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脊电针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30例临床研究

2021-08-16唐祎周教传旭唐一鹤刘双岭程为平

江苏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夹脊肌张力电针

唐祎周 张 翀 教传旭 唐一鹤 刘双岭 程为平,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功能和结构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下感觉功能、自主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异常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疾病。近年来SCI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其中12%~37%脊髓损伤患者会有阵发性痉挛、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强直性肌痉挛表现[1]。过度的肌肉痉挛会导致关节活动度减少和关节挛缩、疼痛,甚至永久性残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治疗肌痉挛方法多种多样,但单一治疗方法均有不足,效果不理想,学者通过整合多种治疗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针灸作为中医瑰宝,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在治疗痉挛方面历史悠久,能促进组织局部血液循环、细胞新陈代谢[3]。电针是针灸的一种新型手段,不仅起到针刺作用,通过通经活络、补益气血从而缓解痉挛,还具有电脉冲效应,通过脉冲电场直接恢复或改善中枢对肌张力的控制功能[4-5]。本研究探讨夹脊电针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用常规治疗者做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肌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痉挛程度、损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本研究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中医大二院伦2021-k159)。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和MRI影像学对脊髓损伤进行诊断,分级标准参考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提出的ASIA损害分级标准[6]。肌痉挛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有瘫痪肢体的异常疼痛、不自主抽搐、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阵发性肌痉挛、肌强直、关节挛缩、畸形等[7]。

1.3 纳入标准 损伤节段为任意节段,主要表现为肢体肌痉挛;经脊椎MRI影像学确诊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即ASIA损害分级的B-D级,痉挛程度为中度、重度;年龄25~75岁;入组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可导致肌肉松弛的药物,且入组前2周内未接受过任何抗痉挛治疗;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平扫等常规检查结果均正常;同意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有较重的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或高血压病患者;有与治疗痉挛部位相关的外科手术史者;有感染性发热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伴有肢端骨折、严重周围神经损伤等影响检查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常规药物、常规针刺、防治并发症及对症治疗,适当加强营养,加强护理。常规针刺选穴(均双侧取穴):肩髃、肩髎、天井、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髀关、血海、阳陵泉、悬钟、太冲。采用毫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 mm)直刺进针,平补平泻,以得气为度,每日1次,每次30 min,6次后休息1 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夹脊电针治疗。取穴:损伤节段上下各一对夹脊穴。针刺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采用对照组相同规格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待得气后同侧夹脊穴上下接电针仪(KWD-808-Ⅱ,中国英迪),上正下负,选择连续波,脉冲宽度为(0.5±0.15)ms,脉冲重复频率为100 Hz,由电位器FREQ连续可调,脉冲峰值为Vp1≥(40±10)V(在500 Ω负载下),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夹脊电针治疗在常规针刺治疗结束后进行,每日1次,每次30 min,6次后休息1 d。

2组均以治疗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痉挛情况 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2组患者痉挛情况,包括腱反射(0~4分)、肌张力(0~8分)、阵挛(0~4分)3个方面,总分0~16分。痉挛程度分级:轻度痉挛(总分0~9分)、中度痉挛(总分10~12分)、重度痉挛(总分13~16分)。

3.1.2 肌张力情况 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的人体主要运动肌群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评定2组患者肌张力情况。根据病情由轻到重分为0级、1级、1+级、2级、3级、4级,分别计0~4分,1+级可记为1.5分[8]。

3.1.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0~100分,总分大于60分者评定等级为良,不需要他人协助;总分在41~60分者评定等级为中,说明有功能障碍,稍依赖他人协助;总分小于40分者评定等级为差,说明功能障碍较严重,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他人协助[9]。

3.2 疗效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根据CSI、MAS、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疗效判定。显效:CSI、MAS评分均降低2级以上(包括2级),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2级以上(包括2级);有效:CSI、MAS评分均降低1级,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1级;无效:治疗前后改善不明显,评分等级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治疗组 30 12.47±2.26 9.70±2.35 <0.001对照组 30 12.67±2.16 11.33±2.58 <0.001 t-0.351 -2.586 P 0.727 0.012

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治疗组 30 2.33±1.06 1.23±1.24 <0.001对照组 30 2.42±1.02 1.88±1.26 <0.001 t - -0.310 -2.053 -P - 0.757 0.045 -

3.4.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见表4。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治疗组 30 33.33±18.35 66.33±20.72 <0.001对照组 30 32.33±20.71 49.17±18.95 <0.001 t - 0.214 3.350 -P - 0.832 0.001 -

3.4.4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5。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脊髓损伤导致的肌痉挛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肌痉挛影响患者肢体正常活动,给患者的康复训练带来阻碍。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旨在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让患者早日生活自理,尽快回归社会。临床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目前较为普遍的疗法有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口服药物治疗、神经阻滞药物注射、外科手术、传统中医针灸及中药治疗等。但药物治疗易出现全身乏力、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手术治疗为有创治疗,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不被大多数患者接受[10]。单一治疗手段各有优缺点,很难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故临床多主张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应用的综合性康复治疗,尤以中西医结合疗法倍受推崇。

脊髓损伤后肌痉挛可归属于中医学“拘挛”“经筋病”等范畴,病机为督脉受损、气血不畅、肾阳不足、筋脉失养以致挛急,病位在经筋[11]。夹脊穴为中国古代医家华佗所创,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补充,形成了现今中医师广泛应用的治疗多种疾病的腧穴系统。夹脊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由于经络腧穴具有近治作用,夹脊穴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颇受重视。针刺具有疏通经脉、活血通络作用,经气贯通则阳气得以通达四末,以治肢体之病[12]。课题组前期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因夹脊穴内夹督脉,又外循膀胱经,夹脊电针治疗可同时疏通督脉、膀胱经和夹脊穴的经气,具有一针透三穴之功,可平衡脏腑经络的气血阴阳,使肾强髓满,筋脉得以濡养,以达到治疗痉挛的目的[13]。脊髓损伤后肌痉挛的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大多数学者认为脊髓损伤后肌痉挛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少使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改变有关[14]。巴氯芬等γ-氨基丁酸(GABA)神经递质激动剂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控制肌肉痉挛,其作用明显。研究表明,电针治疗通过电刺激和针刺经络腧穴的联合作用,能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GABA结合点,从而增强神经反射中各运动神经元活性,进而减轻肌张力,缓解痉挛[15-16]。电针是一种融合了中医针刺与电刺激物理疗法的新型疗法,其基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给予特定参数电刺激,具有针刺和电刺激的双重功效。研究表明,电针刺激脊髓神经能激发间生态的脊髓组织恢复,促进髓鞘生长与神经干细胞增殖,还能够激发脊髓神经未损伤部位的潜在功能,从而改善肌张力,控制神经传导,缓解痉挛[17]。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电针刺激还能通过清除自由基、纠正缺血、抑制炎症反应等改善微环境和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继发性损伤[18]。当前另一个重要的假说认为,脊髓损伤后出现肌痉挛现象主要与神经传导通路中高级中枢对次级中枢抑制作用的减弱和兴奋作用的增强有关[19]。夹脊穴因位置的特殊性,毗邻脊髓,其下分布着丰富的脊神经后支和动静脉,夹脊电针治疗可能的机制为通过电脉冲刺激直接作用于受损阶段脊髓神经,提高脊髓神经元兴奋性,调节血流动力学,兴奋上/下神经纤维,调节网状结构活动和皮层脊髓下行通路,从而改善中枢对肌张力的控制。

CSI评分反映受累运动单元的痉挛程度,MAS评分反映肌张力增高对受累运动单元运动功能的影响情况,Barthel指数评分则反映痉挛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从痉挛等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3个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评估患者肌痉挛程度及治疗后缓解程度。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肌张力、痉挛情况、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表明单用常规疗法能明显减轻脊髓损伤后患者肌张力,减轻痉挛,改善生活活动能力,联合夹脊电针疗效更佳。下一步拟致力于结合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以优化治疗效果为目标,运用现代分析技术更全面地探究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肌痉挛作用机制,并继续探求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与夹脊电针治疗联合应用,并推广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夹脊肌张力电针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