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08-14张茹

工业设计 2021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思路改革

张茹

摘要 :自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设计教学开始开设三大构成课程以来,以形式、色彩、空间为三大块的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探索和改革,《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明显,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设计构成》课程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现存问题;其次,深入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意义 ;最后,研究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设计构成 ;教学 ;改革 ;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672-7053(2021)07-0058-02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China's design teaching began to offer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course, the form, color, space for the three blocks of basic design curriculum teach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30 years. After a long period of exploration and reform, the teaching reform of "Design Composition" course is obviou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irst explain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Design Composition"; secondly, it deeply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Design Composition" unde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finally, it studies the "Design Composition" unde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idea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s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build a student-based teaching model, and improve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thod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article, it is hoped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courses of design major.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Design Composi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

1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发展,人才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过程中,传统教育已经不适合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目前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技能用于工作中的人才类型。本科教育应该在培养基础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的同时,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大优势 :一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针对性;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基础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为主;三是应用型人才更加重视实践性应用。

2《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2.1 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设计构成》是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板块构成,自 20 世纪 80 年代构成课程从国外引入我国,为我国艺术设计课程注入了很大的活力。但是至今每一个版块中的教学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仍然是延续那个时期的内容,平面构成教学内容中设计观念、设计案例和图片素材的更新比较慢。学生只是按照旧的素材、案例进行设计学习。色彩构成教学内容中依然沿用过去的理论、概念,缺少实践性的内容。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联想来加以比较,导致学生对色彩情感性观察不够,无法在设计中很好地使用色彩。立体构成教学内容中依然以建筑设计为主体,内容体系更新不够,导致学生不知道怎么把立体构成真正地应用到平面设计中 [1]。除了三大构成课程内容本身的问题之外,还有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三大版块课程内容在讲授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联系性,每一个版块内容都是独立的个体,过于独立的教学模块很难产生相互作用,导致学生不能将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无法理解课程开设的意义,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2 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设计构成》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教师采取单一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学生缺少主动思考。比如在讲授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时,授课老师一般会放几张图片来展示形式美法则,讲解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与统一、调和与对比等,这样的讲解需要学生有很高的“悟性”。另外,课程作业以常年不变的虚拟课题为主体,不能与时俱进地和专业最新发展趋势相结合。教学的根基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转换教学方式,走出传統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2.3 考核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设计类专业《设计构成》课程考核与普通非设计类专业课程考核要求一样,采用“闭卷”方式进行考核。这样的方式有些是学校规定的,有些是授课老师自主确定的。在统一的时间里进行笔试有利于客观公平的打分,但这样单一的考核形式不利于设计类专业学生设计才能的充分发挥。

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3.1 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授课,学生手工制作完成作业。由于侧重对理论的讲解,所以教学与训练过于模式化。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绘制工具,但它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手工制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材料的不同、造型的不同,会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构成教与学成为了课程的关键。例如,立体构成的设计过程是一个从分割到组合或从组合到分割的过程,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能在构筑形体的同时对局部进行修改。因此,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创造出不同空间的可能性,可以提前预设材料的应用,根据制作出的模型图像进行手工制作[3]。这样,既能够保证作品的完整性、省时省力,又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设计构成》课程中,除了教师讲授之外,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 :项目式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是指由老师引领学生,共同对一个项目进行分析、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法,进行实践后再回收反馈结果的一种团体教学演练模式。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方式,该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且根据难度的不同合理布置人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功性,而且通过良好的合作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依赖老师,敢于质疑问题、主动探索知识。

3.3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播放大量平面设计作品案例,让学生充分理解《设计构成》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其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生活进行观察,例如,将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体现在平面构成中就是渐变的形态。在观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4]。例如,通过一个点的概念可以联想到一滴水、一片雪花或飘落的树叶等。

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4.1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的教学内容

《设计构成》课程中需要“关注当下、紧随时代”地更新教学内容。近年来,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在立体构成中,针对材料的讲解,应该增加与环保、低碳型材料有关内容的介绍、分析与应用,更好地辅助学生设计出环保、低碳的设计作品。在当下,跨学科的研究成为了现在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所以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中可以融入汉语言文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部分内容,比如对于色彩的讲解是比较抽象、空洞的,融入哲学的理念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色彩的深层次理解 ;在平面构成中对形式美法则的讲解可以融入数学学科的知识,理性地讲解法则内容,以便同学理解。

4.2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键,其中角色扮演型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首先,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扮演角色的学生需要熟悉课程内容、安排课程进度,相对于被动式的接受授课内容来说更加具有有效性、能动性。此外,在《设计构成》课程讲授过程中,作为“教师”的学生可以带动台下听课的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案例分析,应着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4.3 调整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从设计命题到设计过程,再到设计成果的每个环节,都要纳入设计的评价体系中。动态的教学评价机制是《设计构成》课程考核的最佳标准。《设计构成》不仅要对设计作业的过程进行评价,还要了解学生的创作动机、想到达到的创作境界、设计组织方式、实施计划到结果的差异与修改等环节进行评价,还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设计成员之间的沟通,让学生懂得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不能只关注于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传统”“考核形式单一”是《设计构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无法满足市场多方面需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析,发现“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调整课程考核方式”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构成》课程教学问题的思路。总之,《设计构成》教学改革应该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注重多元化的发展,把握三大构成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教学体系,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后面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94.

[2] 晁洪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构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J].美术教育研究,2017(5):12.

[3] 魏守常.“兩课”教学必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56.

[4] 李英霞,焦建军.基于开放教育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 [J].前沿,2012(10):61.

[5] 芬斯特马赫,索尔蒂斯.教学的方法 [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2):61.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思路改革
不同思路解答
改革之路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改革备忘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