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中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探索

2021-08-15林秉智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舆情领域工作

文/林秉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1]长期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各方势力激烈斗争和交锋的一个重点领域。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更是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处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正面战场。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来临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最前沿,而且相较于传统意识形态领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风险的形势更严峻,危害性还更大。因此,探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维护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背景

网络意识形态是相对于传统意识形态领域而言的,是基于网络空间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领域,从本质上说它是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集中体现和延伸。

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已深深地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从网民的学历、年龄结构和网络活跃程度来看,高校的学生群体是网络空间的主力军,在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几乎达到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程度。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不仅带来了广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理念以及行为习惯等的巨大变化,也对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重构,给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和挑战。面对这种新变化和新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因此,努力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不仅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二、当前高校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

长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总体趋势向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更是有了明显的改进,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学校整体舆论环境健康稳定,这对高校乃至国家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当前高校仍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

(一)网络多元化思潮和舆论环境给高校主流意识教育带来的影响

网络意识形态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扩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仍存在着部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这些多元化的思潮和舆论,经过互联网这个信息集散地的快速传播和蔓延,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更是不可小觑。由于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快速、便捷、隐匿的特性,加上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传播和参与交流,因此各种新闻、言论、信息等在网络空间里可以快速传递和发酵。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监管机制不是十分完善的情况下,网络信息监管的难度加大,网络中充斥着许多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当前的高校的主流意识教育效果形成了一定影响。加上一些敌视中国的国家和势力近年来不断地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恶意攻击党和政府,否定中国道路。这些错误言论和思潮通过网络的传播和发酵后,就容易对那些不明真相的学生造成一定的误导,甚至使部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二)部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在传统媒介形式下,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靠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加上党政机关和学校的宣传教育等作为主要宣传渠道。这种传播模式下管理部门可以对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有效的监管,可以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但是,在现在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传播环境和教育模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个别高校在意识形态方面还缺乏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应对机制,意识形态管理机制在网络时代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不少学校缺乏校园网络违规行为管理规章制度,在网络舆情监控和研判方面缺乏专业人员,仅安排学校的行政人员或者辅导员兼任等,还有个别高校领导对网络时代意识形态的工作规律和学生需求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对于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认为过度采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语言,就会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丧失严肃性和权威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个别学校的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相对滞后,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足,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权受到削弱。

(三)部分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

虽然网络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较高,他们也是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但是在网络安全、网络行为规范和法律上,不少学生却缺乏必要的认知和网络安全意识。一些学校受专任教师、场地、课时等条件的制约,在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时候,经常就是利用思政课或者开班会的时候顺带进行一些简单的侧面引导,甚至还有极个别班级就是交代学生干部摆拍照片、编写总结,草草应付了事,这就使得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安分守己,但在网络空间中却判若两人,经常在网络中随意转发,传播一些不当言论,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利用网络从事违法行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各个高校要把开展网络法规教育作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学生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

三、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范和化解路径探索

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这种新风险和新挑战,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工作思路。

(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建设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党政部门必须及时地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快速抢占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制高点。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和成功经验,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同样也要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个基本原则。高校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担负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努力形成多方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坚强的保证;第二,意识形态工作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根据网络时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行为习惯,积极有效地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宣传阵地,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中国故事的传播与教育。比如可以灵活采用一些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图片、微视频等在学生平时比较感兴趣的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三,为进一步提升实效性和吸引力,要多关注学生的动态,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高效地捕捉学生的关注热点和热门话题,并及时进行回应。要用正确的观点和舆论导向,及时地对学生的关注热点进行思想解读和引导,以进一步提升思想引领的吸引力,让学生更好地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工作成效,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效机制,各个高校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夯实制度保障。要根据国家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配套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通过完备的规章制度来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保驾护航。比如实行校园网络实名制,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清晰地界定各种网络行为的合法性,让大家有法可依,便于做出判断。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惩戒,让大家引以为戒。另外,要建立起学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安全责任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工作权限,要求各个部门责任到位、责任到人,确保各级组织和个人都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此形成校园意识形态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增加学生的网络甄别能力和网络法治意识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其“三观”尚未完全定型,对各种是非的判断甄别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思想和言论的影响。首先,要找准根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的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努力消除不良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要针对部分学生网络整体素养不强和一些学校网络安全和法治教育开展不理想的具体情况,扎实开展网络安全和法治教育。可以针对学生和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把网络素养和网络安全法治建设纳入学生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内容、教育形式以及专门的教师队伍培养等各个方面来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法治教育进行强化。最后,可以结合《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开展网络专题教育,让学生们掌握一定的网络法制常识,使学生明白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自觉严格遵守网络中的法律法规。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去正确评判各种网络行为,从自身做起,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组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专门团队,加强组织保障

当前,网络空间的环境和网络舆情日趋复杂,网络意识形态的工作也日益艰巨。为了长效持久地开展好工作,必然需要一些政治过硬、理论扎实、业务精湛的专业团队。首先,要组建一支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宣传和科研团队,专门负责相关理论的解读和研究,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奠定必要的理论保障。其次,要积极整合学校的思政工作队伍和网络技术人员,组建一支专门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团队,这些人员不但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理论水平,而且还要能够灵活熟练地通过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最后,可以从学生干部和校园网络大V中精心选拔和培养相关人员,组建一批立场坚定的校园“网络意见领袖”。这些“网络意见领袖”以学生为主,非官方身份,由于朋辈效应的影响,他们的言论和意见会更容易得到一般学生群体的接受和认同,这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将会起到重要的影响。针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热门话题,要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在校园网络舆情中的号召力和引领作用,协助学校及时澄清错误言论,传递好正能量。

(五)加强网络监控和大数据排查,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研判机制

防范和化解网络风险重在“防范”,关键是要形成科学准确的预判机制。各个高校要时刻绷紧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不放松:第一,要认真推行校园网的实名登记制度,要安排专人对校园里的微信群、QQ群以及各种微信号等各种网络平台进行登记和有效管理,认真做好网络舆情和网络动态的监管。特别是针对那些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更要时刻注意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第二,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网络动态的科学研判和风险防控机制,对那些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和风险要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妥善解决,要努力把不良舆情和网络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要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的日常巡查制度。除了要进行常规的巡查和监管外,对网络上的一些错误言论和不良信息,绝不能姑息放任,任其随意传播,要做好及时清理和疏导工作,尽可能地消除那些不良信息的传播空间,避免学校师生受到这些错误言论和不良信息的侵蚀,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传播环境,共同维护学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保障[3]。

猜你喜欢

舆情领域工作
领域·对峙
不工作,爽飞了?
舆情
舆情
舆情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选工作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