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

2021-08-09伍卓敏黄寰

重庆行政 2021年3期
关键词:双城经济圈成渝

伍卓敏 黄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战略要求。全要素生产率是综合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质量及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其不仅能从数据上直观反映和比较经济发展的效率,也能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兼顾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的相互协调。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既是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效率的现实需求,也是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总结其发展的趋势与特征,并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从推动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协调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塑造新的发展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度

通过DEA-Malmquist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方法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在算法简化、误差较小、避免主观因素干扰等方面具有优势,且能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分解,应用更加广泛。因此,采用DEA-Malmquist的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04—2018年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解读。各指标关系如下:

TFPch=Techch×Effch=Tech×Pech×Sech

其中,TFPch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TFPch>1说明该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上升;TFPch<1说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TFPch=1则说明无变化。Techch为技术进步指标,Effch为技术效率指标,Pech和Sech分别为纯技术效率指标和规模效率指标,是对技术效率指标的再分解。四个指标代表的含义与全要素生产率一致,当其大于1时,代表对应技术的改进或效率的提升。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產率的趋势与特征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趋势

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DEAP2.1软件,采用DEA-Malmquist的方法,对2004—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进行测算,结果如下:

如表1所示,2004—2018年间成渝地区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为1.013,整体生产效率处于增长状态。其中技术进步指数为1.013,略高于1.004的纯技术效率指数和0.996的规模效率指数,说明2004—2018年间成渝地区整体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自技术创新的提升,但成渝地区整体技术效率的改善并未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优化提升提供动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个区域技术进步的提升得益于区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区内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业等提升企业效益的结果,技术效率的变化更多源自区域内产业链的完善、信息交流渠道的改善以及企业通过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产出的增加。从当前测算的结果来看,成渝地区在改善技术效率以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仍存在不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变化

结合2004—2018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从时间变化看,成渝地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1年),除2008—2009年外,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均大于1,经济处于增长状态。此时的成渝地区整体TFP的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第二阶段(2011—2016),成渝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对TFP的拉动作用均不明显;第三阶段(2016—2018年),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开始共同发力推动TFP的提升。总体而言,虽然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时期增长情况不同,但大多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改善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推动,由两者共同推动的情况较少,且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两指标中某一指标过低都会拉低全要生产率的水平。基于此,如何协调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指标,以两大指标共同进步推动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特征

根据上文的时期分段,分别计算成渝地区各城市在2004—2011年、2011—2016年、2016—2018年各自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可得以下数据:

由平均值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均值最高的时期是在2011年以前。到2011以后,成渝地区各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普遍下降,甚至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0.987,小于1,区域整体生产效率未得到提升。2016年以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实现增长,与上文分析一致。

从区域分布上看,基于成渝地区各地区发展情况,成都、重庆两大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各创新要素加快在两地集聚,且两地产业布局较为完善,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相对明显。自贡作为老工业基地,前期工业增长带来的效益较大,使得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但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水平到达瓶颈,由技术进步推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开始下降,自贡应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德阳、绵阳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中的两大城市,自身工业基础优越,同时受近年来成德绵一体化发展及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逐渐实施的影响,成都一些制造业开始向两地转移,两地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大,但在技术效率上仍需改善。遂宁、南充、广安、资阳、内江、泸州、宜宾作为成都与重庆之间的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参差不齐,遂宁凭借市内制造业发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泸州、宜宾等城市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面还有所欠缺。

三、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成渝地区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优势资源,要充分创造科技创新引领氛围,推进发展要素深层次全面对接,进一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动力,也为探索新时代、新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标杆。

(一)深化区域产业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资源、价值体系在不断重构,成渝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也从要素协作阶段迈入基于产业链的多链融合发展分工协作阶段,区域一体化持续深入,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来了重要机遇。为此,应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现代化产业体系,反哺激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这不仅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将为更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实现产业从粗放发展向高价值转变提供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立足于创新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和产业的紧密联系和深度融合,强化产业分工和协作发展,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打造出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提升重点产业对各类发展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度,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队伍,形成具有雄厚实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在重塑成渝地区经济地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产业链创新的联系度和活跃度,形成“科技+产业”双重赶超的新发展姿态。

(二)探索“政产学研”协同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当围绕支柱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深化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为核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融合互动,要充分把握创新的个性和共性特征,实现创新与产业点对点和点对面的融合。尤其是当前正处于产业转型和创新升级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将更好地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条完善、融通发展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应瞄准产业发展前沿,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聚集“政产学研”创新要素,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探索创新创业新模式,梳理并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推动重大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孵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拉动产业集群崛起,形成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经济反哺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链条完善、融通发展的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应当积极协调各方共同打造“政产学研”创新创业共同体,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聚焦产业创新发展瓶颈问题和“卡脖子”技术,明确年度重大技术攻关、储备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任务和指标。同时应加快促进技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形成成渝地区经济发展支撑,进一步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发展活力,尤其是在当前传统人口红利加快消失、资本回报率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推进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打通技术转化转移的信息阻碍,完善技术要素流动的政策机制,完善技术要素价值市场化评估体系,降低技术交易成本,引入和培育国内外一流的创新资源要素,为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保障。

(三)加快区域创新平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重要战略定位之一,从中央、地方等有关文件精神指示中不难看出,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要构建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成果高地和高科技创新发展载体,更要立足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空间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塑造更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从而更好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加快推进多领域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探索协同创新发展新路径。立足于成渝地区三大科技城“创新金三角”发展,进一步整合成渝地区在核能开发、航空航天等国防重点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打造高水平的综合科学中心。进一步依托成都、重庆两地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联合两地人工智能发展优势,统筹成渝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在产品研发、产业布局、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战略部署,构建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为核心的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联合创新平台,促进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在科教融合、人才互通和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先行先试,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打造全国高水平区域创新平台的示范标杆。大力培育发展高技术现代化产业体系,反哺激发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仅是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为更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基础和水平,实现更高的创新价值提供了动力。

(四)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要素新动能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数据要素的潜力和价值愈发明显,而成渝地区数据要素矛盾也逐渐凸显。2020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要求。顺应和把握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运作支撑,加强数据要素价值挖掘,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數据要素新动能,对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要素生产率将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首先,要不断强化成渝地区数据要素流通的顶层设计。着力解决数据要素产权界定制度不完备、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不尽完善、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基础性问题,加快建立具有成渝特色的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和政策体系。二是积极谋划推进支撑性项目。把握国家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机遇,同步建立覆盖成渝地区的区域数据中心。加快打造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区块链交易平台等平台载体建设,依托成都市大数据集团等企业积极探索实体化市场主体组织方式,横向、纵向统筹发力,加快形成完备的数据交易、流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数据产业生态。三是着力强化数据资源价值性驱动。坚持市场导向、应用牵引,引导广大市场主体丰富数据应用场景,重点关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轨道交通等成渝地区重点产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场景应用,深度开展数据价值的开发利用,努力实现数据资源配置程序合规化、效率最大化和效能最优化,高位推动成渝地区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

基金项目:四川省、重庆市社科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SC20ZDCY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凌永辉.结构转换、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管理世界,2020,36(07):15-29.

[2]张跃.政府合作与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准自然实验[J].财政研究,2020(04):83-98.

[3]盛来运,李拓,毛盛勇,付凌晖.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经济增长前景预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12):3-11.

[4]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8(06):25-34.

[5]邵明伟,金钟范,张军伟.中国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基于2000-2014年数据的DEA-Malmquist指数法[J].经济问题探索,2018(05):110-118.

[6]王钺,刘秉镰.创新要素的流动为何如此重要?——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7(08):91-101.

作 者:伍卓敏,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黄 寰,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双城经济圈成渝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