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对策和持续推进

2021-08-16肖晓华蒲和平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数字校园智慧校园

肖晓华 蒲和平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高质量持续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既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摆在众多高校和职能部门面前的难题。新冠肺炎疫情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学校信息化的关注热度,进一步凝聚了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共识。文章基于多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与积累,本着紧跟新形势满足新需求,从实践创新角度分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在总体需求、管理服务、教学应用、信息安全、经费保障、成果取得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及其成因,提出了因校施策破解难题、服务育人持续推进的对策建议。文章最后聚焦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提出了以服务育人为根本,着力解决热点、痛点、重点等关键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困难;应对策略;持续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13-0001-05

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二百多个国家[1]、许多人都急需获得信息化服务之时,人们骤然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千家万户的距离竟然如此之近。社会各界人士以各自视角和标准开始评判先前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其间既有赞许和肯定,也有埋怨或批评。面对此情此景,作为高校信息化职能部门员工,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撇开人们的点赞、批评或议论,自觉把精力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上来,坚持实践论“道”,坚持问题导向,既藐视困难又重视困难,优化决策重点突破,因校施策持续推进,提高育人质量,努力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正视困难,精准梳理,有利于找准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突破口

新的历史时期,面对高校师生员工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更大需求,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各高校和广大业内同仁都在想方设法把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其间,针对“统筹难、治理难、推广难、兼顾难、保障难”展开研讨,根据学校职能部门和人员构成等具体情况及时梳理主要问题和成因,找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突破口,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基础性工作任务。

1.需求众多统筹难

高校信息化建设点多面广,服务对象涵盖所有师生员工[2],建设任务繁重,需要统筹的因素多。具体表现为:一是硬件设施和软件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系统需要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等硬件设施为其提供运行环境,而硬件设施又只能通过应用系统发挥效益。如果这个关系把握不好,就会造成硬件资源闲置浪费,或应用系统缺乏有效支撑。二是管理服务与教学应用建设。重管理轻教学是信息化建设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因为许多管理系统成效立竿见影,而教学应用见效慢,稍有不慎就会偏离教学服务这一中心。三是基础平台与业务系统建设。一方面,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中台(中心)等是支撑学校信息化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但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业务系统的支撑,基础平台同样会陷入“空转”的状态。四是重要数据源系统与其他办公业务系统建设。学校部门众多,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化应用需求,仅有重要数据源系统,难以实现信息化应用的全覆盖。另外,网络安全建设也需要与其他建设同步规划和实施。

2.数据分散治理难

软件迭代更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特有属性之一,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没有一劳永逸的系统,唯一不变的是对数据的依赖。数据治理既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抓手。高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众多,各自都管理着学校某一方面的数据,要实现这些数据的统一管理,就必须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其工作量巨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在现存的历史数据中,各种重复、无效的脏数据大量存在,信息不全、数量不齐也是普遍现象,数据的清洗既费时又费力,特别是在学生离校、教職工调动时,要补齐数据更是困难重重。在数据治理中,为了实现数据的统一流转,必然涉及现有工作流程的修改或再造,而要改变人们多年来形成的工作习惯和惯性思维,使其接受改进措施,难度可想而知[3],往往一个部门工作受阻就会造成全校流转不畅的局面。

3.教学应用推广难

教学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受办学条件、师生信息素养和水平、配套政策的影响较大。首先,一流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建设,往往面临技术和资金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集中使用高速无线上网技术的难度大;另一方面,智慧教室建设动辄需要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投入,对学校财力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其次,信息化教学提高了对师生能力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化操作技能,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学生也必须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保持。信息化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需要师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很多工作都需要向课前和课后两头延伸,如果没有配套的政策激励和特殊需要,师生的热情难以持续。

4.安全管理兼顾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在实际工作中,倘若网络安全不能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任何“目的、基础、保证和努力”,都将自动归零。而对于高等院校,尤其是信息服务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层面,会发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管理兼顾难”,还确有许多真实情况:首先是认识上不统一,对“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行业通行法则难以达成共识,认为网络安全是网信中心和技术人员的工作,与自己部门和个人无关。其次是二级单位不知道如何进行网络安全管理,导致找不到着力点,现行的安全管理模式没有从源头上发挥消除安全隐患的效用[4]。三是安全性与易用性矛盾突出,多次认证、访问范围限制、强制密码策略等许多安全措施都会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部分网关型安全设备还会降低系统性能,而用户却希望越简单越好。四是高校网站多、信息化系统数量大,要全面达到等级保护要求,不但时间较长,费用投入也十分巨大,造成等级保护合规难。由此可以看出,做到网络安全的多方兼顾,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难题之一。

5.经费投入保障难

当今社会,信息化处于科技发展的前沿,其设施系统技术含量较高,与之相适应,其建设经费投入也比较大。高校通常是信息化成果应用的引领和推动者,许多新技术、新产品都是在高校率先投入使用,无论是IPv4网络,还是WiFi、IPv6网络皆如此。由于新产品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都较高,导致购买成本高。另外,由于设备系统技术含量高,对人员的技术要求相应提高,运行维护需要的经费也比较高。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导致信息化系统更新换代快,使用年限与常规教学设备相比较短。这几个因素叠加,决定了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而实际情况为:经费有限是绝大多数高校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5];基本的教学投入、学校运行、教职工工资等必须要优先保证;信息化建设经费时常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校方对信息化的经费投入有难处和难以为继,结果造成功能体验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6]。

6.显著成效获得难

在全球范围内,各行业包括各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应用与需求的旺盛景况令人目不暇接。从中,人们也发现,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永无止境,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想取得有影响力的成果并非易事。换句话说,各高校的信息化工作均存在着“显著成效获得难”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校园信息化服务涉及每一个部门和众多师生员工,而技术手段和管理服务人员总是有限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全身心地投入,某些时候,也不一定能获得所有师生员工的认可。二是同类兄弟高校实力相当,信息化建设内容和步伐都大致相同,如果先前没有研究、建設和创新积累,要想实现校际间的超越,难度很大。三是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更多地需要通过业务应用来进行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才能以教学、科研、管理的成果体现出来,这也是“社会评价”和“行业认知”难统一的表象和纠结。

二、发挥优势,因校施策,有利于破解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难题

面对困难和问题,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这里,笔者试着以“因校施策”为出发点,结合工作实践,就各校都会涉及的六方面困难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难题破解“抛砖引玉”。

1.应用为王,持续满足基本需要

通常,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适度和集约的指导思想,以满足基本需求为导向,用户至上[7],统筹教学、管理、科研、生活必需,分层次、分阶段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一是优先保障网络基础和教学环境建设。校园网络覆盖所有教学办公场所,及时建成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定期更新多媒体教学设施,切实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二是加强数据中心和学校职能部门数据源系统建设。要围绕为全校应用提供条件保障来进行数据中心建设。以人、财、物管理为主线,以教学、科研为纽带,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在满足师生基本应用需求的同时,为后续信息化建设提供数据源支撑。三是搭建数字校园基础平台。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对所有校内应用系统进行身份认证,对数据进行集成处理,校级中心数据库和各应用系统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完成相互间的实时数据交换。四是基于中心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开发全域应用。以提升体验为重点,建设统一服务门户、移动门户和办事大厅。五是适时进行校园卡、后勤服务[8]和平安校园建设,进而极大地方便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

2.数据为芯,稳步推进管理服务

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数据这个核心,保持定力,以够用为原则,以数据收集治理为主线,优先进行数据源系统建设。采取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等多种手段稳步推进管理服务。一是加强人事、教务、科研、学生管理等数据源系统建设,让学校所有核心数据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保存。这些数据是学校信息化应用的基础,离开这些数据,信息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高大上”的信息系统都无法运转。二是建设智能填报、机构知识库等系统,方便师生数据收集,为数据治理提供必要手段。通过填报系统为各种未在职能部门系统中管理的数据提供统一采集平台,通过机构知识库最大程度减少师生论文、专利等的填报工作量和录入错误。三是以服务师生为目标,以数据为魂[9],逐步推进管理服务向纵深发展。把“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理念落到实处。例如,建设网上办事大厅,重点考虑财务系统的缴费、报账和教务系统的选课、成绩打印等特色应用建设。这样,信息化管理服务才会与时俱进,深受师生喜爱。

3.普惠增效,助力教学质量提高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更是检验学校信息化成效的落脚点,在信息化建设中坚持教学优先、普惠增效的基本原则,优先建设应用范围广、受益面大的教学信息化设施。一是通过移动端和PC端融合构筑课程中心,依托网络,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创造条件,为全校所有课程提供资源聚集、教学应用的基础平台。二是以课堂互动为抓手,在全校大力推广“学习通”等互动教学手段,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感受现代教学方法带来的变化。三是以“教师工作坊”为抓手,建设微课录制室、录播教室,提供移动录制设备供教师借用,向教师开放资源制作专用设备和场所,在资源建设上实现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的融合,尽最大可能增加受助教师和课程的数量。第四,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普遍推广与引领示范相结合,开展信息化素养培养和团队建设[10],努力加强教学信息化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具有本高校特色的“平台建设、业务应用、教学研究相互促进”运行机制。

4.多措并举,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要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涉及学校众多部门、不同层面,以及师生员工的履职尽责、互动监督问题,实践中依靠单一手段很难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因此,必须认真考虑校情、部门设置、人才作为程度等具体情况,多措并举,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一是要健全组织机构。通常,需要学校和主要业务部门层面解决的信息化工作重大安全事项,大多属于比较棘手的宏观、中观问题,必须转变内部治理观念[11],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的学校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切实制定全员参与、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网络安全工作机制,为网络安全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要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应专门针对二级单位制订网络安全日常工作清单,作为指导和检查二级单位网络安全工作开展的依据。三是要加强技术防范。配备防火墙、漏洞扫描、IPS、VPN、审计等安全设施,建立学校舆情收集与监控系统,还可购买部分安全厂商的定制化服务,全方位加强技术防范。四是要强化措施落实。必须做好重要系统的等级保护工作,认真落实有关实名制、溯源审计、敏感信息保护、邮件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5.开拓创新,多渠道聚力信息化

学校在尽量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12]的同时,还可以与运营商、银行、信息化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缓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压力。一是学校与运营商进行网络基础业务合作,在保证学生免费使用教学办公区网络的同时,向运营商开放校园网络出口,以满足师生个性化的上网需求,既能让手机用户更好地享受运营商的套餐服务,又能通过账户漫游减轻校园网络的出口压力,同时可通过合理借力运营商,解决VPN、安全审计、BASE等设施的建设问题。二是学校与银行进行深度合作,推进经济信息一体化建设。通过业务推广和资金沉淀,银行可以为学校免费建成一卡通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全校统一收费平台、缴费机等信息化设施。三是学校可通过挂牌宣传、共同研发、推广示范等方式寻求校友和企业赞助,建设网络实验室、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信息化基础设施、部分智慧教室和信息化软件系统等。

6.因地制宜,集中发力局部突破

对非一流大学的多数普通高校而言,要在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都走在前列着实比较困难,但如果选好、选准工作方向,“因校制宜”和“重点发力”,在某些方面实现突破,既有实践的可能性,也有较高的成功率。以下述两个工作方向为例,大有“深改和实验”价值:一是选择部分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有高校在所有大一学生中进行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的大面积应用,在取得教改成果的同时,还不断提升着学校此类工作的全局影响力。二是适时打造财务信息化亮点。财务排队报账耽误了师生大量时间,已成为高校的痛点和热议话题。有条件的高校,应当超前谋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借助银行等部门的优越条件,在校内建立“无等候网上预约报账系统”,同时解决好与科研、教务、国资等系统的一体化管理问题,开通“银校直联”等。上述系统若能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既是学校财务保障服务育人的工作亮点,也可能成为“放管服”改革实践的生动案例。

三、强化使命,服务育人,有利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建设难题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化建设工作也有永无止境的趋向。在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顺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向前发展。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广大业内同仁等各方面的努力都缺一不可,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始终存在着一个强化使命服务育人、克服困难推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以使命担当为指引,持续提供不竭动力

经过多年建设,全国众多高校的信息化工作得到大力发展,信息化应用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需要。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不能满足师生员工的巨大需求和较高标准,还存在某些问题和不足。师生员工对学校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治理、虚拟校园卡、智慧教学环境、办事大厅以及大量经常性服务工作等众多方面,都表达了需要改进的愿望。显然,要不断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向前进,必须增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创新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不竭动力源泉[13]。具体来讲,工作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重点:一是高校应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战略来规划建设,为信息化推进提供可靠政策保障。二是学校信息化部门要准确定位工作职能,主动将信息化工作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大局中,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三是对于广大兢兢业业战斗在一线的多数业内同仁而言,要将信息化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爱岗敬业,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内生动力。

2.以服务育人为根本,持续着力关键环节

高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和持续推进,无不与“服务育人”的根本任务、具体内容和工作质量有关。为此,我们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从发现中归纳,进而确立持续推进的工作重点。依笔者拙见,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紧盯需求热点,回应师生关切

青年学生富有开拓精神,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无线网络、虚拟校园卡、人脸识别、虚拟现实、大数据等都是师生关注的热点,顺势而为,适时推进这些项目的建设,学校信息化就可以走在时代的前沿。建成泛在无线学习环境,能为“处处可学”创造条件,同时为智慧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提供手段。虚拟校园卡、人脸识别等系统为师生校内消费和身份识别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必将增强师生对信息化建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虚拟现实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现场感,同时还能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提升学习效果。

(2)推动数据治理,解决师生痛点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数据时代。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已经是无容置疑的发展方向。数据治理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能由学校自身来解决。学校可以通过职称评定、单位考核这两个与教师个人和部门密切联系的关键事项来推动数据治理。以职称评审、单位考核为切入点,加强数据源头治理,加快应用系统数据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来源唯一、同步闭合、一次填报、自动汇聚、按需呈现”的数据治理新生态。

(3)强化教学应用,服务学校重点

加强课堂信息化的规模应用,引领高校课堂教学革命。在教学信息化急需解决问题的调研中,有近半数教职工选择了“智慧教室建设”,仅次于“多媒体教学设施更新”,排在第二位。说明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性,具有进行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探索的意愿。但是,多數高校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教室硬件条件上,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跟进。在逐步增加智慧教室的同时,适当增加部分软硬件设施,优化完善现有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通过在常规多媒体教室中大面积使用课堂教学互动系统,来整体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以规模效益取胜。

(4)变管理为服务[14],提升师生体验

在解决热点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保持定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应用系统功能,提高性能并增强易用性;加强师生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培训提升,加快信息化应用推广[15],及时指导,帮助师生解决信息化应用方面遇到的困难;持续推进无纸化办公和网上办事大厅建设,让师生员工方便快捷地完成事务办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已影响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EB/OL].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3/27/c_1125779334.htm.

[2]麻志毅,李梅.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变化适应性解决方案[J].现代教育技术,2018(6):26-32.

[3]曹立,杜连华,田益达.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困境及思考[J].科教导刊,2019(13):13-14.

[4]林浩.基于校园安全的高校信息化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9(6):94-96.

[5]王磊,曲科军,张涛.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4):63-69.

[6]郑华昌.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5):241-242.

[7]孙建中.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15(6):79-80.

[8]费云生.大数据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以“智慧后勤”建设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3):57-58.

[9]王世新.侯孟书:以数据为魂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 2020(1):52.

[10]吴英娟.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95-200.

[11]朱建新,徐袁.内部治理视域下的成人高校信息化建設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61-63.

[12]刘淑梅.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91-92.

[13]田生湖,赵学敏.现代教育治理视域下高校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6):71-75,81.

[14]周南平,贾佳.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9):81-86.

[15]张伟.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3):86-87.

(编辑:王晓明)

猜你喜欢

高校信息化数字校园智慧校园
论数字校园环境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运行策略
校园App的设计与营销
基于Direct3D的三维虚拟校园交互式漫游系统
移动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分析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基于ASP技术的实验室网站系统建设
浅谈基于Web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