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探究

2021-08-05彭妍

速读·上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彭妍

◆摘  要: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对其成长成才有重要作用,物质帮扶解决的是贫困生的生活,而心理帮扶解决的是贫困生的精神与意志。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近年来学者对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因素、成因分析三个方面,采用实证方法、新视角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全国资助中心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695万人,其中贫困生比例为30%。《2015年世界发展报告》明确指出,贫困不应仅从物质资源的匮乏上找原因,还需要从贫困主体的主观思维上加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扶贫要扶志,要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动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借助中国知网数据平台以“贫困生”、“心理健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发现学者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研究成果颇丰,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于高校贫困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贫困生概念界定

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概念,学者的界定基本一致,即无法支付教育费用、生活费用。冉永琴认为,高校贫困生是生源地政府和高校经过规范程序共同认定的学生,符合高校贫困生甄别要求,月平均生活费、家庭收入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下的学生。王平认为,高校贫困生指的是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郭献进认为,贫困生是指在学校就读期间支付生活费用和学杂费比较困难的学生,或者说生活费基本得不到保障的学生。

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关于贫困生心理问题表现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第一、宏观精神分析。该种研究以精神分析学为依据,把贫困生心理问题划归精神分裂症状。Dixon认为,贫困生心理问题最主要表现在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因子方面,其中抑郁是一种典型表现,也是贫困生心理健康较差的重要表征之一。第二、内外兼有表征。该种研究看到贫困生心理问题消极一面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积极一面,姚薇等认为,贫困生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为奋斗目标明确,活力十足,但易受拜金主义影响;渴望与外界交流沟通,但自卑心理不断作祟。王平认为,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的积极因素是能正视生活困难,自强自立,明确学习目标,刻苦上进;消极因素是调节能力缺乏,自卑心理明显;内心较为脆弱,焦虑心理明显;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心理明显;负疚、挫败心理明显;自我调节能力不佳,个人幸福感不强。夏正慧也认为,高校贫困生有复杂心理,过度自卑与强烈自尊相互矛盾;自立自强与悲观消沉相互冲突;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交织。第三、微观精神分析。该种研究以自我、交际、学习为关键词指出贫困生内心的困窘。杨竟楠认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卑心理,不善人际交往;情绪大起大落,心理抑郁;学习压力大,生活焦虑;敏感心理,扭曲多疑。进一步,周莹认为,高校贫困生会有自我认知偏差、情绪易受外界影响、自卑引起两种极端心理问题(一种是由自卑引发的极端自负、盲目自信,梦想将来有一天可以出人头地,物资雄厚却没能脚踏实地完成眼前学业;一种是自卑引发的极端消极,贫困生面对困难逆来顺受,不求改变。骆黎則指出贫困生会有自尊心异化、消极情绪内部化、自我意识薄弱、自我逃避与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从利害程度看,郭献进指出贫困生心理危机表现在:轻度心理问题——自卑、封闭;严重的心理疾病——焦虑、抑郁;绝望的心理态度——自杀、犯罪。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不是一时性问题而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观情绪态度在贫困生心理变化中有重要作用。学者们在分析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诱因时,几乎都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较明显的是,张干指出经济原因是贫困生出现“心里贫困”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个体的不合理归因模式是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家长综合素质是影响子女成才最广泛的因素;学校对贫困生思想和心理的人文关怀是重要因素;物欲横流的社会文化环境是直接因素。周学铁等认为,家庭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生活挫折感与心理抑郁感明显;贫困生自身心理脆弱,自尊心理与自卑心理矛盾交织;学校心理教育欠缺,未提供健全心理引导。较全面的是,郭献进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贫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观因素,贫困生的个性缺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性格偏执;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自我意识失真。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带给贫困生的错觉诱发了贫困生消极对抗、报复心理;家庭环境贫穷的心理暗示使得贫困生承受了过大压力无法正确调节,从而导致心理失衡无所适从;应试教育模式的限制,学校、家长忽视全面素质而只重视智力教育。冉永琴把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放在了首位,她认为家庭贫困限制了贫困生有效获取社会资源,发展空间受限,主观体验被剥夺;其次,多重压力源易引发贫困生心理问题;最后,不合理信念容易导致贫困生心理失衡。借助SCL90量表前后数据的比较结果,结合访谈,周莹发现,环境的改变,让贫困生对自我产生怀疑;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家境劣势体现;人格特点易引发心理问题。

四、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分析相关文献后可以发现,学者们对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心理两个层面,同时,充分利用了心理学知识方法帮扶贫困生心理脱贫。周莹认为,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要转变资助理念,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加大奖励性质助学金比例,增加管理型、技能型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拓展贫困生社会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增加实践类活动,拓展贫困生校内资源;联合社会力量,拓展贫困生校外资源;转变认识,培养贫困生积极人格特质:改变不合理认知,引导贫困生正确对待贫困,正确认识自我;丰富贫困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并且学会对情绪的自我管理;塑造贫困生积极的人格特质,提高耐挫力;建立贫困生心理帮扶四级网络:第一级是朋辈心理指导员;第二级为班主任教师;第三级是学院的辅导员教师;第四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周琳认为,提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定期开设心理讲座和心理课程辅导;改进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避免忽略学生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环境,为高校贫困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从根源上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强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创建有丰富教育经验、强大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辅导体系,组建完备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和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资助管理中心.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OL].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31405255.shtm.[2018-3].

[2]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2).

[3]冉永琴.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基于重庆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68.

[4]王平.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高校贫困生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5.

[5]郭献进.贫困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90.

[6]姚薇,周学铁.“多元化”教学理念中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117.

[7]夏正慧,王艳.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1.

猜你喜欢

贫困生心理健康心理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心理小测试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