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与解构:淄博冯氏宗族源流和活动研究

2021-08-19冯玺铭

西部学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族谱

摘要:淄博冯氏在明中期由于自然灾害、政策等外部原因由河北枣强迁回山东淄博,和睦乡邻,团结地方,逐渐形成了世代流传的族规和家训来教化族人,同时依靠开垦荒田,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为后来的族人参加科举考试准备了物质基础。淄博冯氏以淄川冯氏为主体,部分向博山县发展,两地族人通过共同续修族谱等宗族活动以维系双方情感沟通和文化共鸣。从第十二代孙后,该宗族会及时迎合当朝统治,通过参加科举、从政等方式使淄博冯氏实现了从一个外回迁族到当地簪缨世胄的转型,从而提高了冯氏宗族在淄博甚至全国的影响力。近代以来,该宗族趋于衰落,凭靠祖荫及自身劳动得以继续在淄博继续繁衍生息。

关键词:淄博冯氏;族谱;宗族建构

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106-03

在结合元史、明实录、淄川县志等资料的基础上,笔者考证淄博《冯氏宗谱》中关于其由来和發展历史的几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试图在解构“族谱”这一宗族文化建构载体的过程中研究其所谓的“大历史”与社会基层“小历史”之间的重合与差异。

一、淄博冯姓起源

据《冯氏宗谱》(以下称《宗谱》)所载,“冯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叫毕万,被封至魏地。毕万有孙子文孙(即长卿),被封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这就是河南冯氏,史称冯氏正宗。二是出自归姓。春秋时郑国有个大夫叫冯荀子,因为封邑在冯,而得姓。”①该宗族族谱中采取了上述第一种说法作为自身姓氏的由来,也许是淄博与古冯城位置相近有关,据《元和姓纂》中所载与宗谱基本吻合:“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遂氏焉。”[1]250可互为印证。

冯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一支后代为避祸逃难,遂在原姓“马”字加两点为“冯”,从此改姓易地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但此说法难以找到史料支撑,紧靠口语相传无法判断其可靠性,加上此说法主要流行于甘、陕等地,与本文研究对象关系不大,故暂不论,待后人考证。

二、淄博冯氏源流考

关于淄博冯氏宗族的由来,《宗谱》有明确的记录:“粤稽我冯氏原籍系直隶真定府冀州之枣强县,始祖讳桂,前明初迁发来淄,占籍于仁寿乡。”①这一条记录看似确定了淄博冯氏宗族、根源于河北枣强县的论断,但实际上疑点颇多,经不起推敲。该宗谱上所记述,冯氏宗族是受到政府强制迁移才来到淄博定居,但如此大规模移民运动,明初史料竟没有明确记录。据《明太祖实录》所载:“戊子,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业者于凤阳屯田。”②这次徙民的目的地为安徽凤阳,不是山东,如果说当时真定府的冯氏一支不堪长途跋涉未能到达原目的地而留在了淄博,则太牵强,有附会之嫌,也无资料佐证。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上以山西地狭民稠,下令许其民分丁于北平、山东、河南旷土耕种。”②这也不能说明淄博冯氏的源流问题,只能说明明初河北与山东均因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农业生产遭到了破坏,至于两地之间的流民迁徙并没有提及。到了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7年),“徙山东、山西、湖广民二千三百余户于保安州,免赋役三年。”②据此来看,明初时河北应是移民的迁入地,而非迁出地,这是明初由山东向河北移民的最早记录。

在《宗谱》中关于其迁居淄博以来的第一次编修也有明确的时间记录:“康熙五十三年,岁次甲午孟冬,九世孙长安谨志。”①根据《宗谱》前面提到的“明初迁发来淄”,如果“明初”上溯到明洪武元年(公元1421年),冯氏移民来到淄博第一代人为始祖,到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只有十代人。也就是说,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到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开始攥写族谱,三百四十六年的时间只繁衍生育了十代人,平均三十五岁才能生育,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生育繁衍规律。经查阅《明史》《明实录》《淄川县志》《枣强县志》等大量史料,可知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到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这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移民共四十六次,没有一次是从河北往外省移民。元末,河北、山东都是当时全国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时日月薄蚀,烈风暴作,河北、山东旱蝗为灾。”[2]3356所以当时河北没必要再向山东移民了,完全可以去南方经济更发达、受灾较轻的地区定居生存。

另据《枣强县志》所载:“永乐元年,山西、山东一批移民来本县定居……世宗嘉靖二十四年夏,五月大旱,百姓流移。”[3]202这些来自山东的移民虽然在枣强居住了近百年,但在遭受到如此严重的天灾后,本能地想逃回山东故乡也是在情理之中。但对于这些山东移民来说,有两个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是可能会有被山东地方政府遣返回枣强的风险,因移民时政府给了丰厚的待遇(每人发锭三十两,备耕牛种子,免赋税三年);二是离鲁已久,回到山东可能会得不到土地,而这些移民世代赖以土地为生,凭借耕种过活。所以为了重新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以求得到合法的份属土地,这些返鲁的山东移民可能在当地自称以“明初从直隶枣强迁徙而来的移民”为名,在民间流传“明初枣强迁徙来山东”的传说。在当时底层百姓愚昧、文化程度低的背景下,以讹传讹,把一个谎言流传成了“真实”,有很大可能,移民中冯氏一支随之将其作为宗族源流写进了族谱之中,从而完成了一次宗族文化建构。

所以笔者在考证史料及结合《宗谱》的基础上,认为冯氏宗族应为山东土著宗族,大约于明嘉靖年间或之后从河北枣强迁于山东淄博定居,这种说法目前相对来说是比较可信的。

三、淄博冯氏的宗族建设与管理

淄博冯氏定居后,从仁寿乡迁到了地广人稀、便于生存的三里沟村繁衍,据《淄川县志》载:“东北乡,旧农泉村……三里沟。”[4]112在此之后,他们开始进行宗族内部的文化建设,逐渐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族规和家训,以此来教化族人,约束他们的行为。据《宗谱》载:“族长者,一族之领袖也。……须三支人公议,首在德,次在居于祖茔十五里以内,共推之,方于祭祀公事。”“一支长,族中虽有族长,遇有事故,族人散处各方,须有支长佐之。”①该宗族对于族内的管理进行了实践设计,通过公祭活动提高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加强对族人的控制。

在进行宗族管理的同时,淄博冯氏也开始注重对族人个人品行和价值观的培养,编写出一套以“人、家、国”三位一体的宗族家训,供族人学习和遵守。据《宗谱》载:“一、个人,心术不可以得罪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二、家庭,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三、国家,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①在此影响下,比如冯屏石“曾祖屏石公文学始创,家业始隆,遇岁凶,捐粟助振,煮粥食饥,闾里赖以全活,迄今犹颂”①。他团结相邻,救灾助贫,树立了冯氏在淄博当地的良好形象,扩大了其在当地的影响。

族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记录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及其事迹等方面的情况,是一个宗族的发展史、兴衰史。明清以来,社会阶层的变化导致族谱的撰修越来越趋于大众化,民间很多聚居的宗族都开始拥有自己的族谱。

淄博冯氏宗族每次续修族谱都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祖讳长安者,成其帙,距今八十六载矣。”①一般大约间隔八十年左右,冯氏族人会根据时代变迁进行续修,这个间隔也不是固定的,如遇到战争等外部影响还会因时制宜进行调整。修谱事关一个宗族的精神依靠,淄博冯氏主持修谱之人一般都会选族内受过教育或者文化程度较高之人参与。梁洪生的《谁在修谱》指出:“一类,辈分高,热心公益事业,较有威望者;二类,退休教师或者其他一些从事脑力劳动的文化人;三类,部分退休下来的乡村干部……”[5]冯氏迁居于淄不久,族内大多数都是农业生产者,自然受过教育的族人便是主持续修族谱的不二人选。冯氏对于族谱世系的撰写有着特别的规定,主要有两条标准:有无子嗣和功名,“列名下,细字双行,挨次字号排行功名、生卒、配氏、葬地、子嗣,双行未完接七字长行,有功德可述者,另行起,后写生卒氏子,总论只写长行。”①修谱凡例对于是否有子嗣及是否是子来决定宗谱所记述内容,谱例范式,能上谱的有哪些人,记述上谱之人范式,事无巨细,都有说明。

四、淄博冯氏的科举与文化

当长期赖以土地生存的农业耕作不能使得冯氏宗族进一步繁衍发展的时候,族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参加科举,通过入仕来摆脱以往的生存状态,以光耀门楣和扩大宗族在当地的影响。淄博冯氏通过历代经营的祖产土地收成来供养族内科举的人,“当时家里都种祖上传下来地的,没什么额外的,都是省出来粮食供着那些祖先。”③自十二代孙冯君擢开始进入兴盛,冯君擢祖孙三代皆中举为官,据《三续·淄川县志》載:“冯君擢,乾隆乙酉年拔贡,甲午举人,选郯城教谕。”[6]453“冯继照,君擢子,嘉庆辛酉拔贡,官沾化县教谕……补修武在任十三年。”[6]455他们在担任地方教谕等职务的同时还在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可以看出,清中期是淄博冯氏开始兴盛的一个节点,此后,冯氏的科举事业更加繁荣,官阶不断变高,“钦赐翰林院检讨衔……山东冯维坊等四名。”④虽然淄博冯氏中举者相较于其他地方宗族较少(五贡5人,举人2人),但都为官正直,将冯氏家训一直悬于心中,时刻警示,在地方治理和传播地方文化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冯氏任修武县知县期间,除主持篡修、刊刻了《修武县志》外,还刻印了其父冯君擢的授业塾师,淄川人司天开撰作的《四书汇解》四十卷。”[7]作为淄博冯氏在博山县的分支,博山冯氏也为淄博冯氏的科举事业付出了努力,“冯永祯,同丙戌榜,受知昌平州,同乙酉己见进士。”[8]52淄川冯氏与博山冯氏科甲蝉联、亲如一家,在这个时期,冯氏都有族人在中央或地方担任官职。他们之间关系密切,形成了宗族状的政治基础,提高了淄博冯氏在山东甚至全国的影响力。

随着《宗谱》里冯氏家训的耳濡目染和宗族内部文化氛围的浓厚,当时的冯氏名人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颇有价值的文学著作。如淄博冯氏十二代孙冯君擢撰《抑抑齐稿》,冯继照参与撰《修武县志》及《般阳诗萃》等行于世。这些文稿对现世的淄博冯氏仍有重要意义,影响着后代的文学素养。

五、近代以来淄博冯氏的生存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与战争破坏了淄博冯氏正常的生存方式,该家族开始由盛转衰。山东近代矿产行业的发展占据了大量农田,加上黄河下游时常决堤泛滥,导致冯氏族人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来挽救宗族的繁衍生存。

“大概是清末的时候,你老爷爷的爸爸挺能的,家里没活干了,年轻的时候撇下你老爷爷去闯关东了,给人看林场、打狍子。”③这体现了晚清时冯氏族人为了生计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和敢于闯荡的勇气。

1905年,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制被废除,迫使淄博冯氏改变以往形式来适应新社会。淄博冯氏第十八代孙冯衍水于1940年出生,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教育,就读于淄博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小学人民教师,为解放后的淄博在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对笔者的谆谆教诲至今仍萦绕在耳畔,不论身处何方,都始终不忘冯氏家训的精髓所在——树正气,做正人。淄博冯氏族人不仅投身于教育,新兴产业、手工业等行业都有他们的身影,“冯乃藻,山东博山冯八峪村人,出生于一个陶瓷艺术世家,……一九九三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同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一九九二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①他们用艰苦劳动和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六、结语

作为明清时期北方迁移宗族发展的一个个体,淄博冯氏大概在明中期迫于生存返鲁,立足地方,救助乡里,作训制规,教化族人,续修宗谱,不断完善了宗族的内部管理和文化建设,得以在淄博地方长兴不衰。后通过科举制,宗族内部出现了很多影响地方的名人,有的造福一方,视百姓如衣食父母,有的《诗》《书》传家,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作品,冯氏宗族得益于此,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和在地方社会的地位。经过近代的冲击,淄博冯氏逐渐调整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方式,顺应时代潮流,掌握机遇,体现了一些北方宗族在围绕族谱建构与解构这一中心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特点。

注释:

①淄博冯氏宗谱第五次续修编篡组《冯氏宗谱》1998。

②《明实录·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

③作者2020年12月在淄博市三里社区与淄博冯氏第十九代孙冯伟的访谈。

④《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25年重修本。

参考文献:

[1] 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 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 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第51册)嘉庆枣强县志、枣强县志补正、康熙安平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 张鸣铎.乾隆·淄川县志[M].(出版地不祥)艺林石印局,1920.

[5] 梁洪生.谁在修谱[J].东方,1995(3).

[6] 方作霖,王敬铸.宣统·三续淄川县志[M].(出版地不详)艺林石印局,1920.

[7] 邹宗良,孙文文.《般阳诗萃》中的蒲松龄诗与聊斋诗的编年问题[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5).

[8] 富申.乾隆·博山县志[M].(出版地不详)艺林石印局,1920.

作者简介:冯玺铭(1998—),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单位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社会史。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族谱
父亲在灯下修族谱(二首)
父亲在灯下修族谱(二首)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高级谱牒师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探究宗族不断编修族谱的特点及其原因
加强族谱档案工作 丰富乡村历史文化
基于表分区和内存数据库的族谱生成系统优化
佳士得9月拍卖徕卡“族谱树”
吴有春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