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教研写作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

2021-08-10陈智峰

师道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术语文教师

陈智峰

就行文风格而言,笔者接触过的学术类著作中有如下风格迥异的两类:一类佶屈聱牙,好比穿着正装的老派绅士,令人望而生畏;另一类则活泼灵动,恰似穿着运动装的邻家小妹,观之可亲。美国心理学家保罗·J.席尔瓦(Pail J.Silvia)的《文思泉涌: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无疑属于后一类。

这是一本毫不起眼的小书。全书仅174页,32开本,也许你用不到两小时就可以一口气读完它。封面素雅简洁,鹅黄色的底,图案仅为一支钢笔和一个时钟。

這也是一本极其丰富的书。全书共有八章,还附有推荐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以及索引。涵盖了学术写作涉及的各个方面,从撰写期刊论文到撰写专著,从激励工具到组建写作互助组,从如何摆脱写作借口到如何面对退稿等等。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极其有效的学术写作指导用书,也是值得每位教师一读的好书。它告诉你学术写作并没有那么高深莫测,也不需要太多的天赋或特殊才能,而是需要策略、方法和行动。以下从我的阅读体验与实践体会谈几点阅读心得。

有效管理写作时间

作者花了近20页的篇幅来引导读者如何进行学术写作时间管理,我想封面上的时钟和钢笔的寓意也正在于此。这本书告诉我们:“你不应该‘找时间,而是‘安排时间来写作。高效的写作者都会制订一个时间表并严格遵守。就这么简单。”

在接触本书之前我的写作是相当随意的,几乎没有任何计划可言,大多是兴之所至,动笔就写。虽偶尔能倚马可待,但更多的时候因为写得不顺畅就搁笔了。因此,许多不错的选题和想法,都因为“拖延症”而被搁置了下来,最终不了了之。在读了本书之后,我的写作变得有规划、有规律了。每周一至周五,我从教学和改作业之余腾出约10小时(每天2小时左右)来用于写作,并制订了每周的写作计划。在这10个小时之中,我“躲”进学校的午休寝室,把手机调到静音,不上微博,不看微信,也不回邮件。如本书作者所言,“你必须坚决地捍卫你的写作时间”。立竿见影,我的写作效率明显得到了提升,在上学期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我差不多以每两周一篇的频率,完成了6篇约稿文章(其中3篇超过了6000字),并续写完成了搁置已久的2篇书评、1个课例和1个课题结题报告。目前已有10多篇文章在2020年刊发。可以说,我进入了参加工作20年以来的最佳写作状态之中。

合理调适写作心理

这本书毫不避讳地告诫我们:“学术写作本应是循规蹈矩、枯燥而平凡的。”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再抱怨写作环境太差——虽然我的电脑是一台用了6个年头的戴尔笔记本“老爷机”,学校午休寝室也并非良好的写作环境:没有办公桌和办公椅,也没有WIFI信号。但我能因地制宜,把那张单人床当作我的办公桌,把一箱书靠在床边当作我的办公椅。我也不再抱怨没有整块的时间写作——工作日的每一天,在完成教学任务、批改完作业之后,按计划来到寝室,烧好一壶水,泡好一杯茶,安静地坐下来,安心地开始新一天的写作。我还学会了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杂志社的退稿——之前面对退稿信时,我的心情是无比沮丧和焦虑的,如今的我已变得平和而坦然,正如本书作者所说:“被拒就好像是为发表文章而交纳的滞销税:你发表的论文越多,你收到的退稿信也会越多。”此外,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就是把学术写作的时间与生活娱乐时间区分开,一方面是高效率地开展写作,一方面是尽情地享受生活。

科学构建写作序列

本书还为学术写作者构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写作序列,由易及难,从实验型论文写作,到评论文章写作,再到专著写作。当然,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顺序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穿插着同时进行,这也正体现了我们的教育智慧和协调能力。

受本书的启发,我写作的文章类型也变得丰富起来,从教育叙事写作(如发表于《师道》2020年第9期的《发现·发觉·发掘——记我与徒弟陈伯安的交往点滴》)到教学论文写作(如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11期的《古为今用,以文化人——2020年高考语文古文阅读创意测评综述》),从读书心得写作(如发表于《江苏教育》2020年第6期的《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重读吴非先生〈致青年教师〉》)到创意设计写作(如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7-8期的《〈家〉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从教学课例写作(如发表于《中国教师》2020年第11期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教学实录》)到教研课题报告写作(如即将参评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高中语文“主问题·关键词”阅读课型的廿载探索》),切换自如,全面开花。这样的学术写作让我体验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和教科研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无限乐趣和成就感。正如本书作者所言:“执行写作计划还带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快乐:手工业者的骄傲。”假如我能一直如此坚持不懈地写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有机会出版一本属于我自己的专著。

创建个性写作共同体

学术写作看似私人问题,与他人无关,其实不然。本书用了一章专门介绍如何组建自己的写作共同体——“失写互助组”(这是一个很好玩的称号,也很契合大多数一线教师),以此来巩固和激励自己保持良好写作习惯。并且在“撰写专著”一章中也建议找到适合自己的合著者。写作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督促,既是亲密合作,同时又形成良性竞争。

关于这一点,我与本书作者的观点略有不同。以我个人的浅见,在创建写作共同体之前,先要找到自己的学术偶像或者说精神支柱。以我为例,我的大学导师王尚文先生,出生于1939年,今年已经82岁了,仍笔耕不辍。近几年,我还能在几本重要的语文期刊(如《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上屡屡见到他的大作。他在2018年出版了《语文品质谈》,2019年又出版了姊妹篇《漫话文学语言》,2020年学术自传《王尚文口述:守望语文的星空》亦已付梓。八旬老翁尚且不忘为语文教育教学添砖加瓦,我辈岂有什么理由可偷懒推脱。于是,每当我写出一篇比较满意的文章时,我都发给王老师请他抽空指正,他都会立即审阅并提出一两条中肯的建议。诚然,王老师是督促我不停写下去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其次,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写作小伙伴也很重要。我有几位爱好教科研写作的朋友,其中一位是我的大学同窗——他之前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平时我们常常互通有无,讨论分享自己的学术写作选题及进展。而我第一届的学生戴柏葱(受我的影响,他也选择了做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也痴迷于学术写作,每年都有10多篇教学论文或教育叙事发表。就这样,我们几个你写一篇我写一篇,大家各不相让,甚至有些暗中相互较劲的味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柏葱既是我的写作合伙人同时也是接班人——我从王尚文先生处接过来的接力棒,已传到了他的手里。这样的薪火相传,真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几乎决定或表明了他的全方位能力或水平。”或如高万祥老师所言:“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而《文思泉涌:如何克服学术写作拖延症》一书就好比一份教师写作说明书,它将给你提供一个详实而满意的写作指导方案。你只需按照本书所说的去实践,坚持一个月,你也许就会不再害怕写作;坚持三个月,你也许会喜欢上写作;坚持一年,你也许能修炼成为一个写作能手。

孔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我想说:“教而不研则罔,研而不教则殆。”是的,教学研究和学术写作理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常态。让教研写作成为你的生活常态吧,那么你将和我一样爱上写作,并从中不断汲取营养,让自己一直向上生长。

最后,谨以威廉·萨拉杨的一句话与每位有志于学术写作的同行共勉:“写作,你只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学术语文教师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