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习作支架 落实习作教学

2021-08-10施月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发展思维习作能力习作教学

施月红

【摘   要】想要有效落实单元习作教学,课堂上搭建习作支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巧用场景,搭建选材支架群;巧用绘本,搭建表达支架群;巧用范文,搭建评改支架群。这些支架群化解了“选材难”“表达难”“评改难”这三大习作难点,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法可依,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支架;发展思维;习作教学;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习作建议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少有效的策略,使得学生的作文还是会出现很多假话、空话和套话。对此,单元习作教学应充分考虑学情,重在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下面以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为例,谈谈习作支架的搭建与运用。

一、巧用场景,搭建选材支架群

打开话匣子,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学生对所聊的话题感兴趣,有话想说,就能激活生活体验,写作的素材自然就有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能有效唤醒他们的记忆,使其产生认同感。

(一)选择生活场景,激发学生表达期待

教师精心选择了“坐过山车”“上台领奖”“决赛时罚点球”三个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件,呈现相关照片,让学生选择最想听老师讲哪个故事。

这三张照片源自不同的生活场景——游乐场、学校礼堂、操场。它们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照片中教师的打扮、身份各不相同,周围环境也不相同。这三个典型场景的选择,符合男生和女生不同的聊天需求,它们是为全体学生而搭建的情感体验支架。看照片,听老师讲故事,原本就是轻松、快乐的事。设置低门槛的话题,能以最快的速度吸引所有学生的目光,聚焦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情感有了共通之处,聊起来就顺畅了。学生处于兴奋的情绪中,思维变得活跃,进而产生倾听期待,同时也能对教师的讲述进行积极的回应。

(二)讲述场景故事,关联核心表达目标

三张照片,三种场景,三个让心儿怦怦跳的故事。不管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一件事,教师都会声情并茂地讲述照片中的故事,并让学生猜测当时的心情和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如,在“坐过山车”这个故事中,教师重点分享了坐过山车前、坐过山车时和下了过山车后的感受及身体变化(如图1)。在之前愉快的聊天中,教师始终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在心儿怦怦跳时的想法和身体的变化,用生动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为学生搭建直观的支架,为进一步构思、写作做好铺垫。

当教师手捂胸口,表情夸张地再现了下过山车后腿软到走不动路的情景时,学生炸开了锅,有过坐过山车经历的学生更是感同身受。而没坐过的学生只要想到那么高、那么陡、那么大的弯道就觉得心儿要怦怦跳了。叶圣陶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当下的学生生活体验丰富而精彩,他们缺少的是把适合的事件与习作表达有效结合起来的方法。在看似漫不经心的交流中,教师始终紧扣本次习作的核心目标——多途径引导学生关注心儿怦怦跳时“内心的感受”和“身体的变化”,为习作表达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聚焦个性场景,指导学生自主选材

在听了教师的故事后,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就被立体激活了。此时,学生已经从被动地听转向主动地说,从没话想说转向有话想说,从不知道怎么说转向可以说说那时“心里的想法”和“身体的反应”。在与同伴充分交流后,学生可选择的习作素材变得丰富了。此时,学生在问题支架“你想分享什么事呢”的提示下很轻松地确定了要分享的事情,并对交流有所期待。这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

教师的问题不是上课一开始就抛出的,而是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与思维之后提出的。问题支架是场景支架的延伸。场景支架就像打开学生记忆相册的钥匙,让一张张照片翻腾在学生的脑海里。问题支架则像是从众多照片中挑选出最特别的一张的那只小手。从发散地想开去到有目标地聚焦,教师给出了方法。

在指导选材这个环节中,教师以鲜活的生活场景为核心,延展出情感体验支架、肢体动作支架、问题支架。选材支架群的构建与运用,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让习作选材更真实、更丰富、更有趣味,让学生觉得有话可写。

二、巧用绘本,搭建表达支架群

确定了要分享的内容,只是成功的一小步。此时的故事还是模糊的、不具体的。“把心儿怦怦跳时的内心感受和身体反应写具体”对于学生来说还无从下手。教师需要继续打破认知惯性,打破思维的瓶颈,打开语言的通道,帮助学生将分享的内容转化为合适的言语,这就需要搭建支架。

(一)紧扣表达要点,开展趣味对读

教师适时引入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通过师生合作读的形式阅读这则故事。教师叙述故事内容,学生读鳄鱼的心里感受。当学生大声朗读鳄鱼因害怕而产生的心理活动时,交流与表达的欲望又一次被激活。繪本的亲和力让学生的内心变得柔软而细腻,仿佛那份害怕也属于他们。学生的感受从一开始的“有趣”转变为“紧张”“刺激”“担忧”等等。教师精心分配对读的内容,把情感体验的部分交给学生,凸显了“心里的想法”这一关键要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自己的心儿怦怦跳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成功聚焦某一点进行集中思考时,语言就会多元而深刻。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显然,教师此处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心儿怦怦跳”写具体的方法。

(二)紧扣关键节点,激起情感共鸣

师生对应着读完故事后,教师以“你觉得鳄鱼在什么时候最害怕”这一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情感共鸣。鳄鱼在去看牙医的前前后后很多时候都觉得很害怕。这么多害怕的点,哪一处才是最害怕的呢?此处,学生需要把鳄鱼的害怕嫁接到自己身上,凭借自身类似的生活体验去品味和评判,找出那些让心兒怦怦跳的关键节点,以“当(    )时”的形式记录在黑板上,再贴上一颗颗鲜红的心,把情感的波动以可视化的心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图2)。

这个环节中,教师借助绘本把“心儿怦怦跳”时的紧张与害怕细化成几个情境节点,明确了具体的写法,点拨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三)借助思维导图,破解表达难点

以图式展现情感的变化,有助于学生把“心儿怦怦跳”时的具体感受写出来。此时,教师让学生关注自己想要分享的那件事,也通过填写“当(   )时”来破解“不知怎么写”的难题,罗列出最让自己紧张的几个时刻,做好构思和预写(如图3)。

每个学生都对某一件事情的三个关键节点进行了破解,同时确定了一个详细写的环节,这样“有详有略”也就落实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写作,在心儿怦怦跳得最厉害的时候停下来,多写几句,写出当时的感受,完成初稿。

在指导习作表达这个环节中,教师以生动的故事为核心,延展出绘本支架、板书支架、问题支架。表达支架群的构建与运用,破解了表达的难点,目标明确,方法易行,让学生有法可依。

三、巧用范文,搭建评改支架群

评改是再学习、再思考的过程,是表达的二次提升。评改对于学生来讲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并不深入,更没有思维层面的提升。这是因为学生还不具备进行有效评改的能力,缺少可参照使用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评改支架,帮助学生实现有效评改。

(一)知差距

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出示两篇同主题文章《一个人走夜路》,以两段例文引导学生明确好文章与差文章的区别在哪儿。

例文1:当我走出门,我很紧张,第一次走夜路就这样开始了,我非常紧张。开始走了,我的心情十分紧张,十分害怕,怕黑,又怕吓人的东西。没办法,我只有带着紧张的心情走下去。

例文2:当我走出门,心里忐忑不安:“妈妈呀妈妈,你明明知道我最胆小了,为什么偏偏要我自己回家呢?天这么黑,万一迷路了怎么办?万一遇到坏人,我又该怎么办呢?”第一次走夜路就这样开始了。我胆战心惊,像在坐过山车,既怕黑,又怕吓人的东西,后背禁不住冒出了冷汗,心儿跳得像打鼓,就快蹦出嗓子眼了。没办法,我只有带着恐惧的心情走下去。

第一段虽然写出了紧张的感受,但不具体,得一颗星;第二段则写清楚了紧张的感受,得三颗星;介于两者之间的就得两颗星。学生对照要求,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星。给自己的作文评两颗星的学生居多。至此,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评价要求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只简单地写出感受还不行,既不生动又不吸引人,要努力把感受写清楚。但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而言,缺少“把感受写清楚”的方法,缺少可以模仿的操作支架。

(二)示方法

教师充分借助教材中的资源,制作了微课。微课中,两个伙伴紧扣“走夜路感到紧张时,你心里在想什么”及“害怕时,你的身体有什么变化”进行互动问答,直观形象地把“一星”等级的作文修改成“三星”等级的作文,同时建议学生在写作时可以用上单元习作中提供的表示心情的词句或平时自己积累的词句,写清楚感受。学习伙伴一边交谈,一边演示批注式修改,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将修改的方法展示得清清楚楚。

微课支架的运用,把学生遇到的最直接的困难给解决了,同时提供了方便操作的方法,学生修改习作就不会感到为难了,“有话会说”也就能实现了。

(三)用方法

学生对习作评改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具体的方法,思维被激活,语言才会生动、有序。此时教师出示修改要求,真正关注学生“怎么学”,有助于学生习作思维与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有效修改。

修改要求:

1.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

2.从“想法多了”“身体变了”两个角度写清楚心儿怦怦跳时的反应。

互评分享:

1.读:和同桌交换读习作。

2.勾:用红笔勾画出描写心里想法或身体反应的语句。

3.评:你会给同桌的习作几颗星?

本堂课,教师把当场评改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耐心地层层推进,从认知到操作再到内化,走了一个完整的来回。评改目标清晰,策略支架有效。

在指导习作评改这个环节中,教师以习作范文为核心,延展出微课支架、修改支架和互评支架。评改支架群的建构与运用让学生觉得习作评改有据可循,能有效帮助学生主动积累、表达、整合、思辨。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积累和内化了写作方法及语言表达方式。

总之,教学统编教材的单元习作时,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生活体验、多媒体技术等资源。习作指导支架的搭建与运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学”的过程,真正引导学生在个性表达与自主评改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余琴.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与运用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11).

[3]张雪姣.重视情感体验  给予习作支架: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教学设计与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9(11).

[4]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浙江省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313100)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习作能力习作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多点开花,务实有效的举措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用“开放式”作文教学点燃学生写作激情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弱连接”理论视野下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