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DSA引导下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1-08-07郝华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3期
关键词:开颅病症导管

郝华超

(鹤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鹤山 529700)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很常见病症之一,可在任何年龄段出现,但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1-2]。现阶段中,临床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症发生机制,当动脉瘤尚未破裂时,瘤体可能对患者神经造成压迫,促使其出现视物不清、半侧脸麻木等症状;一旦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后,易导致患者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甚至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故而尽早发现、尽早确诊并予以有效治疗,方可从根源上实施预防与治疗,对控制疾病发展,改善预后起着重要意义[4]。由于动脉瘤结构比较复杂,促使临床在拟定导管与治疗材料时较为困难,本研究目的主要为了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治疗时,基于3D-DSA引导下实施介入手术治疗的价值,现展开具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来院实施手术治疗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对象均分为传统开颅组与3D-DSA组两组。在传统开颅组中,患者年龄23~70岁,平均(46.7±8.3)岁,男女患者占比25:25;在3D-DSA组中,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5.9±8.0)岁,男患者有22例,女患者为28例。对两组基础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展开比较,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较小符合临床研究要求。本研究纳入对象均经临床CT检查后,为颅内动脉瘤确诊者,且患者和(或)其家属知晓同意,有完整临床病史资料。排除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无法正常交流者、合并其他肿瘤病症者。

1.2 方法

传统开颅组提供传统开颅术治疗,待实施全麻后,经侧裂入炉,借助显微镜对侧裂池进行解剖,待打开视交叉池后,缓慢对脑脊液进行引流,将病变部位充分暴露出来,采取动脉瘤夹进行夹闭,手术完成后关颅。3D-DSA组则在3D-DSA引导下实施介入手术,选择德国西门子3D-DSA系统,经股动脉实施穿刺插管后,将导管放置在颅内血管进行3D-DSA,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先将患者固定,经透视定位后,将操纵杆推动,选择系统位置键,当C型臂自动倾斜且停靠后,选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5 s三维功能,将操纵杆后拉到C型臂自主倾斜,在完成操作后叮嘱患者配合进行两次图像采集,进而得到三维所建需要的图像,由临床医师对所生成的血管影像进行阅读,寻找到最佳的图像后,将其传输到显示器,消减并融合二维图像与三维图像,基于3D-DSA引导下应用弹簧圈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待确认止血后,将导管退出,并对股动脉进行24 h压迫。术后持续对患者展开3d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分为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加重出现死亡)、致残(经治疗后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及肢体障碍,且日常生活需要由他人照料)及治愈(患者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已止血,且基本恢复至患病前状态);(2)统计并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主要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3)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 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效果

经实施不同手术方案后,两组均取得一定手术效果,3D-DSA组治愈率相对较高,致残率较低,且两组无病死病例出现,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检查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统计并比较两组手术效果

2.2 统计并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

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各项手术指标均较优(P<0.05)。见表2。

表2 统计并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 s)

表2 统计并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 s)

?

2.3 统计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在手术后两组均有患者出现并发症,但实验组总发生例数较少(P<0.05)。见表3。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脑动脉瘤发生在脑内的大动脉分支及分叉隆突处,其位于脑内动脉壁,是十分脆弱的一个位置[5]。虽然近年来,基于临床医学事业不断发展背景下,诊断及治疗技术都得到有效提高,然而颅内动脉瘤肿瘤患者死亡率仍较高,由此可见该病症危害性极大,需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症患者治疗,主要有手术与微创介入这两种治疗手段。其中外科手术对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且易受肿瘤部位因素影响,导致手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6]。而血管内介入术属于微创治疗,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愈率高等特点。基于介入新材料及新技术不断完善及更新背景下,血管内介入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是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以血管内介入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展开治疗,经股动脉穿刺后,于瘤颈部位或者动脉瘤囊中放置微导管,之后借助微导管把钛合金弹簧圈送至动脉瘤囊中并填满,促使动脉瘤囊中血液消失,以此来降低患者出现再破裂、出血风险[7]。而血管内介入术顺利开展与脑血管造影结果有着密切关联。由于颅内血管间关系十分复杂,如以常规的DSA技术进行检查,所得图像中正常的血管、载瘤动脉与动脉瘤易出现交错情况,进而导致医师误判,比如将正常的动脉误当作动脉瘤,过小的动脉瘤易被疏漏等。3D-DS是经球馆旋转,可得到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三维重建技术对其的支持,进而将动脉瘤空间状态呈现出来,有利于临床医师做出正确判断。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传统开颅术与基于3D-DSA引导下实施介入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疗效,结果发现实验组治愈率比常规组高,但两组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不显著,可见以该手术方案治疗,所得疗效确切,通过以3D-DSA检查,可明确颅内病灶位置、形态与大小等,进而为临床医师操作可视化条件,进而减少操作难度,并且经股动脉入路,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医源性受损,有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还显示,患者手术用时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住院时间较短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可见基于3D-DSA技术引导下所开展的介入手术符合微创、快速康复要求,可满足患者对于治疗的需求,临床应用意义较高。

综上所述,基于3D-DSA技术引导下,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展开介入手术治疗,所得疗效较为确切,不仅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其在手术中的出血量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促进其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开颅病症导管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