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用到言语思维的教学求索

2021-08-10冷学宝

师道 2021年7期
关键词:言语思维语文

冷学宝

徐德湖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评审专家评委。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或做讲座90多(节)次。主持多项省级课题研究,获得丰富成果,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著有《语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并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徐德湖老师对语文的热爱可以用痴迷来形容。世上没有无缘无根的爱,这话自然适用于他。徐德湖老师对语文的深爱是因为对自身使命理解的精准,对语文道义研读的认真,对语文路径思考的透彻,对语文课堂品质追求的执着,对语文教学方法探寻的自觉。一言以蔽之,徐德湖老师在语文之路上走得风生水起,是因为语文成了他的生命之根,行动之魂。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办公室,抑或是在会场,他的话题所及,均在语文,可谓不道语文,言无趣味。

语文教师的使命是引领学生走进文字深处。披文入境,因事解情,这只是语文课堂里师生共走的第一步。至关重要的后一步是用其所学,进行语言交流,完成情感抒发,丰富人生体验。徐德湖老师的语文教育之路,就是从“语用教学”及其研究起步的。揭示文本意蕴,寻觅研读方法,探索语用路径,徐老师用自己的持之以恒和殚精竭虑,走出了普通语文人的专家型道路,既点亮了自己,也照耀了他人。

基于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与解析,依据先期的思考和实践,徐德湖老师把语用学理论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语用教学”的概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语用为核心,将语言运用于具体语境,并以此影响师生的语言、情感、思想、行为。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他完成了《语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该著作包含四章内容:理念:做语用教学思想者;策略:在语用曲径上行走;方法:用语用方法教语文;文本:向语用更深处漫溯。

《语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现了徐德湖老师的语文教育追求:理念先行,以指导教育实践;优化策略,在行动中开展研究;创新方法,围绕体裁强化读写;找好角度,彰显文本的独特价值。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抓住学习和运用的命门,以促进生命成长为核心,以文本为根,用文字搭桥,引领学生走向诗和远方。徐老师的“语用教学”给了学生无限丰富的营养,也受到了语文人的广泛关注。自然,成功是因为他洞悉了语文教育的要旨,看清了课堂教学的真相,在课堂之外研学用心,在课堂之内教学用情。

徐德湖老师将对语用教学的学习与思考、研究与实践、反思与总结勾连在一起,形成了独到的语文见解,打造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他沉潜在语文教育中精研奋进的必然。在《树立语用理念,遵循语用规律——三十年语用教学经验概括》一文中,他强调:“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学应该树立语用理念,遵循语用规律。”

语言运用因人而异,因时而限,因地而变,理应不拘一格,百花齐放。纵然如此,语言运用还是有规律要遵循,有路径可探究的。语文教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把玩,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化拘泥为自由,变艰涩为易懂,把无序变为规范,将零散变为系统,把浅显变为深刻,让学生走在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上。徐德湖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强调读写,重视语境,倡导审美,主张对话,给了学生科学的引导和示范。为了将“语用教学”落到实处,他主动挖掘资源,创设情境,刻意触发,让学生辨言析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为了让课堂实践恰到好处,他鼓励学生真诚待文本,重视个性化体验,领悟修辞的意趣,做积累的有心人。

无阅读,不语文。真正落实“语用教学”思想,必须做好语言学习和文字阅读的功课。徐德湖老师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以心换心的交流,应该从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入手,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与作者进行深入的对话,从而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言语表达,拓展自己的语文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达成最佳阅读效果,阅读者要怀着真诚的态度,虚怀若谷,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以“量增”换“质优”。除了阅读,还要写作。写作要有真诚的情意,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以达到启迪自己和感染他人的效果。

落实真阅读,实践真写作,才能诞生真正的语文学习。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体察,对情感的理解,必须有“真语文”作为支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课堂里并不缺少以应试为全部使命的假语文:将语文课堂异化为考试的训练基地,把富含诗意的语文教学肢解为机械乏味的题型练习,将语言的运用狭隘为答案的套用。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式化解题流行,模式化答题盛行,以至有的学生在语文试卷的阅读题后写下了这样的答案:

运用了……表达了……歌颂了……

语文教学假到这种程度,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学生的共同悲哀。当然,这也许只是个特殊的“例子”,但其中透露出来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板地教给学生答题“方法”的偏颇,让学生完成“内容”填充的狭隘,以及由此造成的思维固化和能力伤害却不可小觑,更不能无视。从教师这方面来说,将语文教得如此简单而狭隘,不光卑微了职业,也丑陋了语文。

语文课程因为教材闪烁的人文、人道与人性的光辉,课堂教学理应呈现出惠心、怡情、养性的质地,然而,“操作”不当,或者目光短浅,就会害人,甚至伤到民族的“风骨”。有鉴于此,徐德湖老师在《方法:用语用方法教语文》一章中,论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他的论述并不是空泛的解说,而是建立在教学实践上的科学总结。

在教学《故乡》时,徐德湖老师设置了问疑、辨析、写作三个环节,不光有梯次地完成了文本阅读,还促成了学生的语用体验。首先,结合《多收了三五斗》,设置聚焦性探究题:“闰土和旧毡帽朋友因何而苦难?”其次,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有针对性地分析,厘清造成百姓苦難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完成探究性写作,促进了学生对人物命运和作品主题更深刻的理解。在对字数没有特别要求的“随写”中,学生分析了旧中国农民的苦难因由,将其归纳为五种因素:苛税盘剥、官僚压迫、奸商欺诈、外来侵略、自然灾害。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写作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成了学生对环境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实现了帮助学生提升分析、概括、论证能力的教育愿景。

体察语言的血肉丰满,应该在应用中完成。应用是对理念的落实,也需要方法的支撑。方法并不在于如何玄妙,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能动地学习就好。而设置统领性的问题也不可少,问题设置得当,学生的思维就会由一个问题点,发散成一条线,再扩展到整个面,识人,察事,明理,解情,因文生情,由情悟文,实现多向度的语用互动。徐德湖老师的课堂之美,在于他的教学并不僵硬,带有柔软的质地,能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可以在写中学会读,也可以在写中学会写。而这样的课堂追求,突出的正是思维训练。

人类的崇高和美感源于精神的高贵和儒雅,而精神不是生来就丰沛,而是后天一点点塑造,长时间日积月累的结果。语文教育对人文的揭示,对人道的追寻,对人性的辨析,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濡染人类的精神,让生命显尊严,让人生有意义。这个濡染精神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的发展过程。

思维是隐性的,不借助显性之物呈现,是难悉其认知广度、识见深度、逻辑向度的。而这个显现之物,正是语言——不管书面,还是口头,无论缜密,还是混乱,不论宏篇,还是片言,所有的言语,都是思维的呈展。

将言语与思维联系到一起研究,是因为徐德湖老师在多年的语文研究与课堂观摩中,不仅发现了语文教育的方法之困,洞察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之微,还知悉了一部分教师放弃了守真、向善、求美,热衷于课堂上的作假、趋利、媚俗,对语文教育造成的伤害特别大,令人心痛。为了洁净语文教育的天空,焕发课堂里的生命精神,徐德湖老师将研究语用教学的目光,转向了言语思维。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徐德湖老师的选择其实不是转向,更不是抛弃,而是对语文教育本质的追溯。找到了“言语思维”这枚可以盘活僵化课堂的“棋子”,向语文教育的核心迈进了精彩一步。

言语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言语的内核。所有的语言,展示的其实都是思想。研究言语思维,首先要厘清言语和思维的关系。在《向着言语思维教学更深处漫溯》一文中,徐德湖老师从教学困惑、价值追求、全新概念三个层面分析,重点阐述了课堂的高耗低效,阐释了求真至真的教学追求,梳理了言语思维的机能作用。综合他人的研究结果,结合自己的研讨判断,徐德湖老师认为“言语思维是人的心理机能,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思维寻找契合心意的语言,生成一定语境下可供阅读的语言形式。”

抓住言语思维,就抓住了语文教育的命脉,语文课堂也就会生机盎然。和研究“语用教学”一样,徐德湖老师在言语思维的研究中,依然走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上,以理念为导向,以实证为支撑,达成了二者的相互激荡。

为了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徐德湖老师开始了大量的理论阅读,期望在吸纳参悟中领略言语思维的真谛。他不分昼夜地阅读了《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汉语话语语言学初探》《汉语语体概论》等三十多部专著,内容涵盖语用学、语篇学、语体学、文体学、语境学、语义学、修辞学等,可谓用情至深,用心至诚。阅读敞开了他的精神视界,拓宽了他的思维路径,让他明白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是“对内部语言的语义进行语境化扩展,生成可供阅读的外部语言,以实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个“言语表述动机——语义初迹——内部语言——外部语言”的语言动态历程,就是言语思维的发展进程,其结果是,生成了可听、可视的言语,达成了生命体之间的沟通。当然,言语思维的结果,那个叫做思想(表达出来的内容)的家伙,也可以是自言自语,还可以是纸片上的文字,即使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每一次的思维活动,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磨洗与淬炼。

不管学识厚薄,无论思想深浅,思维的激荡对于每个生命都有助益。言语思维是一个由心意到语意的动态发展进程,由一个念头、一个意想生发开去,向外部扩展,向深处进发。而不管怎样外延与生发,其助力生命的质与核依然存在。语文教育的理想状态,就是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徐德湖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从纷繁的言语里,找到可以诱发的那个点,激励学生思辨,也在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言语,能够给予准确、温情的肯定。如果是片断、零碎的,那就诱其深思;如果是错位、混乱的,那就助其梳理。

教师的生命之花理应开在课堂上,长在学生心里。将理论照搬给学生,是蹩脚的,更是不可想象的。徐德湖老师将理论揉碎了,渗透在教学实践中,又用实践验证理论。为了摸索言语思维规律,寻求教学策略,助力思维发展,经过反复磨炼,他打造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整篇教學课例。借助《黄鹤楼》《雁门太守行》《绿》《背影》《河中石兽》等课文的教学,提炼出了因文悟道、因道解文、品析思路、揣摩比较、品读形式等言语思维教学策略,这些成果也丰富了其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言语思维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内涵。

思维看不见,摸不着,它的奇妙与魅力在于言语呈现的结果,即思想这个照亮人类精神的火炬。比起思维本身的无迹可寻,思维训练又是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这也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操作”提供了心理和技术上的支持。

强化学生的思维练习,应从言语训练开始。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借助言语这一思维结果倒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说要有针对性,保证完整性,体现系统性。针对性要求指向思维的点,要能让学生集中关注,完整性指向思维的面,要能促使学生有序思辨,系统性指向思维的疆域,要能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探究。即使学生说得不够好,甚至有差错,也要真心承领。毕竟,对于学生来说,思维本身比起思维成果,价值一点儿也不低。

笔者受了徐德湖老师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也尝试了言语思维训练。教学《藤野先生》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供学生探究:

1. 看到人们围观枪毙同胞,鲁迅有了怎样的感受?

2. 人们的围观反映了国民怎样的精神状态?

3.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发生了怎样的思想变化?

第一个问题重在点上思考,对应的理解“刺耳”,表明鲁迅的惊诧与不安,第二个问题旨在线性分析,从“酒醉似的喝采”这一评析中洞悉大众的麻木,第三个问题意在面上思辨,联系“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引发学生深层思考: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哪个更重要?

言语思维的最佳状态,并不是形成一致的结论,而是每个人都能说自己的话,让学生借助言语的展示获得认知的提升,达成对生命的思考。如果无话可说,或者觉得没有必要说,也要尊重学生的沉默权。须知,只要有认真的思考,有积极的参与,就是最有意义的思维练习。

开展言语思维研究与教学实践以来,徐德湖老师已经撰写出二十多篇高质量的专题研究论文,其中有十几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并开设了“言语思维”公众号。这个研究的过程有艰辛,也有喜悦。正如他在《从语用走向言语思维》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三十多年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求索,阅读,写作,行动,思考,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不管迷离,还是清醒,无论曲折,还是坦途,不管阻隔,还是顺畅,都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也正是因为矢志不移,徐德湖老师才在语文教育的百花园里,开垦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桃花源”。而更令人高兴的是,他的这片桃园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助人、益世的,也成就了自己。

从语用到言语思维的教学求索,徐德湖老师的初衷是为了“开往昔所未知,行往昔所不能”,给迷乱的语文世界带来一股清流。如今,凭借对语文“恋人”般的挚爱,他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既定目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借助言语思维的研究,徐德湖老师拓宽了语文教育研究之路,升华了课堂教学品质,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形成了独特的言语思维教学风格,并由此打造出了一个思维活跃、精神俊朗的语文人形象。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言语思维语文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