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螳螂捕蝉

2021-08-06陈世旭

中外文摘 2021年14期
关键词:弹弓纪晓岚螳螂

□ 陈世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出处,一般的说法是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其实,早于刘向一百年的韩婴的《韩诗外传》就有“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提醒当时的统治者“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必须节制欲望。再后来,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一个“淫杀过度”的山东道士遭雷击“伏天诛”的故事。纪晓岚评论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拿因果报应进行道德教化。总之,在儒学家们的演绎中,这个成语的本义,逐渐被泛化、世俗化,因而浅薄化。

上面的几种理解和袭用,除了韩婴的“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较为靠谱外,都与这个成语产生的初始境界相去甚远。

这个成语的源头当在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山木》:庄子在雕陵转悠,看见一只奇异的鸟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七尺,眼睛大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落在果树上。庄子于是快步上前,要用弹弓打下它。突然看见树荫里有一只蝉;一只螳螂利用树叶遮掩就要扑上去捕蝉;那只奇异的鸟鹊紧随其后就要去抓捕螳螂——却不知道身后就是庄子的弹弓。庄子忽然惊觉:天哪,世上的物类原来是这样以利相诱,而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于是扔掉弹弓转身离去,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看守果园的人又在他后面追着责骂。

回家后,庄子闷了整整三天。弟子问他为何“不庭”——就是不爽,庄子告诉弟子,自己专注于外物而忘记了自身,看着混浊的水流而迷失了清澈的渊潭。

经由这则寓言,庄子表现了高迈的哲学境界:彻底摆脱“物固相累”的人生魔咒,超脱于世俗利害,从而获得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他的一生也的确践行了这一观念——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坚决拒绝了同宗楚威王做大官的聘请,不为物欲所累,在混浊的尘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人格的独立。

猜你喜欢

弹弓纪晓岚螳螂
误会引发的争吵
弹弓手击碎医院十几块玻璃只为好玩
误会引发的争吵
螳螂
螳螂
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