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麦16号品种特性及无公害栽培技术

2021-08-10田大光高杰郭艳丽赵惠马慧李维宇冯军普赤金传军

种子科技 2021年10期

田大光 高杰 郭艳丽 赵惠 马慧 李维宇 冯军 普赤 金传军

摘    要:长麦16号品种来源为86054/SL0329,是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利用人工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中熟,春性,高抗秆锈病,抗叶锈病,中抗赤霉病等,品质优,生育指数82 d;2017—2018年吉林省区域试验产量为

4 642.77 kg/hm2,较CK丰强7号平均增产5.11%,2018年省生产试验产量为4 539.08 kg/hm2,较CK丰强7号增产8.17%。主要介绍了品种的来源、育种过程、特征特性、抗性、品质、产量表现以及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长麦16号;品种特性;无公害;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04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志码: B

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全国年产量约1.1亿t,吉林省常年栽培春小麦4万 hm2左右,且条件较适宜春小麦栽培[1],倡导低碳、绿色、无公害、有机、减肥减药、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机种机收等栽培技术。

小麦在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公害发展、农业现代化新形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育种者应加强品质观念,改良小麦品种,成为小麦育种者新的研究方向。当前主要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常规育种),基因育种只是辅助手段, 以亲本品种为基础,通过杂交和选择把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起来,把不利性状分离出去,创造新的优良类型,当前推广的大多数品种都是杂交育成的。抗病性,从单纯抗秆锈病到抗叶锈病、根腐病、赤霉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综合抗病性在提高,找到抗源育成了抗病品种。丰产性,主要是通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扩大其丰产潜力。所以重视小麦品质、产量的研发及农艺性状是小麦选育栽培的目标。

1   品种来源及育种过程

品种来源为86054/SL0329,育种过程如下。

2010年人工组配杂交组合,利用系谱法选育,经过6年的选育和定向分离,2015年F6代农艺性状稳定,2016年开始进行田间产比试验,2017—2018年参加吉林省小麦区域试验,委托公主岭分中心DUS测试及多点抗病性鉴定,参加吉林省生产试验,委托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进行品质分析,2019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吉审麦20190001)。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长麦16号,春性,出苗至成熟82 d。幼苗直立健壮,叶片深绿,无公害,分蘖力较强;株高87 cm,株型紧凑,抗倒伏,熟相好。成穗率高,茎秆落黄好,穗长方形,穗长11.5 cm左右,主穗小穗数16.5个,主穗粒重2.07 g,红壳、有芒、红色角质粒;籽粒椭圆形,籽粒饱满,主穗粒数44粒,千粒重45.3 g,容重786 g /L。

2.2   品质分析

长麦16号小麦新品种,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连续两年分析结果:籽粒蛋白质16.86%,降落值316 s,湿面筋32.9%,沉淀值35.2 mL,吸水量52.6 mL/100 g,面团形成时间4.8 min,稳定时间6.2 min,弱化度71 F.U,粉质质量指数84 mm,评价值59,最大拉伸阻力507 E.U,延伸性188 mm。品质优。

2.3   DUS测试结果

其主要测试性狀如下。

芽鞘:花青甙显色强度;植株:生长习性、高度;叶片:绿色程度;叶耳:花青甙显色强度、抽穗期、冬春性;旗叶:叶鞘蜡质、长度、宽度、叶片姿态;穗:蜡质、抽出度、长度、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粒数、小穗着生密度、形状;茎:蜡质、髓厚度;芒:类型(仅用于有芒品种)、颜色(仅用于有芒品种)、长度;茎秆:颜色;护颖:颜色、茸毛、形状、肩形状、喙长度;籽粒:形状、颜色、大小、质地、苯酚反应强度、容重。测试结果,2018—2019年两个测试周期各种相关性特征特性出现一致,大多性状基本一致,一致性达95%以上;特异性明显。品种具备DUS三性,可以认定为新品种。

2.4   抗性鉴定

人工抗病接种鉴定结果:高抗秆锈病,抗叶锈病,中抗赤霉病、白粉病、根腐病、散黑穗病。

3   区试生试产量表现

长麦16号参加2017—2018年两年省区域试验,产量为4 642.77 kg/hm2,较对照品种丰强7号平均增产5.11%,2018年省生产试验产量为4 539.08 kg/hm2,平均比对照丰强7号增产8.17%。增产点率均增。

4   长麦16号无公害培技术要点

长麦16号适宜吉林省中、西部洼地,二洼地及沿江河低洼易涝地种植,其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4.1   播种前准备

前期选取大豆茬最佳,采用“秋翻地、深松土壤、耙地、整地、施肥、压地、保墒、播种”相结合的耕作方式,翻地20 cm,深松30 cm。 平衡配方施肥,N、P、K比为1.2∶1∶0.5,建议生产中每667 m2施氮10 kg,配施2 kg硫,目标产量5 000 kg/667 m2以上。基肥:每667 m2施有机肥4 000~6 000 kg、磷酸二铵150 kg +尿素50 kg+硫酸钾10 kg,后期可根据苗期情况进行追肥。秋季结合整地、深松,2/3基施底肥、有机肥,1/3为种肥(播种时施入)。

4.2   播种及种子处理

4.2.1   播种时期

选在3月末至4月初, 地表解冻4~5 cm时顶凌播种,苗带宽30 cm,播深3~4 cm,播种量15 kg/667 m2,播种量不能过大,易倒伏。保苗株数为35万株/667 m2。

播种采用播种机平播、条播方式,种肥一体,种肥分层隔离,适期内早播。早播可以早萌发、早扎根、早发苗,延长苗期生长,促根多、分蘖多,苗壮;早播的春小麦拔节期处于较低的温度条件下,根部节间短,株矮,抗倒;早播能提早成熟,可以减轻后期干热风等不良因素的危害。但也不能播种过早,过早温度低不利于种子吸水发芽。一般在适宜播期内,在冷尾暖头时进行播种;晚播将严重影响春小麦产量及品质。

4.2.2   种子包衣拌种处理

用50%福美双拌种,药剂0.3%,预防小麦腥黑穗病和根腐病;用40%拌种双拌种,药剂500倍,预防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用超微粉体种衣剂拌种,药剂600倍,预防小麦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根腐病等;用光碳核肥1∶20的比例混合拌种增产。

4.3   播种后田间管理

小麦播种后田间管理从出苗—分蘖—生长—拔节—孕穗—剑叶—抽穗—开花—受精—灌浆—成熟等生育时期,根据小麦生长规律管理,其主要关键技术、方法措施如下。

4.3.1   中耕除草

出苗至拔节期,重点防治麦田草。可采用化学除草,4~5叶期及时进行,单子叶杂草用6.9%的骠马,药量50~60 g/667 m2。

双子叶阔叶杂草用甲黄隆,药量控制在7.5~8.0 g/667 m2;2,4-D-丁酯,药量20~23 mL/667 m2,雨后或喷水后进行。

4.3.2    追肥

可根据苗期生长情况进行追肥,注重小麦苗期肥、拔节肥和剑叶肥的施用。

(1)苗期肥:春小麦3叶期,胚乳养分用尽,又值穗分化和分蘖期,需养分较多,是争取多穗大穗的关键期。每667 m2追施磷酸铵30 kg或尿素15 kg。

(2)拔节肥:一般在群体叶色退淡,分蘖高峰已过,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施用,有促花和保花的作用,有利于籽粒形成和灌浆,施尿素5.0 kg/667 m2。若群体苗数不足,拔节前叶色落黄时,应适当提早施用。

(3)剑叶肥新技术:当幼穗长到最上面一片叶(剑叶)的叶鞘中,其同化和供应能力最大,这一时期供应剑叶肥养分,能提高结实率,延长灌浆期,增加粒重。用光碳核肥或每667 m2用磷酸二氢钾、硼肥和锌肥各0.1 kg或尿素0.5~1.0 kg,兑水60 kg根外喷施。但应根据苗情长势施用,否则失时、过量,也会造成倒伏、贪青晚熟、减产等现象发生。

4.3.3   浇水

应视天气、土壤含水率进行,以免浇后发生倒伏。麦苗3叶1心时,浇“蒙头水”,过后适当蹲苗,土壤含水率70%以下浇拔节水,60%~65%浇灌浆水,麦黄时浇麦黄水,水量通常在30 mm以上,可增产1成。

4.4   病虫害防治

及时铲除自生小麦,消灭初期侵染源;合理密植,采用精量播种,适时播种,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其防治措施如下。

(1)出苗至拔节期:重点防治麦田草和小麦白粉病、锈病。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25%粉星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喷洒,可有效防治冻害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

(2)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治麦蚜、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白粉病、锈病用20%三唑酮乳油40~50 mL/667 m2、40%黑腥必克30~40 g,药量20~30 kg/667 m2;赤霉病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 g/667 m2;小麦蚜虫用10%吡虫啉或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防治,药量25~30 g/667 m2。

4.5   收获

小麦成熟要及时收获。人工收割应选在蜡熟后期,机收应在完熟期,净度要求95%以上,损失率低于3%,破碎率小于1%,小麦收获后晾晒,在烈日下进行暴晒,每40 min翻动1次,晒到3:00 PM左右收起,大约晾晒4 d,低温烘干也可,直到小麦籽粒水分降到13.5%以下时,精选可入库贮藏。

参考文獻:

[ 1 ] 王丽萍,曲力涛,徐晓艺.长麦6号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麦类作物学报,199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