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健康发展

2021-08-19董清义

西部学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价值体系,其理论旨趣在于培养民族成员的民族自我意识、态度和行为取向,以推进和保护民族利益为己任。在中国,民族主义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民族保守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狭隘、极端的民族主义也制约、阻碍着国家复兴与民族团结。通过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表现的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引领着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健全我国国民心态、建设现代民族国家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了助推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主义;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3-0016-03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持续推进,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各种社会思潮冲突激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面对国内外深刻复杂的新变化以及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内在张力,我国社会迫切需要凝聚和整合价值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出现了质疑全球化、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社会思潮,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的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于我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何给民族主义思潮以合理价值观引导,规范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方向,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表现

自从地理大发现以来,民族國家的发展便纳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国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国家形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西方近代民族国家产生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现代民族国家建立在“民族”基础之上,民族主义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性力量、意识形态基础和合法性根据。与西方国家“内生型”的民族主义有所不同,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是在反抗西方列强入侵时所产生的“应激型”民族主义,中国人的近代国家意识正是伴随着国家独立与主权意识的高扬而逐渐形成的。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残暴入侵等民族灾难之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亟需把各民族以及社会各阶层聚合成一个紧密环抱的“共同体”,“振兴中华”成为仁人志士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整合各民族、确定民族身份、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提供了思想资源。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打破了中国的国门,被裹挟着卷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面临着民族性丧失与现代化滞后的双重困境。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特性,破坏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严重落后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不得不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全方位地向西方学习,可是西方这个“老师”并非和平使者,而是民族大敌,总是侵略和欺负中国“学生”[1]。眼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保守主义者厉声叫嚣要维护民族利益、保守民族特质、抵制文化殖民。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全球化导致全球分裂化、西方霸权主义在世界横行、新殖民主义在全球扩张的危急态势,民族保守主义以一种新的面貌甚嚣尘上。

在经济上,民族保守主义者以爱国者自居,号召国民勿忘国耻,抵制西方列强的商品和资本输入。他们排斥、畏惧、抗拒经济全球化浪潮,极力批判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认为“所谓经济全球化仅仅意味着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绝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1]。全球化导致了全球分裂化,西方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受益者,西方以外的“后发国家”和弱势民族日益边缘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合理的世界秩序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全面打开国门,一味追逐全球化浪潮,最终只能落入“发展的陷阱”,成为“西方的附庸”[2]。

在文化上,民族保守主义者批判全球资本主义通过强力推行一种同质的文化、信仰、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妄图建立一个在文化和价值观上高度同质化的世界。他们认为中华民族如若不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同化西方文化,中国将失去文化自主权,成为文化殖民地,最终导致建立在文化相似性基础上民族身份的瓦解。因此,唯有保守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质、还原民族文化的本真性才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前提。在看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民族保守主义者也表现出了颇为鲜明的褊狭心态,他们明确地反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试图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取而代之。一方面,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存疑,为此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严辨“夷夏”,否认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合理性的同时拒不承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的基本事实。另一方面,他们热情鼓吹“儒化中国”,企图用儒学(儒教)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为此,他们主观、武断、片面地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归结于“文化激进主义”,批评甚至污蔑、攻击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水土不服,理应退出历史舞台。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利益的重组与社会关系的重构给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带来了众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多样化社会思潮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演变不断调整变化,民族主义思潮的复兴也随之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易变的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着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指引着社会意识的健康发展方向[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主义思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使民族主义朝着爱国、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任务。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国民心态

作为国家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国民意识的塑造和理性心态的养成,在内部更为坚实柔韧,在外部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虽然我们的人民有着极为深厚的道德文化传统,但一些人作为公民的公共意识匮乏,权责意识不足,道德修养有待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公民意识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增强和大众修养的提升,要求公民积极广泛地参与政治生活而主张其政治权利,塑造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轴心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理性自律精神。对待外部世界,需得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克服狭隘民族主义或种族自我中心主义,自觉抵制盲目排外和夜郎自大的恶习,用自信包容的文化气度提升个人素养。要深刻认识到全球化趋势不可扭转和回避,唯有学习别人的长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艰苦奋斗和不断创新,才能迎头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突破。

健全的国民心态可推动民族主义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它将促进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提升,使得爱国主义这一重要而积极的力量源泉不止于单纯的爱国情感的表达,而是将社会心理层面上的爱国情绪上升为自觉的民族意识和政治主张,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同时不会因为狭隘民族主义的喧嚣而失去对基本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判断力以及抵制错误思想和倾向的能力。通过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通过借鉴、吸收、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西方先进文明的合理资源,来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用经济发展的硬实力、充满活力的文化软实力证伪民族保守主义的狭隘言论[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新时代公民道德准则,强调遵纪守法、履行义务、承担责任的公民行为规范要求,倡导热爱和平、开放包容、虚心学习的大国姿态和长远眼光,为推动民族主义思潮朝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奠定了价值观基础,为进一步打造现代民族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现代民族国家

在世界现代性历史框架中,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异常亲和的血缘关系。民族主义兴起之地诞生了一大批民族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现代政治制度的革命性改造,为西方国家赶超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如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国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并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传统封建小农意识以及民族保守主义思想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难以契合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在国际上,全球化与民族化的互动发展为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市场空间、资金技术和经验借鉴,同时又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多依附性难题,冲击着国家意识形态领导地位,使得国内矛盾与国际矛盾丛生。为了应对全球化与现代化双重挑战,塑造现代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根基,就必须构建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借鉴了西方民族国家发展的现代文明,修正了我国民族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精神动力。

对内,要用现代性的价值观指引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即认为国家的秩序和安全应建立在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之上,并以增进公民福利为主要目的,体现现代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特质。追求面向大众的自由与平等,尊重公民自由权利与个性发展,寻求覆盖当代与后代民族利益的实现,同时以民主的方式解决民族、族群矛盾,实现各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加拿大学者叶礼庭曾说“民族主义常常是对现代性的反动,一种对经济上受困或衰退的阶层和地区之落后的辩护”,而“饥饿的民族”对于反抗执政者和压迫者的统治,建立自己的家园有着更强烈的渴求[6]。因此,唯有经济实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解决民族地区、民族间、民族内部的问题,继而防止民族分裂分子以寻求本民族更好发展的幌子来蛊惑人心。

对外,由于现代民族国家代表性特征是主权独立,因此要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对我国民族事务的干涉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民主不同,西方敌对势力主张“绝对西式民主”和“普世价值”,严重扰乱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发展。新干涉主义者宣称“人权高于主权”,认为主权不应与国家相联系,而应与国内人民相关联;对此要从思想上给予引导、政治上予以批判、行动上辅以反击。

此外,民族分裂主义犹如跗骨之蛆难以驱散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意识形态阵地受到冲击,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些消极、狭隘的思想易被夹带进一些思想不坚定的民众头脑当中,严重腐蚀了国家肌体和人们的灵魂,导致出现一定程度上意识形态领域的被动局面[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的最大共识能够通过巩固自身意志抵抗消极言论的侵蚀,实现全社会各民族思想上的团结统一,让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不攻自破。只有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为打造现代民族国家提供坚实的价值共识基础。

全球化与民族化构成一个张力系统,既相互连结、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共同影响现代民族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因此,务必理性地看待两者的矛盾张力,使其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在经济上,既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开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要通过强调民族性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本身的历史经验,都证明狭隘的民族主義会走向封闭,封闭会走向落后、走向衰弱,唯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但是也要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因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的不利地位,使其任何放任和超出限度的开放都有可能导致民族利益的丧失,直至危及自己的生存,唯有保持国家的独立自主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需要高度整合,分散在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权力要做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分配。然而,东西方“边缘与中心”的两极格局只会使东西方差距不断扩大,国际关系中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注定会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陷入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改变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共同掌握自己和人类的命运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诉求[8]。

民族国家对于确定性、安全性和归属感的追求,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法性支撑。中国顺应世界历史走向民族国家联合的必然趋势,于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共同体理论,深刻阐发超越西方单一中心现代化道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实现各民族国家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合作共赢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随着世界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主权国家需要遵循统一的国际关系规范和法则。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增强,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逐渐提升。但是,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就必须传播好中国声音,使得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民族主义培育对同胞的关切,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超越民族主义,主张将这种关怀延伸到一切人类,体现了世界主义的宽广情怀,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相连相通。因此,我们务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目标取向,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为健全我国国民心态、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房宁,王炳权.论民族主义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3.

[2] 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6.

[3] 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

[4] 叶礼庭.血缘与归属——探寻民族主主义之旅[M].成起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7.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

[6] 塞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8.

[7]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5-6.

[8]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4.

作者简介:董清义(1965—),男,漢族,辽宁朝阳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马双)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