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的含蓄美

2021-08-09翟淑英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含蓄鉴赏

翟淑英

内容摘要:含蓄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含蓄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传统。本文结合诗歌含蓄产生的美感效应和诗歌创作达到含蓄境界的经验方法,讨论鉴赏古典诗歌时对含蓄美的把握。

关键词:含蓄 朦胧 鉴赏

朦胧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力的美感效应。其主要特征是:某种深邃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某种朦胧的美的形式含蓄的表现出来,成为一种暗示,一种象征,使欣赏者凭借联想和想象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

中国古典诗歌更注重含蓄朦胧。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充分体现了诗歌中含蓄的艺术境界。“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和“月来深殿早,春来后宫迟”两句,同是写宫女怨情,但前句直露,直截了当的说出宫女的情绪“恨”,而后两句却用两个时间词“早”、“迟”的极大差距,把宫人由盼望到失望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了,怨在其中,含而不露。

诗文含蓄,能产生朦胧的意境。《诗经·秦风·蒹葭》是中国朦胧诗的最早代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作品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憧憬、追求和失望、惆怅的心情,但并非直叙,采用工笔式的细描,而是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如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都是远距离产生美感的极好例证。但这种美感也势必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甚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正因为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游移之词,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翘首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作品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她)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任读者自己去领悟。

诗文含蓄,使诗意曲折婉转。“文似看山不喜平”,赏诗也正如观赏园林,曲径通幽,方具诗韵。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含蓄曲折美的典型。

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题目上看,此诗当是诗人由桂林回长安滞留川东巴山时所作,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思乡念亲之情。然而诗人却从妻子的来信话题写起,“未有期”三字一折,比直接说“我将归”或“我未归”更有言外意,字里行间包含了很多宦途失意、羁旅劳顿的情状在内。第二句再一折,回到眼前现实:巴山夜雨,秋水满池,道路泥泞,难以启程,诗人只能孤灯听雨,彻夜难眠亦可知。三四句又一转,时间上又由现在跳到将来,地点上由巴山跳到长安家内。那时西窗剪烛,共话别时,苦后甘甜,其乐融融。“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最见婉转变化之功夫。它超越时空,将眼前跳接未来,以巴山对接北方,而呈现重逢故人的乐景欢情。“何当”二字,意谓“什么时候”或“怎么能够”,既含“未有期”的不可料定惆怅,更多的则是充满“却话”的期待,凸显诗人朝思暮想而重获知遇的心思。全诗由彼到此,又由彼到此,有长安到巴山,又由巴山到长安,由妻子到诗人,又由诗人到夫妻共话,层层转折,回旋往复,顾盼生姿,情味无限。

诗文含蓄,能蕴含更丰富的情感。因为含蓄朦胧,诗词能产生一种似彼非此,亦彼亦此的多义性,使诗的涵蕴特别丰富。如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者究竟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感情?是自豪还是消沉?由于含蓄,诗义是很难断定的。试想,在一次盛大的边塞军营宴席上,战士们举杯痛饮壮行,可是出征的军乐响起,已不容迟延了。这时,有一位士兵仍然举杯畅饮,并说这一去生死未卜,何不一醉方休呢?再结合边地寒苦,将士们紧张征战,久战不归,早已经厌倦了军旅生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因为它道出了唐代边塞诗歌一种常见的主题:反对拓边战争。但施补华却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读便妙”。照施氏所说,这首诗就不是写出征壮行,而是写回营庆功了。在庆功宴上,夜光酒杯,五光十色,葡萄美酒沁人心脾,军乐琵琶在马背上演奏助兴。这时,有位豪饮者高声大喊:“喝吧,喝吧,即使醉死沙场也不要笑话,因为战死沙场是军人的天职。这种理解,也合乎盛唐边塞诗的另一个主题:歌颂将士昂扬豪爽的爱国激情。

中国古典诗歌是怎样达到含蓄朦胧的境界的呢?前人有许多经验:

1.情景交融

景不含情则景无生气,情不融景则锋芒毕露,不能动人。含蓄就要情隐景中,表面写景,内里言情,二者水乳交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如秦观的《浣溪沙》:

漠漠清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先挂小银钩。

这首诗表面全是写景,然而骨子里却全是抒情。情景交融,妙合无垠。上阕首两句写一个春天的早晨,阵阵寒意袭上小楼。这是景,然而这个景却全是通过主人公的感受来写的。她住在小楼里,虽是大好春光,它却觉得如深秋般的冷寂,这样写景,不言愁而愁情自见。第三句一个“幽”字,是主人公的心境外化。下阕,首两句继续写景,她起床向窗外一看,天下起了濛濛细雨,在春风春雨中,春花随风飘零,这更增加了她的愁情。作者这里用了两个反常的比喻,以抽象的梦和愁比喻具体的花和雨,把春景和愁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抒发了主人公愁情莫名、心灰意懒的情思。最后,作者仍以情语写之,她注目门上挂帘幕的小银钩,因为门帘放下,所以小银钩就闲静地吊在那里。由此可见,她愁肠百结,难以入眠。整首诗可谓“化景物为情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人在该词中从未正面刻画人物,可我们却仍感到人物的存在。这是因为作者着力刻画了人物的情绪,而情绪又是通过环境与气氛烘托出来的,使其情景交融。这般的主人公,这般的情景,再结合轻轻的词调,我们不免感到主人公身上所散发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伤。

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诗人的主旨在于抒发历史盛衰的感慨,但却借景物出之,把这个感慨隐含在景物描写的后面,收到含蓄不尽的效果。前两句,诗人用“野草花”、“夕阳斜”这样常见的景物,造成了一种衰败荒凉的气氛。三四句继续融情于景,写一对春燕翩然归来,借助联想,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言语中暗示了沧海桑田、统治者的荣华富贵不可长保的历史变迁。

2.言此意彼

诗文用比兴寄托方法,把思想化为形象,让形象对读者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者和读者都将能进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中间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看似写菊,实乃寄兴。菊花清淡素雅寓诗人冲和淡泊、自励操守的精神。南山空旷渺远,悠然见之,寓诗人的精神与大自然的融合,得到一种充实自由的感受。飞鸟还山,也寓诗人由仕而隐的人生历程。诗人把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励志持节融为一炉,含蓄不尽,兴味悠长。

3.婉转曲达

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诚得百曲千曲万曲,百折千折万折之文,我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与其间,斯真天下之至乐也。”特别是作者要用诗文揭露黑暗,干预现实,讥讽时政,就不能直露明说,而须采取委婉含蓄,曲折表达的手法,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婉而多讽”。如李商隐的《楚吟》:

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这首诗表达的意思从字面上看不出来,只能“思而得之”。前两句写三峡宫殿楼台之景,后两句拈出宋玉,点明愁情。宋玉的愁,又须结合他写的《唐高赋》来理解。《唐高赋》中,楚襄王和宋玉登上唐高台,与诗中前两句内容一致。后文又写道楚襄王梦游遇神女,神女称自己“朝为行云,暮为行雨“,这就是诗中第三句所说的“楚天长短黄昏雨”,暗含楚襄王之沉醉于声色之乐,疏远了宋玉,所以他“无愁亦自愁”。由此方知,这是一首咏史诗,以古讽今,李商隐之意是以楚襄王影射晚唐皇帝,宋玉就是诗人自己。全诗看来,此诗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构思非常巧妙。诗中不实写史事,不发议论,而是用围绕主题的各种有代表意义的景物,构成一个特殊的环境,用它引发人的感叹,以此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但三、四两句语含双关,整首诗也意义双关。以末句的“愁”来说,就有三层意思:宋玉因景而生之愁,宋玉感慨国事身世之愁,宋玉之愁亦即作者之愁,三者融为一个整体,不着半丝痕迹,正是此诗的高明之处。由于诗人表达的婉转含蓄,“吐词含味,妙臻神境,令人知其意而不能指其事而实之”。(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作为有机体的人,其身体内部有一种能动的自我调节的机能,就是尽量花最少的能量,收到最大的效益,这也是诗文含蓄的心理机—简约。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和读者的心理机制也是这样,总要留下空白,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最经济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掌握以少总多,小中蓄大,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艺术辩证法。

如元稹的《古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

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难怪潘德舆说“‘寥落古行宫二十字,足赅《连昌宫词》六百余字,尤为妙境。”这也正如戏曲舞台上的“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国画中的“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文学是用语言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而语言却是有限的,很难完满的表现无限的生活。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们所想。“辞不达意”是任何作家,乃至大文豪都会遇到,都曾经苦恼过的事。陆机说:“恒幻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禹锡慨叹“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因此文学艺术就只能含蓄表达,别无他法。因此说,含蓄是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

对于古典诗歌的鉴赏,无论怎样详尽都无法全尽,只能说是鉴无定识但赏评有法。至于鉴赏的规律也是大体则有,具体则无。在欣赏时我们应遵循审美、历史的、群众的观点来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总的说来,鉴赏古典诗歌是接受与创造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审美的统一。我们必须以古典诗歌鉴赏理论为基础,不断吸收新观点,新理论,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感受、体验、分析评论,经过不断的积累,我们终能敲开古典诗歌宫殿的大门,到里面去享受艺术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羊玉祥著.古诗文鉴赏方法21讲[M].成都:巴蜀书社,2002.

[2]王国维著.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周汝昌著.千秋一寸心[M].北京:中華书局,200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公安政治学院公安文化教研室)

猜你喜欢

含蓄鉴赏
含蓄
忘了含蓄
含蓄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含蓄
靓诺 含蓄中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