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用航空对城市人才流入异质性效应分析①

2021-08-18马明婕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3期
关键词:高铁航空人才

马明婕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00)

交通方式对人才流入关系的研究起源于对民航运输业与劳动力就业的描述性实证分析[1],认为航空运输业的就业效应应分为间接和直接两类。在高铁开通早年,高铁对人才流入关系研究较多,林晓言等[2]对武广高速铁路沿线站点城市人才吸引力进行测试,结论证实有高速铁路城市人才吸引力明显高于无高速铁路。董艳梅等[3]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采用PSM‐DID 方法对我国高铁建设的就业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高铁建设显著提升了高铁城市的就业水平。杜兴强等[4]研究认为,高铁开通能够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企业数量,从而增强企业高级人才吸引力。

此外,许多学者也运用了不同方法对影响人才流动的要素进行分析。徐倪妮等[5]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环境是影响省际科技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王冲[6]借助灰色关联法得出宏观经济运行、产业结构、财政投入、劳动报酬和研究环境等五类因素对高校科技人才影响较大。

可见,城市对人才集聚的吸引力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交通在加强城市人才流入吸引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国内对于高铁和其他宏观要素对人才流入影响分析较多,但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案例大多是以单独省会城市为依据。而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鲜少提到航空这一交通因素,因此,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政策指引下,完善促进民用航空发展的同时,研究民用航空对城市人才流入的影响极具借鉴性,同时也可为人才的流动提出保障政策。

1 变量与方法

1.1 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为城市人才流入量,采用2013~2017 年国家统计局测算的流动人口监测数据中跨省跨市流入大专以上的人才数量,核心变量为航空吞吐量和高铁客运量,采用历年民航和高铁的旅客人数作为标准,稳健性检验的核心变量为航空和高铁的旅客周转量,反映一定时期内航空和高铁旅客运输工作总量的指标,研究表明,交通成本的下降以及航空通勤率的提高都会很大程度影响人口的流入和流出。控制变量Tgdpit为地区生产总值,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Kingsley E 等[7]认为工资水平是影响地区劳动力供给量的关键要素,大多研究人员认为经济越发达的城市,更能体现就业的公平性。Pdit为城市年平均人口,代表城市人口密度,人才数量统计包含于人口密度,变化势态大部分与人口成正相关。Cpit为居民消费指数,表示该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消费水平同样决定了城市居住者的生活支出,一般消费指数高的城市,人才选择性不大。Fiait为固定资产投资额,代表城市便捷度和建设水平。徐倪妮等[5]认为决定城市便捷度因素包括市政服务、交通设施、文娱设施和医疗卫生水平等,便捷度高会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人才会有较大吸引力。刘宗明[8]认为投资对就业的冲击会持续10 个月后进入超调状态,就业趋势呈驼峰状;Nprit为非第一产业产值占城市GDP 的比重,张车伟[9]认为第二、三产业的弹性较第一产业大,第一产业产值越高,二、三产业就业岗位越少,对人才的吸引力较低。Hcit为人力资本,城市每年教育财政支出与在校学生人数的比值。张明志等[10]认为人力资本很大程度制约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和劳动力质量,进而可能会影响该城市的产出效率和经济,具体见表1。

表1 相关变量定义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来源于2013~2017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个城市的地区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库、中国铁路客服“12306”官方网站和部分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网站。人力资本中在校学生数统计的是高等学校、中专学校、中学和小学在校人数。为了保证模型稳健和结论有效性,除去拉萨市等少量城市部分不完整数据,选取了30 个省会城市,8 个变量,2013~2107 年的面板数据。

1.3 方法模型建立

选取全国30 个省会城市数据,由于每个城市的发展特征不同,为异方差,对变量做对数处理,回归模型如下:

β为回归方程系数,i为30 个省会城市,t为年份,εit为随机误差项,μi为异质性截距项。

2 实证分析

2.1 实证结果

借助Stata15.0 对2013~2017 年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分为总体效应和异质效应两部分,参考《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城市年末人口作为划分城市规模等级的标准,将城市划分为1 000 万以上的特大城市、500 万~1 000 万的超大城市、300 万~500 万的 I 型大城市城市、100万~300万II型大城市、50万~100万的中等城市、20 万~50 万的I 型小城市和20 万以下的II型小城市。由于选取省会城市,将7 种不同规模的城市简要合并为超大特大城市、I 型大城市和II型大城市3个板块,见表2。

表2 各项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2.2 全国层面总体分析

表3是运用模型进行参数估计,R2和调整后的R2值均达到53%以上,说明拟合程度良好。首先,居民消费指数对人才流入呈现在负相关,P值为‐12.36*,表示居民消费水平越高,对人才吸引力就较低,这一结论与大多研究结论一致。其次,城市GDP、非第一产业比重与人才流入呈正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城市经济总量越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航空的建设会促进大城市第一产业就业转移,同时也会促进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提高,绝大部分人才将会选择流入。

由表3可知,航空吞吐量和人力资本与人才流入呈正相关,且在5%水平上显著,航空发展的越好,便利交通将会带来大量人才。人力资本比例越高,代表城市的教育水平较好,对人才的吸引产生集聚效应。最后,人口密度与人才流入正相关,系数为0.504***,人的迁移带动人才迁移,同样也会产生集聚效应。模型一更换为高铁客运量后为模型二,如表4所示,R2和调整后的R2值为52.4%,模型拟合度良好。高铁的客运量与人才流入成正相关,5%水平上显著,影响系数小于航空。因此,对全国层面来说,航空和高铁的发展同样对城市人才流入有一定的影响,对比显著性而言,高铁的发展对人才流入作用更大。

表3 模型-参数结果展示

表4 模型二参数结果展示

2.3 超大特大城市区域分析

由表5~6可知,航空的发展对人口规模在500万以上的城市人才流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而高铁的发展对城市人才流入的影响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铁对超大特大型城市人才流入的影响更大。由于超大特大型城市大部分地理位置处于东部,高铁运输网较为发达,人们倾向于在此居住,因此对人才流入的吸引力较强。并且超大特大城市周边距离较近的市区县镇人才,相比航空,更愿意选择价格更有竞争力且通勤率高的高铁,发达的北上广地区高铁的站点以及通往全国各地的线路、时间和班次非常便捷,对于即走即回的出差人士,更为便捷。

2.4 I型大城市区域分析

从表5~6 可知,I型大城市航空发展对城市人才流入P 值为0.048 0,表明航空的发展对人才流入并不明显,而高铁对其人才流入的影响显著,P值为0.358***。对于I型省会城市而言,省内流动的可能性高,绝大部分流入的人才来源于本省各市区县镇,或者是在外省读书返乡就业,对于这部分在省内流动的人才,一般会选择高铁出行而不是航空,高铁的发展对人才流入影响较大。

表5 模型参数结果展示

2.5 II型大城市区域分析

选取的II 型大城市大部分处于全国西部地区。对于人口规模在300 万以下的II 型城市,从表5、表6中可以看出,航空和高铁的发展对城市人才流入影响的P值分别为0.289***和0.237**,航空和高铁的发展对人才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航空城市对人才流入影响更明显。“一带一路”政策实施下,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各种就业机会,航空发展也将会更好的吸引人才的流入,并且西部大开发计划实施,也将为前往偏远城市支援的人才提供便捷的交通。

表6 模型参数结果展示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对于全国层面,交通方式的发展对城市人才流入效应具有一定影响。航空对城市人才流入的影响略低于拥有高通勤率及亲民价格的高铁。(2)对于特大超大型城市,航空的发展对城市人才流入并无明显影响,而高铁的开通和逐步发展对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入吸引力更强。(3)对于II型大城市,高铁明显比航空对城市人才流入影响力更强。(4)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I 型省会城市,航空和高铁对人才流入有显著影响,但航空的发展对II型城市人才影响力略强。

3.2 讨论与建议

对于全国而言,高铁对城市人才流入影响比航空更为显著。航空和高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发展并不是全国各省促进人才流入关键因素和充分条件,而是作为人才流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通中介,提高流动的效率和速度。

航空的发展对城市人才流入影响程度不同。对于人口规模大、经济发达、偏中东部的城市,航空发挥的作用不大,该类城市应重点转向高铁发展;对于其中处于高铁枢纽或者中心衔接处的核心城市,应该发挥以点带面,带动周围区域一体化发展,增加周围非省会小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以此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强自身城市吸引力和集聚力。对于I 型省会类大城市,人才吸引主要来自于省内或周围市区人才,因为距离近,对高铁的使用和选择更多。最后对于人口规模较小的、偏西部的II型省会大城市,由于西部大开发计划的实施,航空业也为一些支援西部的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便捷,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流入,应加快航空等各类交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更应该从城市实际出发,促进产业转型,城市协同发展,通过政策红利和交通便利共同促进城市和人才发展,最终实现全国人才均衡化和发展协同化。

本文所涉及到的控制变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人才流入效应。第一,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产业大多涉及附加值高的产业,因此城市非一产业比重越高,就业机会就越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越高。同时,航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第一产业水平,促进二、三产业快速增长,因此,应该积极主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而对于经济发达、地理位置好、且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应加强高铁与航空协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二,人力资本对城市的人才就业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大院校应提高教育水平,贯彻落实好教育为本的理念,扩大城市人力资源库。第三,物价指数较高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才的流入。

加快人才流入不仅要从城市本身出发,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还需加快机场和高铁建设,充分发挥交通的便捷性,提高各大机场的通勤效率,节省顾客的时间成本;制定好航班产业化调控表,提高运行效率。

猜你喜欢

高铁航空人才
人才云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高铁会飞吗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第一次坐高铁
航空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