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所学校的燃情岁月

2021-08-06赵嘉宾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1年6期
关键词:北安延安黑龙江省

赵嘉宾

在位于北安市龙江路的北安市第八中学的教学楼里,有一座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旧址纪念馆。“从延安到北安——跟党走、奋斗行”大型主题采访第四分队来到这里,透过历史的苍茫,打开时光的窗门,翻阅泛黄的资料,追寻当年这所学校的燃情岁月。

76年前,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在北安紧急筹建。它是中共黑龙江省工委在北安创办的第一所军政干部学校,是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共黑龙江省工委领导的培养黑龙江军政干部与巩固人民政权的重要基地,为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和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快的办法是创办学校

翻开历史的卷轴,时间的指针回转至1945年11月15日,中央派出的干部团历尽艰辛抵达北安,面对匪患猖獗、民心不稳的严峻形势,工作千头万绪、困难诸多,需要大量干部。可干部团成员加上抗联干部、晋察冀边区派来的干部也只有200多人。

据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工委组织部部长的赵德尊回忆:“当时的黑龙江省是由黑河和北安两个地区组成,共有26个县,280万至290万人口。我们不仅要组建省政府,又要组建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又要接收全省各县。总的来看,干部太少。”

时局异常紧迫,必须争分夺秒。面对缺少干部这个最大的困难,中共黑龙江省工委站在“干部问题是一个有决定作用的问题”的认识高度,决定采取短期培训的办法,培养大批军政干部充实队伍。

怎样培养干部?省工委决定成立一所培养军政人才的学校。该创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能够迅速为全省党政军培养急需的基层干部的学校。谁来培养干部?“我来培养!没有干部就培养嘛,谁也不是天生就懂马列主义。”干部团成员高衡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随后,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立即筹建。当时,全校只有3名干部——教育长高衡、教务处主任崔扬、政治处主任王树棠。他们明确了招收对象: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有志于为民主政权服务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革命军人。招生通知发布没多久,刚参加民主政府工作的新干部和慕名而来的青年陆续到学校报到。

从决定培养干部到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成立,在短短的十几天内,以高衡、崔扬、王树棠为代表的学校干部迅速完成了制定教学计划、招收学员、招募军事警卫员等大量工作。1945年12月1日,在北安县北岗“满拓大楼”内,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正式成立,开学第一期学员50名。

最核心的培训是思想教育

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创建初期,迅速培养军政干部是首要任务,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对学校来说尤为重要。政治思想教育是统一学员思想、凝聚学员力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培训合格的干部的关键。

由于北安县长期受日伪统治和战争破坏,新招收的学员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掌握还很少。教什么、学什么,一直是教育长高衡思考的问题。他认为,学校课程必须围绕提高思想觉悟来进行,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思想、方法武装学员。

高衡决定,按照延安模式开展教学与培训。于是,延安时期老根据地的《社会发展史》《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书籍都成了教材。学校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普及和思想教育,延安火种逐渐深耕在军政干部学校,学员们受到了知识的滋养、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启迪。

东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何长工以及蔡畅、刘白羽等人乃至省领导,都陆续成为学校的教师。这些有着延安精神烙印、革命斗争经验的特殊教员,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错误观念,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行径,树立拥护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思想,而且把课讲得生动又富有激情,很受学员们欢迎。

这些刚刚参加革命和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员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新思想、新知识,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领导经常组织大家进行讨论,有重点地找一些同志谈心。虽然每期轮训时间只有三五个月,可是收效却十分显著。这些学员毕业后分配到各县,绝大多数同志都成了县、区政府和军队的骨干力量。”当年的学员张守中回忆。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

学员学习期间,虽然环境和条件很艰苦,但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日伪时期留下来的北岗“满拓大楼”及其附近的两栋平房就是他们的校舍,附近的“日本神社”就是他们的大礼堂。

“我们吃饭都是站着的,学校没有椅子,需要自己带被褥。教室就是宿舍,我们经常在床铺上进行学习、分组讨论,但同学们的精神状态都很饱满。”当年的学员郭金鹏回忆。

生活十分艰难,但学员们以参加革命为自豪,都斗志昂扬、生气勃勃,原因何在?张守中这样解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我们看到在‘一二·九运动时就参加了革命的高衡教育長和其他领导同志一直与大家同甘共苦。” 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高衡等校领导与学员同样艰苦,吃的基本上是粗粮,到星期天或节假日才能吃一些细粮和肉菜。为了改善学员伙食,高衡他们时常把自己的细粮交给学校,把自己稍微值钱的物品卖掉,补贴学校经费。

在办学期间,学校面临的一大困难就是办学经费捉襟见肘。怎样才能筹到更多的学费?教职工都来自延安,脑海中的延安经验带来了新思路,他们利用学校临街的地理优势开起了饭店,利用日本人留下的两台破旧汽车拉脚赚钱,随后又开起了油坊、豆腐坊、面粉厂,还组织学员到德都县(今五大连池市)开荒种地等。带领学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场景,让高衡仿佛回到延安热火朝天、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的日子,一切靠自己,一切靠双手,就像毛主席在延安最艰苦时期提出的号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办学经费逐渐丰盈起来,可高衡他们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办学的第一年里,他们没有新买一套衬衣和一双袜子,没有新买一块手巾,把延安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根植在了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学员们不仅靠理论知识提升思想觉悟,更被延安的优良作风耳濡目染、迅速成长。

最好的实践是参加斗争

培养党的合格干部,除了必须具备坚定的立场和必要的基础外,还必须掌握我党的一贯传统、作风和工作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去学习,学员们不仅从书本上学理论,还从实践中获真知。

1946年6月月末,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两万名干部下乡,开展“反奸清算”斗争。学校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包括大部分教职工和第三期学员在内的600多人,在高衡的带领下组成40多个工作队,开赴克东县乾丰、孝悌、花园等区域,深入发动群众,建立积极分子队伍,开展“反奸清算”斗争。

这是高衡第一次带领学员到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去学习。他认为,仅仅具备坚定的立场和必要的基础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才能掌握我党的一贯传统、作风和工作方法。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引领下,“反奸清算”斗争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学校教职工和学员们不畏土匪袭击,轮流到各工作队检查指导,讲解党的方针政策,传授对敌斗争的策略和方法。

“反奸清算”斗争结束后,第三期学员回到了学校。临近寒冬,由于过冬取暖的煤没有着落,按照上级的要求,高衡带着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员来到德都县,一边帮助县委进行土改工作,丰富农村的阶级斗争经验,一边组织抢救寒冬下的克山病患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到1948年下半年,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以高衡为代表的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教职工,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党的教育的一贯传统,使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成功。

不仅学员们感觉收获颇丰,更让高衡等人欣慰的是,毕业后回到或分配到省内各县机关工作的学员,几乎都受到热情赞誉:“上了军政干部学校的干部,去前去后判若两人,成熟得多了,许多人成了机关中的骨干和领导的得力助手。”“军干校的同志到县里工作时,讲理论、讲政策,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黑龙江省军政干部学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色。干部团成员虽多已逝去,但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践行的延安精神,将在龍江大地上代代相传。?

编辑:柳菲絮

猜你喜欢

北安延安黑龙江省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红色文化的“北安现象”
“塞北延安”红色文化建设掠影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2014年黑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二等奖)
试论北安防护林造林应注意的问题及技术对策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