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2021-08-09孟卫军林刚刘名武

关键词:创新效率成果转化

孟卫军 林刚 刘名武

摘 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已成为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进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2009—2017年中国28个样本省区市的相应数据,运用网络SBM-DEA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样本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整体较低,且成果转化效率低于技术研发效率;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并呈东、中、西部地区梯度递减格局;从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技术研发阶段还是在成果转化阶段,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均显著;这种创新效率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均显著,而中部地区仅在成果转化阶段显著,西部地区仅在技术研发阶段显著。因此,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充分发挥其促进创新效率的作用,并通过技术交易市场化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应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推进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别化发展。

关键词:创新效率;产业协同集聚;高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269.23;F4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21)03-0082-15

六、结论与启示

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变现。本文构造了一个网络SBM-DEA-Tobit分析框架,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整体创新效率水平较低,成果转化效率要低于技术研发效率;(2)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整体协同集聚水平有待提升,呈东、中、西部地区梯度递减格局;(3)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两阶段的创新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这种创新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即产业协同集聚在东部地区对技术研发效率、成果转化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仅对成果转化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仅对技术研发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启示:(1)引导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并为之创造条件,注重区域内产业的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要以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质量为目标,推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鼓励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交互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竞争效应等途径作用于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增强产业协同集聚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对产业集聚不协调的省市,政府应优化区域内两类产业的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间的融合程度。(2)因地制宜,结合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注重区域集聚差别化发展,同时也应建立区域创新合作机制,普遍的提高创新效率。东部地区各省市应通过搭建技术交互平台、设立人才援助和资金支持的方式,促使科技服务资源流入中、西部地区,提高科技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各地区创新互利共赢。中西部地区应在产业转移机遇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域特色和产业基础,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引进并壮大科技服务企业,发挥科技服务业对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从而推动区域创新发展。(3)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提升创新整体效率,促进成果转化。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在改善技术交易市场环境的条件下,引导企业创新场景应用、大规模应用,加速新技术的升级迭代。

本文从理论上探究了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高技术制造业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效应机制,对这些效应作准确、科学的度量并进行效应机制的实证检验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同时,从省级尺度进行实证检验可能会使得回归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偏差,实际上,城市群正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发展的主要载体。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从地级市和城市群尺度进行研究会使得结果更真实可靠,也能为各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作志,苏敬勤,刘小燕.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9(12):31-41.

[2] 王智毓,冯华.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6):102-113+121.

[3] 黄小勇,龙小宁.在集聚中走向创新——专利生产中的集聚经济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20(1):84-98.

[4] 高舒锐,孟衛东.高技术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的复合协同系统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9):111-120.

[5] 王兴明.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分析——基于集成的观点[J].经济体制改革,2013(5):102-105.

[6] AMITI M. Location of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Agglomeration versus comparative advantag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2,49(4):809-832.

[7] WETERINGS A,BOSCHMA R. Does spatial proximity to customers matter for innovativ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 Dutch software sector[J]. Research Policy,2009,38(5):746-755.

[8] 刘胜,李文秀,陈秀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43-53.

[9] 纪祥裕,顾乃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具有创新驱动效应吗[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7):57-70.

[10]江曼琦,席强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与协同集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3-160.

[11]原毅军,高康.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J].科学学研究,2020(11) :1966-1975+2007.

[12]郭卫军,黄繁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质量? [J].产业经济研究,2020(6):128-142.

[13]刘宜鸿.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9):69-77.

[14]宇文晶,马丽华,李海霞.基于两阶段串联DEA的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5(3):137-146.

[15]TONE K,TSUTSUI M. Dynamic DEA with network structure:A slacks-based measure approach[J]. Omega,2014, 42(1):124-131.

[16]李静,倪冬雪.中国工业绿色生产与治理效率研究——基于两阶段SBM网络模型和全局Malmquist方法[J].产业经济研究,2015(3):42-53.

[17]刘凤朝,张娜,赵良仕.东北三省高技术制造产业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基于两阶段网络DEA模型的分析[J].管理评论,2020(4):90-103.

[18]王静田,张宝懿,付晓东.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OL].科学学研究,2021(5):842-853+866.

[19]黄晓琼,徐飞.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创新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J].中国科技论坛,2021(3):93-102.

[20]刘奕,夏杰长,李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7(7):24-42.

[21]孙超,王燕.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20(22):139-147.

[22]刘军,曹雅茹,吴昊天.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影响[J].中国科技论坛,2020(4):42-50.

[23]杜宇,黄成.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21):35-42.

[24]冯志军,陈伟.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研究——基于资源约束型两阶段DEA模型的新视角[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5):1202-1212.

[25]余泳泽,刘大勇.创新价值链视角下的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14(5):27-37.

[26]肖仁桥,钱丽,陈忠卫.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12(5):85-98.

[27]李向东,李南,白俊紅,等.高技术产业研发创新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2):52-61.

[28]吴延兵.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地区工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8(8):51-64.

[29]张虎,韩爱华,杨青龙.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2):3-20.

[30]陈建军,刘月,邹苗苗.产业协同集聚下的城市生产效率增进——基于融合创新与发展动力转换背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150-163.

[31]杜江,王锐,王新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增长:基于DEA-GML指数与面板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3):65-81.

[32]王飞航,王钰森.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门槛效应[J].统计与决策,2021(4):91-95.

[33]路畅,王媛媛,于渤,等.制度环境、技术创新与传统产业升级——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4):62-68.

[34]杜震,秦旭.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配置对创新效率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4):102-108.

[35]张斌,沈能.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技术和区域创新效率[J].科研管理,2020(8):49-59.

[36]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4(6):100-107.

[37]谢子远,吴丽娟.产业集聚水平与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基于20个工业行业2000—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7(1):91-99.

(编辑:刘仁芳)

猜你喜欢

创新效率成果转化
浅谈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基于DEA模型的东北三省国有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分析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管理层持股激励与企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