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玉:为民谋福的“蘑菇”院士

2021-08-09姜姝

新长征·党建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李玉农业大学木耳

姜姝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颁发了荣誉证书。

生于1944年的李玉今年已经77岁了,却完全没有耄耋之龄的老态,而是声音洪亮,走起路来还像个年轻人一样,这与他常年去野外调研不无关系。李玉是个彻头彻尾的“蘑菇迷”,他用的笔是金针菇形状的,牙签筒是香菇的样子,领带上带有各种蘑菇的图案,就连他的小孙女都叫“木耳”。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1978年,李玉考入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读硕士,师承周宗璜教授。周宗璜是当时我国唯一的菌物学专家。硕士3年的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导师教会李玉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还有严谨的学术精神和不怕困难的钻研精神。即将毕业时,周宗璜病逝。临终前,周宗璜特意把李玉叫到病床前,握着他的手留下嘱托:“现在中国只有我一个人研究黏菌,我死后你一定要继续研究下去!” 那时候李玉才得知,世界上已发现超500种黏菌,但没有一种是中国人命名的,这也是周宗璜一生的遗憾。李玉心中坚定了继续研究黏菌的信念:“老师能在吉林做研究,我也一定可以!”

毕业后,李玉放弃了留学机会,留校任教,从此踏上了研究菌物的拓荒之路。李玉常跟学生们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不要在黑板上种地”。为了采集优良菌种,制作新的菌物标本,李玉和学生们几乎每年都要深入人迹罕至的地方考察。那些年,为了寻找一个菌类标本,李玉曾孤身一人前往陕西太白山,白天在山里寻找菌类标本,晚上就住在山上的破庙里。“跳蚤咬人的滋味你可能都不知道,那庙里跳蚤大的都能看到它在蹦,老鼠有1尺多长,在身上来回蹿,晚上都得点着蜡烛睡觉,怕被老鼠咬了耳朵。”说起艰苦的往事,李玉云淡风轻。“还有一次,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原始森林,我和学生们看得正高兴,忽然来了蚊子群把我的脸都叮肿了,回来上课学生们都不认识我了。”

在李玉的带领下,吉林农业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菌物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创立了菌类作物学。依托科研成果,吉林农业大学建成了我国首个菌类种质资源库,收集并保存了世界范围内栽培和野生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珍稀食药用菌,涵盖了野生种质资源共计1.1万余份。其中仅黏菌就有400余种,占世界已知品种的三分之二,还发现并命名了36个黏菌新种。

“我就是个菇农”

李玉常常说:“大家叫我李院士,其实我就是个菇农。” 一提起蘑菇,李玉就打开了话匣子。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蘑菇了,但是价格昂贵、数量稀少,是只有达官显贵的餐桌上才能见到的山珍。1978年时,1斤蘑菇卖4毛钱,而1斤白菜只要2分钱,可见蘑菇的昂贵。

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地处高寒地区,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收成都不好,上世纪90年代,当地农民只能上山采野生木耳卖些钱,生活十分贫困,当地政府也苦于没有好的项目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李玉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带领学生们实地考察,经过反复论证研究,觉得黑木耳养殖这条路可行。可是农民们从没种过,心里都没底。“中国的农民非常可爱,他们虽然没种过,对我们也不是完全信任,但还是愿意尝试。”李玉先是在试验田里试种,农民们看到真的能种出来,纷纷跟李玉学着种植木耳。李玉给农民们选的品种是“小碗”黑木耳,价格是普通大耳的10倍。历时30余年,李玉院士团队把黄松甸镇打造成为享誉全国的黑木耳之乡,他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木耳院士”。黄松甸全镇1.4万多人,年收入27亿多元,顺利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李玉满腔热忱地投身扶贫事业,提出食用菌产业扶贫重要性,首次倡导“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食用菌产业扶贫发展战略。在全国40余个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打通科技扶贫“最后一公里”,率队在全国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脱贫,年产值达到350余亿元。

陕西省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木耳种植扶贫项目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为“小木耳、大产业”。柞水木耳得以开花结果,正是李玉心系农民、科技扶贫的真实写照。2017年,应国家科技部邀请,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建立了“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之后的3年里,按照“一区一馆五库”的食用菌资源保育与利用的技術体系,李玉院士团队制定了柞水黑木耳菌包生产等4项技术规程,为柞水选育出4个黑木耳、1个玉木耳宜栽品种,通过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全县9个乡镇街道、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建成木耳研发中心1个、木耳菌种生产加工基地1个、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1个、木耳博物馆1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年产木耳菌包可达1亿袋,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3138户贫困户靠木耳产业脱贫。柞水木耳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特色产品,面向全球推介。

为摸索产业化发展路径,李玉带领团队在柞水开展木耳深加工,推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产品,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他看来,要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还需深挖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依靠科技创新,从农产品深加工入手,提升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

在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的云南会泽、澜沧等地区,李玉团队与当地政府逐村制定食用菌科技扶贫方案,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贫课堂”,手把手将“良种良法”送到田间菇棚,形成了适合云贵、川藏高原不同生长环境的食用菌栽培模式,成功推广林下种植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荪面积达1000余亩,带动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在河北阜平、山西临县、安徽金寨、贵州遵义及铜仁等革命老区,李玉率领团队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深入扶贫一线,从零做起,指导建立了大别山药用菌资源保育区及多个食用菌现代产业园,规划培育百亿级食药用菌产业助力脱贫。

目前中国食用菌的产量已经占全世界的75%到80%,成为食用菌大国,但还不是强国。李玉和他的团队没有停止脚步,还常年行走于深山老林,不断探寻研究,为实现世界一流食用菌强国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李玉农业大学木耳
张振、李杰作品
潘虹作品
虚构的野心:“私生饭”追星自陷迷奸危局
12岁孩子命殁亲爸之手, 放养的孩子怎能撑起你失败的人生
Introducing meta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ustained self—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listening cours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巧洗木耳
发现木耳
木耳变形记
情与法的较量:分手时赠房能否撤销?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