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走进语文的价值

2021-08-07王永红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博物博物馆资源

王永红/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教师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博物课程资源利用、博物馆学习等内容逐渐受到社会及学校教育的重视,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为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语文学科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起到了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为博物资源更好地融入教育体系架起了桥梁,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关注与研究博物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定位与实现途径。

“博物”是辨识了解各种事物的意思,引申为万物。提到博物,离不开历史传承的文化遗产,离不开收藏各类国宝珍品的博物馆,但博物的内涵是广博的,它更包含动物、植物、矿物,包含流传至今的经典等。广知事物,才能学识丰富。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发展的脉络,灼灼其华的国宝珍宝,储藏着文明的记忆,广袤神奇的自然世界,打开通往科学的大门。当博物和语文融合,当语文中的博物走进我们的视野,博物的面纱被掀开,语文世界将呈现更厚重的色彩。

寻找藏在语文书里的博物资源

语文书伴随学生学习成长,寻找藏在语文书中的博物密码,是语文课堂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路径。纵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博物资源无处不在,以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例(见表1)。

表1: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文

从博物资源的统计表可以发现,语文书三年级下册中包含的博物资源大致可以分为文学经典、文化遗产、动物、植物、地理五大方面,涉及的篇目有22篇,约占全书总篇目的78%。阅读这些包含博物资源的课文,不难发现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语文书中文化经典的国学知识,国宝文物的文明传承,自然科学的丰富内涵也浸润学生心灵,涵养学生人生。

进一步对小学阶段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博物资源做纵向梳理,语文书中博物资源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它的特点。

分析表2可以发现,博物内容与数量随着年段不同,呈现出了两增三减的变化,增加的是文学经典篇目和文化遗产的数量,减少的是动植物、地理等自然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说明语文书中蕴含的博物,随学生年龄增长,向内涵丰厚的文化融合,这是学生学语文的规律,也是语文教育中文化传承与审美的必然趋势。

表2:小学语文教材博物资源统计

“博物”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语文书中的博物资源,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与教育功能,打开博物密码,唤醒语文中的博物资源,探寻博物走进语文的价值,让博物“活”起来。

(一)挖掘博物资源,提升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课程立德树人,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要充分实现语文选文的文化价值,就要善于挖掘选文中蕴含的博物文化资源,在对其追根溯源中,感知民族魅力。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借助相关的造纸术博物馆资源的拓展,在对传统文明的触摸与体验中,学生对纸的发明过程有了深入的理解,对造纸术的历史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语文的文化价值就在博物资源的深度挖掘中实现了。

(二)借助博物资源,实施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要重视对美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语文书的博物资源,不管是小小的翠鸟,还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不管是令人感叹的蟋蟀住宅,还是巍峨雄伟的故宫,这些自然、人文的博物资源中天然就带有美的基因。在语文课堂上,借助语文书蕴含的美育内容,实施美育的渗透,把美的博物资源变为学生心灵的财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实现美育目标。

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话题为“聊聊书法”,并选取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局部)这一珍贵而有代表性的博物资源,让学生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兰亭集序》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学生在对书法作品的欣赏中,可以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对书法艺术的喜爱。这就是探寻博物美的过程,是最好的美育教育。

(三)利用博物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打破教材的局限,利用博物资源,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在现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博物馆资源,将文博知识、审美教育有机结合,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有这样的内容:“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书本文字本身的解读上,圆明园珍贵与灿烂的历史就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如果走进圆明园博物展览,或借助现代化网络博物馆,让一件件珍贵的国宝文物出现在学生面前,就会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这些文物被毁坏和掠夺后“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把对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慨,融入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博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也让博物资源成为最有深度的教育资源,让语文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厚。

(四)依托博物资源,让跨学科学习成为现实

语文书中蕴含丰富的博物资源,天文地理、传统文化、科学艺术……只有在多学科的融合中,在跨学科的整合中去认识博物,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博物之美。如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中,借助蝙蝠,知道了仿生学;三年级下册《花钟》中,认识各种植物的特点;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在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中,在开展的鲁迅博物馆学习中,阅读鲁迅的文学著作,欣赏鲁迅的书法作品,品味鲁迅少年时期描绣像的绘画爱好,认识鲁迅对中国版画艺术的贡献。以博物为纽带,文物成为学生的导师,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启迪学生智慧,润泽学生心灵。

(五)融合博物资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书中博物资源就是藏在书中的“博物馆”,融汇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博物资源,拓展了学习视野,聚焦语文素养培养。《乌鸦喝水》是特别有趣的故事,读后学生不禁拓展思考:小小的乌鸦真的很聪明吗?《小蜗牛》中小蜗牛的壳到底有什么用?赵州桥是怎么设计出来的?《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学生透过语文中的博物资源,在探究中认识了语文,走进了历史,感受了自然,体验了科技。在语文加博物的学习中,夯实语言基础,培养发散思维,奠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展语文学科素养,获得积极成长的力量。

“博物”走进语文的价值实现路径

“博物”与语文,不是两者相加的关系,二者是一体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博物是一种文化资源,语文课程要让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物珍品与收藏在博物馆中的藏品结合起来,走进学生的视野,成为宝贵的学习资源,使其焕发文化的光彩与勃勃的生机。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有两条:

(一)立足文本,撬动语文书中的博物密码

通过对小学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博物梳理,我们发现每个年级,每一册语文书中的博物资源都是丰厚的,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博物密码,让语文课堂既有文化的厚重,又有审美的意蕴,既有科学的研究,又有探索的乐趣。

1.从“博物”面向“博究”

“博究”解释为广泛深入地查考研究。研究语文书中的博物密码,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如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赵州桥是有很高博物价值的文化遗产,它的设计者李春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博物密码。扣住设计者“李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探究:“李春为什么设计赵州桥?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在“博究”中学生了解到,“李春在建造赵州桥前走遍了赵县的山山水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认识到洨河是交通要道,夏秋季多发洪水,发现洨河两岸盛产石料但土地承受能力有限”。博物资料的探究让学习者走进了赵州桥,对设计者的智慧产生敬佩之情。面向“博究”的学习,挖掘了文本的内在价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爱上祖国的语言、爱上祖国的文化。

2.从“博物”走向“博悟”

“悟”是“理解,明白,觉醒”。简单说,“博悟”就是对博物的理解与感悟。语文学习中有了对博物的理解,才能激发情感。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过程,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响,汉字书法的艺术有哪些。在活动中学生循着汉字演变的过程,探究与发现历史前进的步伐,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在“博悟”中理解了汉字的美与趣,增强了对汉字的情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3.从“博物”延伸“博阅”

对国宝文物的鉴赏,对自然博物的探究,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与学习,“博阅”是探寻博物奥秘的重要手段。学习《草船借箭》,要读一读《三国演义》;学习《牛郎织女》,可以看一看《中国民间故事》;学习《昆虫备忘录》,《昆虫记》是最好的拓展阅读内容。在阅读的延伸中,丰富了课内的学习,拓展了语文的天地,学生的文化积淀也在不断丰厚着。

(二)课程开发,链接课外博物主题的语文学科实践活动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才能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在语文学科背景下,以丰富的博物资源为内容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得到综合提升。

1.在“博学”中拓展

博物资源有多广阔,“博学”课程就有多广阔,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宝贵的“博学”资源。形体独特、纹饰繁复、铭文典雅的司母戊鼎,可以开启我们的“问鼎”课程。被誉为“铜像之王”的三星堆“青铜立人”,让我们走进四川三星堆遗址,感受“青铜立人”像的奇特与神秘。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面两旁有石栏杆,栏杆望柱头上雕刻着造型各异的石狮子,引发了我们的“石狮课程”。《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贝叶草虫图》,名画传承中华的文化与文明,一幅名画就可以是一个“博学”课程。博物资源丰富了语文课程建设,国宝走进课堂,涵养了学生文化与审美素养。

2.在“博思”中探究

博物馆是承载博物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留存着历史的印记,储藏着文明的记忆,记录着科学的进步。语文学习走进博物馆,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带着要探究的问题,在博物馆中思考与探索。在自然博物馆中,学生走进“植物世界”,探寻植物奥秘;在天文博物馆中,学生开启“行星探索之旅”;走进故居,学生追寻名人脚步,了解名人的功绩。语文资源与博物馆资源的融合,使博物馆成为语文教育的延伸。

3.在“博览”中行走

读万卷书,览古今文明;行万里路,观山河风光。中华文明,文化遗产,还需要我们用脚步去丈量。故宫博物馆中感受历史的厚重,颐和园中欣赏园林艺术的瑰丽,金山岭长城上的文字砖要亲手触摸,秦兵马俑要亲眼见证。在“博览”中寻美,用语言描摹文化,在行走中成长。

博物走进语文,语文融入博物,博物资源让语文书“厚”起来,博物学习让语文课“活”起来,文化与美育结合起来,格物致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起来。

猜你喜欢

博物博物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博物馆
资源回收
博物馆奇妙页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露天博物馆
Forbidden Money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