美;开拓钢琴教学之法,让儿童体验美;搭建钢琴音乐之桥,让儿童创造美;便能在促进美育视域下的儿童钢琴教学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实现“艺术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

挖掘钢琴教材之趣,让儿童发现美

从以研究儿童心理学而闻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来看,儿童认知能力的划分二至七岁为前运算阶段,其中从二至四岁的前概念期开始出现简单的想法、概念和推理方法,直到七岁的直觉期能够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将其做一般分类与逻辑推理。根据皮亚杰理论和教学规律,在这个时期,琴童的总体特征包括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但有自我中心倾向;能思维,但感性;能使用符号代表实物,但不能见及事物的全面。那么,教师对他们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挖掘怎样的教材和门径可以种下发现美的种子?又能提供怎样的方便,而后进行展开与扩充呢?

一、教材内容的具象化是发现美的基础

在传统教材如拜厄、车尔尼等作品中,和声功能性较强,在前概念期或之后的直觉期,如果引入带有图片、具体实物,或是引发肢体动作的教材作为铺垫,同时结合从听到唱加至弹奏手位练习的经历,再回到车尔尼的主、属等关系中,琴童们的读谱能力会越来越快,因为他的“语法”掌握得越多,认知结构就越好,弹奏能力就越强。尤其针对年龄较小的琴童从懵懂状态过渡到对音乐的认知,具象化的教学最能激起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巴斯蒂安钢琴教程》播种的就是一种全面的早期音乐教育,如第一套《基础》中的《猴子玩单杠》,大大的音符、有趣的彩色图画,既不会有损孩子们的视力,又能刺激他们的大脑。小朋友看到猴子圆圆的手抓着单杠,还有圆圆的长尾巴,这在促进他们对自然圆型手型理解的同时,对小曲的旋律走向留有较深的印象。如若将配有英文歌词的曲调唱出,更加深了他们发现音乐韵律的机会。它打下的基础使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级进和跳进的可能。同样,《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对高音、低音的初识也是生动的,用小公鸡啄米表示低音,越往下啄米即往左弹奏,声音越低沉;反之,用小母鸡代表高音,越往上弹奏声音越高昂。通过形象的图画、恰当的比喻和具体的肢体动作,小朋友能快速感知高低音的概念,用小手模拟小鸡啄米时体会到的音乐趣味,还会让他们乐此不彼。

这样的教材,弥补了单一的手指练习与单纯的听觉训练或所缺失的趣味,小朋友们兴趣盎然地通过对旋律感、韵律感和画面感乃至手型的感知,形成发现美的基础,为较为抽象且具有逻辑性概念的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二、教学门径的适宜度是发现美的关键

用丰富的教学门径来刺激与调动儿童各种感官,提高他们对音乐各要素的敏感度,培养音乐综合感受能力,这在早期音乐教育中是突显的。

我们在弹车尔尼这类作品时,往往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即在节拍的处理上用打拍子的方法。但是,《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第一册《演奏》中的《阿拉伯舞》,对待每个句子的结尾都可以有这样的新意:先让孩子反复打前八后十六的节拍,以备用在句子中,当弹到这里时,把这个节拍加进去,这很容易解决小朋友在节奏认知上的含糊。接着,告诉他们第二句的结尾三个四分音符,是跳舞时跺跺脚三下,而到后面的音乐就是扭一扭……这样,不仅提供了一种掌握节拍的方便方法,还在弹得有些韵味中不断发现节奏美。教学中如遇到类似的小曲,可以灵活地采用这些办法来把握它的节奏、结构和风格。

教学门径的适宜度呈现在教材本身的引领作用上。在《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中,但昭义教授特别强调手指启蒙时的支撑,这一点在其他教材中较为少见。在教学中领会这套教材始终围绕“支撑”这个核心,在教音符之前,先运用“音束”练习,即五个手指同时支撑并自然靠拢,使得在初上琴时容易站稳手指,感受手臂自然落下后再提起的过程。同时,可以通过不同音区的移动让他们来发现声音特点,比如中音区的“苹果落地”、低音区的“飞机轰鸣”、高音区的“玻璃碎了”。经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后,逐步过渡到“金鸡独立”,就是由多个手指到单指支撑,搭建起弹奏自始至终探求的手指能力和声音奥秘。

通过生动有趣的弹奏讲解和富有新意的教学门径,在让儿童接受和处理外部信息以及提高对音乐各要素的敏感度时,给予他们认知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发现美的关键。

开拓钢琴教学之法,让儿童体验美

在谈到儿童钢琴教学时,由这样几个基础性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那就是:为什么?怎样做?做什么?在什么环境下?跟谁学?其实,这些问题与多元化的教学之法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是一直伴随着各个年龄的习琴者的。

社会环境对于学习的影响包括熏陶和情感。当我们谈到非正式教育对正式教育的铺垫时,各种问题会袭来,如:为什么要先多听多唱,再学习五线谱?难道不能一开始直接学习五线谱吗?这些问题带来的答案是:这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在这个阶段伴随着熏陶与情感,开拓多元的教学之法,从娃娃抓起,使儿童体验美是学习钢琴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听的训练是体验美的枢纽

“听”在启蒙时的引导直接关联到后续的推进作用,以音乐学院附小钢琴专业的儿童为例,他们个个都听觉敏锐,对声音的判断力强,虽然不可否认先天听觉因素,但他们在后天的早期阶段对听力意识的培养是不可忽略的。我们在教学中常会遇见一些弹奏困难的学生,这至少表明,在开始阶段没有好的引导导致困难常常出现,比如反复弹错音、弹错节奏等,以致漏洞越来越大,学习难以推进。如果启蒙时的引导能打好“听辨”的基础,之后的推进会变得较为顺利。

听辨能力是学习音乐的主要能力之一,包含两种概念:第一种是多听各种音乐,生活中需要处处留心培养儿童的音乐感觉,包括听钢琴、其他乐器、歌曲以及音乐会等,这是早期音乐教育重要性的体现。第二种是要学会听辨,首先是能辨别自己或别人弹的是美的声音,还是敲击的声音,也就是乐音发出时的状态,这成为一般范畴的乐感;其次,听辨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就像打拍子和指挥,打拍子可以用节拍器,可以拍桌子,而指挥的意义是重大的。这个能力关系到琴童对下一个即将来到的音的准备,包括手指弹奏状态的准备,节拍、音色的准备等,这是体验美的必经途径。

通过“听”来体验美,这必然和教材使用的衔接有着关系,同时也是一个普遍的事实。《菲伯尔钢琴基础教程》用“节奏说话”的形式,即用生活中具体的声音和节奏,让琴童先用听、说来感受节奏型,弹奏中遇到不易的节奏时,就换成他们熟悉的字词以快速体验与掌握。另外,对于低音区——琴童较高音生疏的区域,也通过听辨来训练琴童体验声音的感受,如低、中、高音区分别用大狗、生气的鸭子、鹦鹉的声音作为例子。在这套教材里,老师弹奏、学生听辨的材料,对于学生音乐能力的养成起到了突出的作用。

二、唱的展开是体验美的环节

从听、唱到演奏,“唱”成为音乐能力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因为唱是最简单、直接、基础性的音乐活动,在模仿各种唱时,其实是为儿童独立认知稳定功能,同时为内心音响的想象奠定基础。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童年期的认知能力是通过大脑对外来信息的处理及加工而得出的判断及行为指导。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认知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以,培养认知能力,让琴童的歌唱感甚至是整体结构感都出现让人吃惊的判断力,这不就是我们教师的一种成就感吗?

于是从生活中、教材中开拓“唱”是非常可贵的,在课堂上老师生动地唱一些片断,小朋友回家后也唱,甚至和奶奶炒菜时一起唱。《巴斯蒂安钢琴教程》在这方面呈现了较多的素材,它有中英文的歌词,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忆,适合中外儿童的学习。

在《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的每个独立单元里,通过音乐乐园用歌唱等方式达到乐学乐教的目的,在选曲上增加了小朋友们喜爱的电影主题曲、耳熟能详的民歌,如《起床号》《太阳出来喜洋洋》《铃儿响叮当》《粉刷匠》等,在歌唱这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中,达到让小朋友熟悉键盘、熟识乐谱以及后续音乐与技术兼顾的可贵目的。

搭建钢琴音乐之桥,让儿童创造美

音樂表现在钢琴方面的主要能力包含听辨能力、视奏能力、记忆能力、编配能力、即兴能力等,它们宛如一座坚实宽广的桥梁,直达成一种控制身体器官、依据审美想象、发出乐音的表演能力。毋庸置疑,创造美的先决条件来自认知方式,尤其在儿童认知发展七到十一岁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能根据具体经验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时更要合理引导视奏和记忆,以加强他们的音乐能力,同时培养音乐编配能力,享受即兴创作的成就,这样创造出的美才是一种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境界。

一、视奏是创造美的进阶

弹琴最终都会牵涉到视奏的问题。在钢琴的训练过程中,每弹奏一次,就会在大脑皮层和肌体动作上留有一定印象,改错时就如同用橡皮擦反复擦拭错的地方一样,难以避免留有痕迹。如果提前或及时干预掌握处理符号信息的方法与刺激记忆,小朋友们的兴趣会越来越浓,接触各种类型的曲目相应地多,各方面能力都会随之而上;反之,这方面能力弱或差,橡皮擦痕迹会越来越重,甚至可能会导致小朋友放弃学琴或学得索然无味。

因此,当小朋友是一张白纸时,教学材料及方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结构。探索视奏能力首先应该建立在如何对符号进行单元性编码及解读上,它与记忆和认知有绝对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分析和读谱习惯应该是我们最重视的问题,包含发音前用眼睛视读新谱、明确节拍和调性、懂得哪里是旋律哪里是伴奏,以及善于“向前看”等原则。

在教学中,往往会遇见有些琴童弹到《小奏鸣曲》时视奏很慢,C大调作品弹完,F大调、G大调都进行困难,错音、错节奏、指法乱等问题更多。对症下药的方法可以从简化和声开始,挑出旋律骨架,只弹时值较长的音;或者在同音反复时,去除反复音的同时加快眼睛移动速度;或者通过五度循环圈的位置快速判断调性,如视奏时先遇到一个降D音,那就可以想到随后出现的B、E、A音大多数时候应该是带降号的。《巴斯蒂安钢琴教程》每册都有独立的视奏,为教学搭了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级纳入的必考项目也包括视奏,其配套的练习谱难度级进、风格多样。按照教材由浅入深的编排,教师既可以按顺序展开,也可以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跳跃进行或混合进行,为后续的音乐创造搭好踏实的进阶。

二、记忆是创造美的储备

在儿童时期,认知与记忆相互作用。记忆能力包含了对视觉、动觉、听觉的记忆。肌肉是有记忆的,手较小的小朋友在弹八度,如巴赫《穆塞塔舞曲》的左手部分时,两个D之间就是靠肌肉反复的动作来记忆。但每个人的认知情况不尽相同,那就要增加其他的记忆方式,比如说和弦连接从主位到属位等位置上的记忆,这时,视觉、听觉的记忆就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还可以借助节奏型为记忆的抓手,通过它承载音调,对节奏记忆的同时帮助了旋律记忆的形成。比如《巴斯蒂安钢琴教程》中的《布鲁斯练习曲》表现的是一种悠然姿态,如果通过加附点节奏的变化或移调后的音响来教学,会更加顺利地用动觉和听觉来加强记忆。

三、编配是创造美的境界

经过视奏与记忆训练后,小朋友们获得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的手指跑动上,而且表现在对音乐的理解和善于表现音乐上。编配能力是一种美感的表现,假如一个小朋友能根据一首首小儿歌,自己编配一点伴奏,还可以弹弹、唱唱,那是多美的一件事啊!在这个时期构建的兴趣、乐感,对于将来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巴斯蒂安钢琴教程》第一套《乐理》部分,小朋友可以根据任意三个黑键编配一条小旋律。当他们在进行音响探索时,其编配创造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在《新路径钢琴基础教程》第一册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板块作为拓展,包括乐理知识、节奏型等,从模仿再至移调创作。经过这样的移调学习后转入和弦连接,当遇见属七和弦以Ⅰ-Ⅴ7的方式出现时,基础较好的小朋友在弹到句尾时会去寻找终止四六和弦(K46)到属七和弦再至主和弦终止的感觉。

这就是认知的基础,其实这个属七和弦或属和弦,它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智慧技能和动觉技能融合在一起。儿童时期培养的编配学习,是基础知识分析能力的另一种展示,最初是一种段落感,包括对乐段、乐句的感知能力,同时对不同风格的小曲编配,逐渐转化为诠释能力,也就是对节奏、和聲色彩、调性、音响、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把握。在童年时期,这种享受创作成就的音乐思维能力绽放,既是一种创造美的境界,也为后续专业、全面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琴童钢琴美的
好美的雾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