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开发对乡土传统文化的重构与解构

2021-08-09杨筑稀

炎黄地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重构乡土旅游业

杨筑稀

伴随着我国全面脱贫战略的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依托乡土传统文化,实现旅游开发引导乡土文化、传统文化重构是当前的挑战和责任。通过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地方乡土文化能够实现多元化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文章基于旅游开发思维对乡土传统文化重构与解构的思考,对当前保持乡土文化产业结构形态稳定和推动乡土文化产业现代化转变提供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开发过度加快,很多自然环境逐渐被城市空间侵占形成城郊空间部分、乡村生活区、乡村和自然环境结合部三种空间形式。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造成农村土地闲置、房屋闲置,形成农村“土地、房屋、环境”失衡的空心村。很多农村地区为增快当地经济发展逐渐形成靠近交通运输线的居住体系,呈现出离心化发展现状,这会导致乡土文化结构更加严重。基于小农经济体逐渐涌入城镇经济发达地区,中国传统的农耕思想逐渐被摒弃,重视和崇尚城市经济和文明的思想造成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虽然实现了收入提高和生活条件改善,但是造成农村产能不足和传统产业结构断裂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等不利问题。此外,还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上升、老年人口人数上升以及农村经济和人民整体素质下降等现实问题。这种“大规模、高速率、周期长”等劳动力流失问题彻底对乡村空间结构、产业链断裂、人口结构严重破坏,造成结构现象。

乡村景观结构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破坏、乡土传统文化流失两个角度。乡村景观主要组成形式包含了自然环境、乡村建筑物、传统文化等多个形式,乡村景观旅游开发旨在结合景观和文化两个意象,从抽象角度理解乡村景观和文化形成意象乡村的人文情怀、居住形式布局、房屋建筑特色、水土自然环境等乡村景观结构形式,也就是乡村文化寄托的物理结构空间,可以在旅游开发下被游客理解和掌握,成为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方式,这对旅游业主体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城市压力增加会促进乡土传统文化兴起,用乡土文化的悠闲自在和怡美景色能够对人的心理、身体、情感起到巨大的放松作用。因此,旅游开发对于乡村传统文化将形成乡村景观空间结构为载体,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的乡村文化结构形式。但是,旅游业开发管理模式落后和监管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乡村传统文化被经济意识冲击,一度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和空间结构形式,甚至出现一些半现代和半复古的旅游形式,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乡村特有的传统文化结构。甚至,无节制开发造成植被破坏、环境污染、人口涌入等不良的旅游业开发现象,严重破坏乡土传统文化结构稳定性。

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旅游者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够寻找情感寄托和娱乐休闲的场所,是一种主动渴望的态度。因此,形成一个旅游活动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及交易方式简单的旅游个性化服务模式。同时,旅游开发对于乡村传统文化应该按照游客躲避现实、怀旧、向往等情感使得旅游行为更加单纯和回归自然。在满足旅游精神和物质消费需求的同时为旅游者带来满足。地域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应该创新旅游方式和形式,引导游客体验更加多样性和更加丰富的旅游项目,注重游客和人对于旅游环境的参与性和个人创造性,实现“以人为本”的旅游感受。旅游过程是游客寻求自我独特生活体验和放松不同情绪的主要方式,其情感角色会改变,更加突出游客是否愿意到某一景观区域进行消费,是否会认同该地区传统文化等。因此,对于乡土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应该以游客自我价值创造和主动参与为宗旨,乡村通过旅游产品生产和开发、吸引游客游玩目的单纯、乡土文化价值提升等措施突出旅游开发吸引点。同时,当地建筑形式应该形成乡土文化旅游开发为主题,根据各地区环境和人文天然优势,在服务理念上突破,提升景区品位。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精准开发成为解决乡村三农问题的核心战略指导政策,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基础。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按照乡村原有基础建設为依据,推行“试验区”方式重点建设,按照“慢节奏”思维方式打造具有乡村生活气息的旅游景点,不仅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当地基础建设方面起到推动作用,还为乡土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机遇。根据游客消费主动性特点来看,乡土文化重构必须基于基础设施完善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开发,保障乡村人们生活发展需求才能保持该区域人口结构稳定和环境保护有人的实际局面。因此,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提倡“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旅游指导思想,围绕村庄周围环境美化、道路修建、旅居饮食、服务管理等多措施全面提升乡土文化旅游开发质量,按照“生态建设”指导理念打造生态旅居性传统文化村落。降低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于乡土传统文化的冲击力,完善和优化乡村居民生活环境和资源配置现状,以“保护环境、传承文化、致富脱贫”的思路重构乡土文化自然和人文生态结构,重构乡村空间,为后现代农村提供发展机遇。

重构乡土文化核心理念关键在于文化意象和旅游长期发展两点。现代旅游业开发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步骤,但必须坚持原生态、适合性以及特色原则,依托乡土人文和自然环境开展具有田园特色的传统农耕活动,主要以参观田园风光、农事劳作、传统生产手艺以及后期旅游开发附加价值产品销售为主。对于相关互动应该以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和发扬理念为主,在劳动、生产手艺以及产品上融合乡土文化,推动乡土文化意象重构。在结合当地环境承载力的同时将乡土文化传播和乡村居民教育作为文化意象和旅游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通过旅游培训、政策扶持以及媒体宣传等方式提高居民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继承能力。传统乡土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依据。

基础建设主要是从乡村教育文化、农业现代化、人口结构、劳动力引入、医疗以及道路等基础旅游开发中解决当前的乡土传统文化结构和重构。劳动力流失是造成乡村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振兴发展较慢的主要原因。因此,乡村政府旅游业主管单位必须站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角度,强化农村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重视人口教育,增加师资力量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高水平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体系,提升当地教育整体质量。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开展公共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和服务理念教育,建设娱乐休闲一体化中老年人生活学习平台,积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养老福利基础机制,扶持传统产业创新创造和建立融资平台,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融资渠道。

乡土传统文化包含了信仰、文学、审美以及哲学思想、社会思想伦理价值观等,还包含了乡土服饰、景观、建筑、饮食以及习俗、交通等。这些乡土传统文化在文化体系中都具有属于自身的独立文化形态和知识体系,并且随着时间演变和社会文化进步,成为种群稳定和长期繁衍发展的思想意识,与其他文化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传统知识由于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起源演变、分支较多等特点,如果失传会造成永久性遗失,是其他知识形态或者体系无法代替的,是人类长期发展对生命意义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哲学思想、文化形式以及价值观念等的积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文字文化支持,这些传统乡土文化往往依靠顺口溜、儿歌等进行口头传承,具有非常明显的劳动实践经验性和娱乐特点,例如“采茶舞、竹竿舞、泼水节”等。

这种缺乏系统性理论知识支持的文化形式是很多传统知识经过千百年演变而逐渐形成,被人们延续和传承,具有很强的版本创新特点和平民性。而这些缺失是当前旅游开发所最珍贵的文化资源,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没有当前文化的商业特点,在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更加具有纯粹性。全球科技文化知识有较强的普遍性和系统性,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流知识体系,依靠书本和媒体以及网络进行传承和创新,很多的理论知识是在试验时和总结下产生,其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和思维思想仅被少数人掌握。因此,在现代文化同质化逐渐严重的背景下,人类的创新和创造更加需要多样性,乡土文化旅游开发即成为必然。

传统文化逐渐成为符号化的象征,正在逐渐形成旅游开发市场中的商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强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已经成为当今乡土传统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代旅游观念中人们更加倾向于观光旅游和享受闲暇生活,对于原生态文化形式产生的影响较大。开发传统乡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景区免费开放、特产销售、手工艺品销售、艺术表演等形式吸引游客眼球,增加知名度吸引游客旅游,从而增大当地旅游产业链收益和拓展旅游业市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但是,很多游客或者爱好者进入景区会收集稀有动植物标本、购买建筑以及开发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以及水资源等形成资源外流和环境生态破坏,更加倾向于商业服务而非传统文化重构和开发。而无法实现此类收益的地方传统文化因为市场商业化侵入而逐渐被压缩,无论是从艺术种类数量还是内容形式上都形成剥离和取代等问题。尤其是当地教育资源不足和就业机会较少造成劳动力流失和人口結构失衡,导致传统乡土文化逐渐流失。因此,乡土传统文化应该借助物质流通和媒体传播以及人才吸引等措施吸纳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修补和重构。从精神层面和制度以及文化等层面形成一场乡土文化重构变革,从结构和模式上打破固有宗教、制度、生活习俗和文化差异与外界形成衔接。

旅游业发展催生了乡村旅游方式,但是乡土旅游业必须基于传统文化结构稳定性进行开发,在立足保障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需要重视农村乡土文化结构问题。因此,新时期乡土传统旅游业开发必须基于乡村振兴和乡土文化重构基础,以及旅游者消费引导等多方面。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重构乡土旅游业
长城叙事的重构
缅甸预计将于2020年第三季度重启国内旅游业
重构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乡土分外妖娆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
最后的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