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群众路线的经验与启示

2021-08-09李江博杜俊华

重庆行政 2021年3期
关键词:革命群众

李江博 杜俊华

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在黨的带领下,中国由“嘉兴小船”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群众路线,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一、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不是由少数人创造的,历史发展方向也不是由偶然出现的历史英雄决定的,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决定者与创造者。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都离不开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群众的重要性。“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1]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发展的。俄国十月革命中,无产阶级在列宁的领导下联合贫农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列宁从革命中总结经验:如果不联合群众,无产阶级什么也做不了。但是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领导人执政期间,却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们没有意识到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君舟民水”的关系,最终导致苏联解体。重视人民群众,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传承下来的。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一方面使统治者更加爱护百姓、重视百姓,另一方面也为新时代党坚持走人民群众的路线奠定了文化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牢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1922年党的二大召开,明确提出“党必须在人民群众中开展一切运动”的基本思想,这是群众思想第一次在会议中被明确提出来;1925年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只有组织和引导群众,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才有希望。”[2]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写道:“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3]在《论持久战》中提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4]党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成功经验时,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联合无产阶级的力量,革命才能成功。党的七大,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写入了党章总纲。

党在一次次革命实践中总结出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坚持将群众路线的方针贯彻到革命运动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重在器物、变法、推翻封建帝制,各领导阶级仅仅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改革和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最终走上失败的道路。1924~1926年,各地工人开展数百次的罢工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起义,最终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党在总结革命经验时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并将群众路线贯彻革命始终。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方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依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广大群众的力量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在解放战争时期,党通过建立以群众运动为主的“第二条战线”缩小与国民党之间的力量差距,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解放全中国。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来看,在党成立之初就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在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最终走向成熟,走向胜利。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着利益进行的。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人民群众加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来,就必须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盼人民之所盼,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引导人民将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奋斗。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农民获得物质资料的直接来源。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根据战争与人民实际生存情况,在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切实解决广大农民最担心的生存问题,获取群众的信任,动员群众参加到革命中来。大革命失败后,党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革命才有胜利的希望,而土地与农民息息相关,只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群众的生存问题,才能坚定群众与党共同抗战的决心。因此,党及时对土地政策做出调整,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将一切力量集中起来,调动地主和农民抗战的积极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赢得民心,取得信任,抗战队伍不断扩大,全国抗战高潮逐渐到来。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让农民彻底地从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实现土地自由,党提出“废除剥削的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且提出“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逐步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到1949年6月,解放区已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3亿多亩土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党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奇迹。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一系列土地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切实解决了群众最担忧的问题,增强了群众对党的信任,扩大了群众基础。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始终密切关注人民生活水平,把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时刻关注民生,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其中“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体现出党所做出的决策紧紧围绕着人民进行,要让人民享受“看得见的利益”;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党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环境以及复杂的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从成立之初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将其牢牢植根于思想上、体现在行动上、落实在实践中。”[5]

三、联系实际,积极采取措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就如同鱼水关系,相互不可分离。从党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深刻认识到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领导干部与群众保持密切关系就要深入群众中开展工作,与群众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红军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深入群众中进行革命宣传,用各种方法开展群众工作,获得群众信任,与群众建立了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友谊。红军游击队到达各地时,了解各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加入到当地的劳动实践中去,与群众并肩协作,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地主欺压百姓,红军就将地主压迫农民而获得的土地和财物归还给农民,严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纪律;反动派将群众的房子烧毁,红军就带头为百姓建造新的房屋;国民党军队将壮丁抓走,红军就趁其不备营救壮丁。”[6]红军游击队与群众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群众拼尽全力支援红军,为红军的生存和壮大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其次,要深入群众中调查研究,实施人民认可、经得起时代检验的正确主张。“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将分散的群众意见集中起来,整理概括为领导的方针政策,然后又将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并根据群众的实践反馈不断修改调整,再坚持下去,最终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国家所实施的每一项政策方针不是领导干部们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得来的,而是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码头、市场社区中去,亲自体验群众生活,“同真正明了实情的各方面人士沟通讨论,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取得真实可信、扎实有效的调研成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8]

四、坚持群众路线的当代启示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贯彻群众路线,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我国已经完全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要满足人民在公平、法治、安全、正义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是黨的坚强后盾,也是党执政的最大勇气,坚持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指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党为了人民,始终秉持奉献精神,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其次,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保证,也是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但在新形势下,某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耐不住寂寞,不能坚守初心,在权力与金钱面前丧失自我,不为民谋实事、解难题,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众利益之上,使得部分群众对党失去信心,给党群关系带来了不良影响。同时,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四大考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依然存在,只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各项建设之中,才能使党员干部在面对不正之风时敢于亮剑,面对困难时冲锋在前,面对群众矛盾时主动化解,始终坚守心中的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实践者、引领者。

再次,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明确,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始终秉持学习精神和实践精神,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如何化解风险挑战,于危机中育生机,在变局中开新局,需要向人民群众求学问策。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要将人民群众当作老师,走到群众中去,真心实意地向人民请教。群众处于基层,“身经百战”,对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未来有着独到见解,向群众问计问策能更好解决民生问题与社会问题。党员干部在学习过程中要走基层、体民心,蹲下身子,放下面子,甩掉官威,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将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运用到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去,从而为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党员干部也要跟随时代步伐,利用网络问政于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为人们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只要有人民的地方,就应该有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身影。党员干部要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更加快捷高效地为民办事、解决群众难题。

最后,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实现中国梦。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人的总和,在社会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不是哪一个人、哪一群人的梦,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亿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艰苦奋斗,用实干创造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社会。在党的带领与号召下,积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用实际行动建设祖国,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0.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29.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0.

[5]侯赞华.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转化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实践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39(24):41-42.

[6]黄英军,严志伟,马晓敏.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群众路线的借鉴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37(6):120-127.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04.

[8]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56.

作 者:李江博,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杜俊华,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革命群众
将革命进行到底(节选)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