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看待茅指数和宁指数机会“电池茅”须关注竞争对手颠覆风险

2021-08-09张桔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1年31期
关键词:半导体估值逻辑

张桔

近期披露结束的公募二季报显示,以科技成長为代表的宁组合成分股开始逐渐走红,渐渐有和茅指数分庭抗礼之势;茅指数中,新能源和半导体还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所在。本周,海富通基金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监周雪军接受《红周刊》专访时指出:“茅指数和宁指数的机会需要辩证看到,重要的是成份股背后的驱动力。科技成长股的基本面变化更快,比如电池中游环节投资,一定要考虑到供需格局、竞争关系在明年会不会发生恶化。”

两类指数交相辉映科技成长和泛消费今年表现更好

《红周刊》:您怎么看近期市场中茅指数与宁指数的“翘翘板效应”?目前科技成长股占比多的宁指数整体相对强势。

周雪军:从历史来看,科技和消费确实有跷跷板效应,市场朝哪个方向演绎也是群体博弈的结果。

2016年以来,以白酒为代表的泛消费均表现得不错,除了白酒还包括医药龙头等,强势状态维持了4-5年。所以有一批泛消费龙头的估值水平比较高,且泛消费有一个特点,很难出现基本面、业绩上的爆发式增长。但作为一类长久期资产,业绩表现持续稳健。过去五年,此类股票股价涨幅数倍于业绩增长,本质上是估值抬升,市场需要一些反向修复。

对比看科技成长方面,上一轮科技成长牛市是2013年-2015年,本质上是产业的变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有了智能手机才有手游,此后才开始有“互联网改造一切”。而这一轮成长牛市起源于2019年二季度,主要沿三条主线——一是5G、电子、半导体,有了5G网络、5G手机到5G云端应用;二是新能源,包括光伏、新能源汽车,这也是有产业支撑逻辑的,所以持续时间会比较长,不会在一年、两年就完成;三是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主可控,很多“卡脖子”领域必须要培养自己的国产供应链。

从2019年到现在,这三条主线是交织在一起的,此消彼长。而科技成长股短期业绩增长更快,硬科技又是政策鼓励的方向,所以和泛消费相比,科技今年表现更好。

《红周刊》:当下科技成长股中最火的赛道就是新能源和半导体了,抛开情绪因素,从基本面的角度,您是如何看两条赛道的投资价值呢?

周雪军:新能源赛道的核心要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去年全球销量300万辆,今年预期全球500万辆,明年预期700万辆。这些数字相对全球一年8000多万辆汽车的销量来说,渗透率还不到10%,这意味着行业在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还能维持高速增长。而新能源车的增长直接带动电池的需求量增长,也带动了所有相关上游产业链,这块“蛋糕”每年会以比较快的速度增加。新能源车产业所孕育的机会远超手机产业链,预计会持续有所表现。

再看半导体赛道,实质是“缺芯”的问题。缺芯也是由供需所决定的,现在我们缺的是汽车的功率半导体,而应用在手机上数字芯片并不缺,因为下游手机需求增长不快;此外,偏低端、电流比较大的像功率器件、LED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也是需要的,它们是小家电、电动工具、汽车里需要的。

这样的需求代表了两个趋势:一是电动化的趋势,功率器件需求的增加;二是各种小家电层出不穷,直接带动了物联网小的智能终端,带动了中低端半导体需求增加,比如我们用的电源管理芯片、射频器件,包括新能源车里面各种供应系统也用到,所以中低端芯片供不应求。

而同时,我们过去这种偏低端的芯片是用在八寸晶圆上的,相关晶圆厂投资又是不足的,导致出现缺货,且疫情还加剧了这种状态。

从相关标的股来看,传统的板块龙头股今年表现不好,但是有一批半导体股票表现不错,正是因为相关晶圆厂产能不够所导致的缺货逻辑让这些股票走红。而这里面又叠加了另一条逻辑——自主可控。这属于政策鼓励的方向,疫情又加速了国产产业链的导入。半导体的设计、材料、设备都在拼命地导入,这属于长期逻辑。虽然半导体板块有外部扰动,但是国内对晶圆厂、封测厂扩产投产特别鼓励,出现了包括长江存储等新的晶圆厂投产,从一季报和二季报来看,半导体板块的业绩都很好,这也是行业走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红周刊》:最近关于半导体存在一个争论,就是半导体的主要矛盾从缺少工艺调教转移到缺少国产半导体设备材料,对此您如何看?这一逻辑多大程度会影响投资呢?

周雪军:首先供需失衡这一逻辑要关注,因为供需失衡包括疫情冲击,这是一个中短期的逻辑,但这个中短期也是以年为周期。而进口替代是5年、10年的逻辑,它会不断向前推进。还有第三条逻辑就是扩产逻辑,国内会不遗余力的推进晶圆厂的建设,三者可能会有点交织。由于被“卡脖子”的原因,大家这段时间都会关注到扩产逻辑,甚至连华为也都要建自己的晶圆厂,扩产的同时可能更多会用国产的设备和国产的材料。

当下自下而上看,半导体没有便宜标的了,只是说它分为贵和更贵,或者说有些没有贵的那么离谱。细分来看,设备和材料其实挺贵的,或许投资者还可以找到一些贵的不离谱的标的,但有些设备材料确实特别贵,这个位置关注但不宜追高。而供需失衡这一逻辑现在可以看看,像上文提到的电池龙头,它虽然涨了这么多,但是业绩是释放出来了,我们对它实际担心的是未来周期景气开始逆转。因此,我们是怕供需失衡发生变化,只能筛选一些个股。在当下看半导体,也不宜太过看好和进一步加仓。

虽然三条投资主线逻辑都在延续没有变化,但我可能只在进口替代上做一些新的挖掘,重点注意就是要看估值反应的预期是不是还有空间。比如我还是能找到个别设备股,材料上有点难找,设计类供需错配的标的还能做些挖掘,但是总的投资仍然保持稳定,调整个股而已。

把握指数分化后的机会核心看股票背后的驱动力

《红周刊》:如您所言,在以科技成长为代表的宁指数中,分化其实也很明显,分化后的投资机会怎样呢?

周雪军:如果简单的将宁指数等同于科技成长指数,那么整体科技成长的主线、边际变化,包括政策鼓励都是很强的。关于科技成长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化,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身的景气度分化所造成的。其中新能源、电子半导体、军工等赛道表现比较好,但整体来看诸如计算机、通讯、传媒等赛道相对表现平淡。把握分化要从产业的景气度来看,具体从包括需求端、竞争格局端、政策的指向等多重角度去把握细分行业。

猜你喜欢

半导体估值逻辑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全球半导体行业1月份 销售额同比略有下滑
安森美半导体收购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中国半导体产量将占世界2成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中外企业并购定价比较研究
关于互联网企业估值的新思考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