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课”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综合素养及发展策略

2021-08-15伯松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金课外语育人

文/伯松

提要:“金课”建设背景赋予高校外语教学新的时代特征,也给予高校外语教学新的挑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型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思政育人元素,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才能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努力构建高校外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文章着重探讨了高校外语教师在知识、技能、政治、审美等方面提升综合素养,如何实现自我创新,并从教师个体成长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策略。

一、研究背景:聚焦高校外语金课建设,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当前,国家全面推动“金课”建设,在“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中,预计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各类型课程。各高校外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高校外语“金课”建设和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高校外语的“金课”建设是以国家“双创计划”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创新为源,改革为策;教师为基,质量为要;发展为主,育人为根”为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运用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学习效率。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即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和E-learning两者相结合,借助强大的互动网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资源,同时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自主网络学习—师生互动翻转课堂—学生课后网上练习”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高校外语互动学习模式,并可根据专业特点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基本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授课模式从传统教授到互动式探讨,学习者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的三大转变[1]。

二、高校外语“金课”建设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

高校外语“金课”所倡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教师能利用优势资源展示自身能力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要自觉提升综合素养以应对“金课”建设提出的挑战。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素养提升重点体现在政治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创新精神等方面。

(一)政治素养

高校外语教学肩负着“三全育人”的责任和重要使命。高校外语“金课”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外语课程,倡导外语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递文化的重要载体。外语既是一种语言,又是一门课程,更是沟通文化和道德的桥梁。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高校外语的育人作用已日益凸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的高校外语教学如何实现服务于国家建设、全方位育人,都成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教育乃育人之本,高校外语课程作为必修或选修课,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净化的环境”,不再单纯以提高语言技能为核心目标,而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达到“隐形思政”的教育效果。

近年来,各高校深入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思政元素与高校外语的深度融合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外语思政”逐渐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思政”进课堂,即思政元素要与高校外语的课程内容做到有机融合,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更高的政治素养:能在思想认识上做到与时俱进,能在挖掘教材上“做足功夫”,能甄选出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的课程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合情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的自然过渡、完美融合,如同“溶盐与水”,进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要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达到“金课”建设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发出“有立场、有情怀的中国声音”。这些都有赖于教师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2]。

(二)知识素养

“金课”建设要求各高校要建立起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外语课堂,“金课”课程建设需聚焦课堂,从课堂出发,并最终落实在课堂上。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必须严抓不懈。只有深入到课堂层面,才能真正吹响“课堂革命”的号角。

教师要有专业意识,并具备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能力,才能使课堂具有更为扎实的载体;教师还要转变角色,改进教学方法,做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建构者。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立足自身的语言优势,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持续性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教师必须具备精雕细琢,呈现精彩每一课的能力;高校外语教师在科研能力上要有更进一步的提升,以先进理念为指导,设计出具有先进性、互动性的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做到以上几点,教师既要“走心”,又要激发自身的潜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3]。

(三)技能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外语教学与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未来的高校外语的教学改革更是同现代信息技术密不可分。与“金课”建设关联密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并在教学环节中巧妙融合,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平台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变革传统的授课方式,结合微课、慕课等线上线下多种资源,建立外语思政素材库。同时,教师可积极探索推动高校外语教学“课堂革命”的途径,将慕课、微课、网络资源和各类APP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将高校外语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

(四)创新精神

面对如火如荼的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和“金课”建设浪潮,高校外语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显得弥足珍贵,这也是建设“金课”的必备精神和意识。如果教师能跳脱既定的思维模式,对所授的专业学科知识进行消化和二次创新,必将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的创新精神可体现在多方面,既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也可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更值得指出的是,正所谓“教学有法,然无常法,贵在得法”,“金课”建设模式亦是如此。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是万能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模式适用于所有情境。教师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灵活机动、科学合理地进行创新与变通,而非生搬硬套。

因此,高校外语教师要敢于创新,更要善于创新;“金课”的建设要求教师能主动地、科学地、更富有创造性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或因地制宜地对其加以丰富和灵活的创新。这些都需要教师能大胆地解放思想,具有创新意识和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丰富教学的可能性,主动尝试高校外语的改革和探索。

三、“金课”新要求下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策略

在高校外语“金课”建设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性因素。教师的观念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的能力是否贴合学科发展的需求,这都与“金课”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外语教师要转变理念,提高素养,才能保证高校外语“金课”建设的顺利实施。“金课”建设给高校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角色,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针对前文阐述的“金课”建设现状,以及“金课”建设对高校教师综合素养的四点新要求,高校外语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努力提升政治素养,加强师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教师有信仰,祖国有希望。”高校教师要想培养出一批有信仰的新一代学生,必须自身要有信仰,并将信仰内化为行动指南。因此,高校外语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在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有意识地上升思想高度,帮助学生认识到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及综合文化素养。立德树人,树立学生爱国思想;润物无声,育人于无形[5]。

当代大学生在助推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中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高校外语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不应单纯以提高语言技能为核心目标,而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以达到隐形思政,以坚定政治立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坚定文化自信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和着力点。语言的工具功能、相互作用(交往)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和信息功能决定了它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在新形势下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外语教师要有家国意识,知识传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高校也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

通过学校定期组织的政治学习等各种渠道,高校教师可以自觉地参加政治能力培训和加强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政治能力和思想水平。高校外语教师要坚持师德至上,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榜样,时刻保持政治敏锐性和坚定的政治态度,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信仰马克思主义为表率,在教学中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提高自身知识素养与学习能力

“金课”要有“金”,教师应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提高课堂的含金量,注重课堂质量,主打课程“精致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当代的高校外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保持学习能力。高校外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加强专业学习,在教学中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在“金课”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应尽快适应“金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新变化,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由“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材的束缚,教师可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并加以灵活地扩展;对所甄选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以“匠心”态度,精心雕琢自己的课堂,用心设计教学活动,更充分地展示教学水平和个人魅力,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个性,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独特的教育人格;教师还应拓宽思考维度,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引导与培养。

高校外语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日新其德、日勤其业,才能学为人师,身为示范。“教而不研则浅”,教师应明确努力方向,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科研意识,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从科研探索中汲取营养,以科研促进教学,避免后劲不足。

(三)提高信息技术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为高校外语“金课”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手机、互联网、SPOC、MOOC等多种教学媒介和手段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授课渠道,也拓展了师生的视野。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要熟练运用网络平台、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学、参加定期培训等各种渠道和方法来自觉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开发和建设“金课”建设中所需的线上资源,这些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四)提高创新能力

高校外语教师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超前识变,积极应变,更能主动求变。高校外语教师要丰富和完善“金课”混合式授课模式,具备批判精神和批判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热情。因此,高校外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保持及时捕捉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更好地服务高校外语“金课”建设。

创新还可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加大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等。在“金课”建设实践中,高校外语教师可通过不断地开发和完善创新课程资源,以更深入地推进与融合相关社会化资源。这些都是解放思想、提升创新能力的体现。

四、结语

“金课”建设和“三全育人”的时代背景对高校外语教师的政治素养、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创新精神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自身成长与发展外,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应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集思广益,团队作战,形成“大境界与大格局”。随着“金课”建设的深入,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还必将面临一些新的“子课题”与“子任务”。高校外语“金课”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金课”的建设与发展也离不开人文关怀与环境支持。各高校也要努力为外语教师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制度保障,推进高校外语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搭建外语教师发展平台,推进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面对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师应敏锐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勇于承担“塑造灵魂”的责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力求接触前沿领域并保持思维敏捷,坚持自我反思,为高校“金课”建设助力。

猜你喜欢

金课外语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